我从沅水大桥入城,是在1986年读小学三年级时,那一年暑假,我到城里的大姨家走亲戚,那是我第一次通过大桥到常德城。湖南常德古称武陵,别称柳城,又叫朗州,地处洞庭湖平原,是一座山水兼容的城市。沅江宛如一条巨大的玉腰带,缠绕着这座千年古城,随处可见的小支流上,不时地点缀着几座悬索桥,人行其上,晃晃悠悠,人晃,桥也晃,几对恋人走在上面,便晃出了幸福的笑声。
这一晃悠,悠悠晃去了整整十年,我参军入伍,回乡探亲的时候,年迈的外公、外婆被几个儿女接到了城里常住,母亲也因给高考的表弟做饭,来这里旅居了几年,所以,我会在休假的时候来到这里,在这里定居便成了自己的一个愿望。军校毕业后,尽管我分配到了富庶的长三角,但是我忘记不了这座城市,那里还年轻的自己,脑海里也会浮现“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四年后,我终于在这里买了房,扎下根,当年的朗州烟火依然,但面貌已经是焕然一新,沅江上耸立起了包括高速、高铁的六座大桥和一条过江隧道。
这些年,亲水绿道工程上马,沅江、柳叶湖、姻缘河、穿紫河、新河渠、杨桥河边又新建了几座晃晃悠悠的悬索桥,特别是沅江边上的那座锁心桥,因紧临有“诗国长城”美誉的常德诗墙,仰头就可以看到车水马龙的沅水大桥,成为许多恋人幽会的绝佳之地,于是它便有了情人桥雅称,一时间,来打卡、散步的人们络绎不绝,有的人会把锁扣在桥两旁的铁索上,把心愿许在蓝天白云间,寄托在山水河湖里。
常德大小河街始建于战国时期,当时,这里是楚威王的疆土,后来明朝正德年间,水运逐步发达,建起了一些吊脚楼,位于河滩之上,连接着城池和沅江,由于地势低洼,每当洪水季节,这里便积水成河,因此被老百姓称为“河街”,明清时期发展成重要的水运码头。因为治理水患,修建城市防洪圈的需要,一些古老的建筑逐渐被拆除。前些年,为了找回常德人记忆里的故事,在穿紫河边异地重建了大小河街。现在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网红地,我最喜欢的还是那座小小的石拱桥,静静地屹立在河面上,与对面的朗州十孔桥相映成趣,在向西望,就是七里桥,这座桥由明朝崇祯年间兵部尚书杨嗣昌所修,他曾上书朝廷,说想为家乡常德做点好事,至今还留下了“城加三尺、桥修七里、街修半边”的传奇故事。
也许是水系众多的缘故吧,常德人对桥梁有特殊感情。几乎是每个桥梁上面,都会有反映当地文化的雕刻,屈原的词、李白的诗、刘禹锡的朗州故事……都精彩绝伦地镌写在上面。今冬无雨,暖阳高照,我每天在城市的亲水绿道上漫步晒太阳,用脚步丈量绿道的长度、体验历史的温度,在欣赏造型各异桥梁同时,洗涤心灵的尘埃。
桥梁不仅方便人们的出行,也是人间烟火气的集散点,在常德,姻缘河上还有一座柏园桥,每天晚上这里的两旁就成了热闹的集市,当地各类的小吃、商品琳琅满目,特别是夏天,桥上纳凉,成为了这里的夏夜景观,柏园桥上会摆满竹椅板凳,附近居民聚集于此,东家长西家短,聊到夜色沉沉也舍不得散去,饿了就在临时的摊位上吃点美食、喝点小酒,生活好不惬意,也难怪常德被称为最宜居的城市之一。
我喜欢常德的桥,春天来了,我走近它,欣赏河边垂柳倒映水中轻盈的美丽,闻着浪漫樱花淡淡的清香,尤其是华灯初上的夜晚,静静地看着桥梁作为主角构设出来的繁华夜景,让人如梦如幻。
只要有时间,我都会用双脚丈量桥边的一条条绿道,如果累了,停下来,欣赏桥栏上的诗画歌赋,一边锻炼身体,一边接受文化濡染,身心同时获益,不亦快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