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次在常德诗墙舒缓的健身漫步,如同优雅的精神洗礼。这样的美好心理,来源于“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文化属性,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称赞它为“诗国长城”、“一座诗墙,半部文学史”,常德的文化底蕴一直都让人感觉惊讶,朗州司马刘禹锡老先生“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 ,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学习精神、乐观风骨,已然赋予了常德之灵魂。不由感叹着现代文明发展之迅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丝毫没有任何的影响,而是携手并肩,传承与发扬、继承与创新。细细思量,之所以拥有如此心境,是因为常德诗墙如一座座落在沅江边敞开的“书院”,人们沉浸在美景中“书院”读诗,无疑是人世间一件美好而惬意的事情。
这座“桃花源里的城市”变成了什么样?陶公笔下的“晋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世外盛境在新时代呈现,一直都是许多人心灵的归宿地。
记得小时候,最为了解和常去的是常德颇为著名、座落在诗墙对岸的善卷公园,善卷塔屹立在那里,仿佛是道德的一座航灯,一直都会有一种阔大、舒展、深刻的姿态。传说中,善卷先生辞帝不授,归隐枉山(今湖南常德德山),德播天下,成为道德文化的渊源,留有“德山苍苍,德流汤汤,先生之名,善德积彰”之语,“常德德山山有德”的美誉也由此而来。
如何体味一个城市的魅力?最好寻找一个坐标。而常德诗墙公园,正是最具代表性的坐标之一。
常德诗墙的修建是源于原常德市政协委员伍顺生先生的创意。1991年,伍顺生提出利用整治护城防洪大堤的机会,把大堤建成既能防洪,又有文化品位的艺术墙,常德市委、市政府很快采纳了这个提议,以城区沅江防洪大堤为载体,历时十年修建了这座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大型文化工程。融入当代诗、书、画界的精品力作,因此诗墙又被赋予“三绝诗书画”、“亘古展开的艺术长卷”、“名邦首创”、“中华一绝”,丰富的文化内涵、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和精美的艺术形式吸引着八方来客。
如果深入地对诗墙上每一首诗词进行了阅读理解,就越有味道,如同读一本经典好书先看内容简介然后再去精读、细读一样,体味常德诗墙的魅力,应该登上最高点——沅江畔的武陵阁,欣赏江水的全貌,心中的诗词便会散发出年代久远的馨香。
武陵阁,一座古色古香的江边阁楼,像一个大的城楼一样,很壮观,耸立在沅江边,两头连接着文化诗墙,门口两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名诗,让人耳目一新,引得人们情不自禁地吟颂出了前两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脑海中便会浮现“刘司马”诗意正浓、吟诗作画、饮酒抒怀之美景,登上顶层之后,环顾四周,视野阔远,豁然荡漾,要是赶上雨过天晴之时,内心便会立刻涌起“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的感慨。
武陵阁旁边的笔架山,是当年常德会战抗战部队突围的地方,站在这里眺望,总会让人想起那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惨烈之战,八千多名虎贲将士浴血奋战,留下了气壮山河的壮举,镌刻在诗墙上现代诗人田间的一首小诗常常会吸引人们驻足:“假使我不去打仗,敌人用刺刀杀死我们,还要用手指着我们的骨头说:看,这是奴隶!”
“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常德诗这座敞开的“书院”值得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