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刘学光的头像

刘学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19
分享

依山而居

        刘学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因为陶渊明的这句诗,对依山而居,有了别样的情怀。

也可能是对“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这句出自《论语·雍也》的佳句所喜爱,对“山”有了深厚的依恋。小时候就梦想,如果将来有一所依山而居的房子,那该有多么美好。朝闻鸟鸣,晚观夕阳,夜伴花香,那是多么惬意的生活。

心有所想,必有回响。新世纪之初,因工作关系要搬家莱山,在选择新居的时候,没有任何犹豫地就选择了凤凰山下的居民区,实现了依山而居的梦想。

新居清新,清晨拉开窗帘,入眸的山,辽阔的视野,蓊郁的树木,仿佛自己在画中游。推开窗,舒爽的风,缕缕拂来,花香鸟语,醉美心间,顿感豁然开朗。

这不是在梦中吧?我自喃着。以前在芝罘区西南河的闹市居住,夜里很晚还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大清早就被嘈杂的车流人流惊醒,特别是商贩的吆喝声,在晨曦里特别刺耳,困顿至极,有时会蒙头发出厌烦之声。每每在无奈中度过,上火难耐,别无他法,只有忍隐的份。

洗把脸,遥望窗外的山色,激动满怀, 遂而急不可耐地下楼就奔向凤凰山。

那是一个深秋,是搬迁新居的第一个清晨。踏着晨曦,一路狂奔,一会就来到了不远处的凤凰山下。那时凤凰山公园还没有整体打造,只有山下的一部分广场。

在小广场跑跑步,打打拳,遥看满山景色:层林尽染,枫叶红透,槐叶正黄,秋色醉心。随风摇曳的翠竹,哗哗作响,仿佛要和我搭讪的私语。我朝它们拱手致意,表达内心的崇敬。倏然,脑海中冒出对竹子的赞许:竹子坚韧挺拔,象征着坚强和刚毅。它能在恶劣的环境中生长,不怕风雨,体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竹子中空而不骄,象征着谦虚和内敛的品格。同时,竹子四季常绿,象征着高洁的节操和正直的品质。竹子生长快速,枝叶繁茂,象征着生命力强和繁荣昌盛。在传统文化中,竹子也象征着长寿和健康。竹子生长在清静之地,风姿清雅,象征着高雅的情操和纯洁的心灵。加上“竹”与“祝”读音相似,竹子常被用来传递美好祝福,祈求吉祥幸福。

小广场矗立的凤凰雕塑,大气优雅,欲展翅高飞的凤凰,使人内心欢畅,充满希望和力量。靠边端环廊中宽大竖立的柱子上的“仁、义、智、礼、信”五个镏金大字,夺目耀眼,像一颗颗珍珠在碧玉盘中跳跃,让秋意浓郁、色彩斑斓的凤凰山增添几许文雅之韵。

时间关系,告别那片茂盛青翠的竹林 ,一溜小跑,跨过层层的台阶,迎着东方熹微的红,走向回家的路。不时回首,留恋着山峦叠翠、如画似梦的秋日山色。

几年后,凤凰山整体改造。一个亭台楼阁、月季廊道、香花栈道、特色花坡、奇石矗立的生态别具特色的有品质的公园呈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当然,那是我非常喜欢的天地,因对山特别尊崇和爱恋。自然,我就成为它来去自由的常客,它也就成为我无话不谈、推心置腹的挚友。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春天,山上有玉兰花、紫藤花、迎春花、连翘花、桃花、槐树花……盛开的时候很美,姹紫嫣红,缤纷妖娆。清晨,我时常会登山晨练,迈过节节台阶,与花树对视,拱手问好,看着萌发的小草、山菊花,那欣欣向荣、蓬蓬勃勃的样子,感觉真开心。在暖阳的温润下,风也变得越来越温柔,花草树木盎然生发,积极作为,为春天增添美丽。它们不辜负春光、春风、春雨的无私赋予成长的力量,让我起敬!看着它们撒欢地在春天里奔跑,如蚂蚁一样勤劳,不顾一切地回报大地的壮美,顿感浑身迸发着坚强无畏的力量,那种力量是意志的升华。

夏天,山上绿树成荫,婆娑如盖。晨风拂来,清凉舒爽。树林下的丁香、栀子花、金银木、紫薇、木槿、萱草、玉簪、映红杜鹃……花开正盛,蜜蜂翁翁,香气扑鼻,陶醉心间。耳边不时传来阵阵蝉鸣,此起彼伏,宛如一场盛大的音乐会。偶尔会有一阵微风拂过,带来丝丝凉意,轻轻抚摸着我的发丝。

走近崇廉亭(半山亭),重檐八角,雕梁画栋,气息恢宏。亭门两旁红色圆柱上黑底金字的对偶诗句更是锦上添花,映目静气。右首:放怀心自达,左首:守拙事皆空。据查证,这句对联取自清代工部尚书李永绍——《太清弟再赋短章》一诗,表达了作者“敞开胸怀,心情自然平静顺和;安守朴拙,坦然面对世事无常”淡泊名利、豁达淡然的人生境界。

李永绍,烟台市莱山区解甲庄街道西解村人,出身耕读之家,进士及第后,始为浙江乌程知县,官终工部尚书。一生经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致仕后,在家乡闲居约山亭,以饮酒赋诗为乐,今传《约山亭诗稿》。

站在崇廉亭中,观山下大街车流不息,行人匆匆;楼宇高耸,别具特色。内心浮想联翩,心潮澎湃。太阳冉冉升起,霞光万道,晴朗的天空,碧蓝如海。此时,想起曾参观李永绍故居——尚书府,对他为官清廉的事迹感动入心,历历在目,不能忘记。

记得李永绍的后人李玉平老师娓娓道来他的先人从政为官廉政担当为民服务的许多故事:

李永绍初任乌程县令时,吏治败坏,乡闾间怨声载道,调查后方知,前任知县为谋求私利,巧设名目征收赋税,百姓苦不堪言。李永绍这位由农田里走出来的知县,深知民间疾苦,遂将一切弊端概为革除。县属偏远穷困处,缴纳赋税有困难,他便宽限到稻谷成熟收获后再缴。漕民运送漕粮时,他让验收漕粮的官员用斛斗平收,不得让斛斗的粮米冒尖,这样漕民都有剩余的粮米,人人欢喜,民心大震。

康熙四十三年,文登、宁海州等地遭遇旱灾,饿莩载道,惨不忍睹。李永绍奉旨到江、浙视察漕运,归途回乡探亲,目睹了家乡这场灾情的实况,而地方官员却明哲保身,不为灾动,报喜不报忧。他十分愤慨,写下《甲申叹——康熙甲申岁荐饥》一诗,描述了当时“千村万落寂无烟,卖妻瘗子啖人肉”的悲惨情形,发出了“安得高廪千万斛,大庇一群穷民果其腹”的呼声,并上谏朝廷,为民请命。正是他的奏谏,朝廷才知道实际灾情,下令减免了灾区三年的田税。

康熙五十七年,李永绍任户部侍郎,处理国家户口、赋役、财政方面的工作。在此期间,当时还是皇子的雍亲王胤禛到户部支取钱粮。李永绍秉公而处,丁是丁、卯是卯,并没有特殊照顾。胤禛不满地说道:“他日,我为帝,你当何如?”李永绍不卑不亢作答:“侍君依旧,只认国法,绝不徇私。”廉洁奉公的李永绍给日后登基的雍正留下深刻印象。

李永绍几十年宦海生涯,不仅自己廉洁自好、不涉贪腐,他也一直教导子孙不得借其官名谋利,更不得用钱财沽名钓誉。临终前,他郑重告诫子孙,不得重棺厚葬,墓穴不可多占地,除却一串朝珠和自己所著诗稿《约山亭集》手迹外,不要任何陪葬物品。

知晓李永绍这些为官之道、做人之本真,赞叹之余,无不敬佩这位敢作敢为、敢爱敢恨的好尚书,廉洁奉公、刚正不阿的好官吏。

在崇廉亭一隅坐下来,清风拂面,鸟语花香。大山的回响,振聋发聩:明明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守正思想,涤荡灵魂。仿佛一身正气、凛然浩气的李永绍的人格魅力使然,以大山的豁达豪气,摒弃那些违心的俗气。

秋天,走过之字结构的战壕木栈道,仰望晴空,秋高气爽,云卷云舒。梧桐树叶泛黄,其它不知名字的树叶也变了颜色。风来,这些飘零的落叶知秋,落在树下,真有落叶归根的样子,仿佛厚厚的花毛毯子,异彩纷呈,宛如一道潋滟的风景。走过方知,这条路名叫“思廉路”。椅子旁边的标牌“昔日坚守御敌战壕,今日筑牢廉洁底线”醒目惊艳。

坐下来憩息,读一本书:“云是天空派来清扫障碍的先锋,呼呼地刮着,把一朵云推到另一朵云跟前。云踉跄着,像被驱赶的囚徒,身不由己地移动。其中的一朵,被风推搡着绊了个跟头,压在另一朵云的身上,撞得生疼也不敢抗拒半分。一声呵斥的炸雷,甩着闪电的鞭子抽过来,疼痛加恐惧,终于让云忍不住红了眼眶,抽泣起来。眼泪一滴一滴,吧嗒吧嗒落下来。地面留下清晰的水渍,像被泪水晕染的衣襟,干湿分明。又一声清脆的惊雷怒吼,乌云越想越委屈,哭得越来越大声,眼泪越来越汹涌,像决堤的河水,哗啦啦流个不停。”读着这样的文字真过瘾,不禁抬头看看天空。没有下雨的乌云飘来,肯定不会有雷声的前奏。我哈哈大笑起来,明明是清空万里,哪来的云雨。可能是被书上的文字感染,竟杞人忧天起来。

林徽因曾写过一句话:“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外界的喧嚣容易躲避,内心的杂念却难以清除。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心灵的栖息地,我们无需被外界的纷扰所左右,只管清空自己的内心,绽放自己的宁静。

此时,一只小鸟从树间飞过,那样自由,那样随心,没有一点匆忙和急躁。微风拂过,枝蔓摇曳,阳光透过树干缝隙,映照一片叶子随风飘落,也是那样悠悠荡荡,缓缓洒洒,看得我眼花缭乱,静心静气,好不惬意。

枫叶红得醉眼,元宝样的叶子,名字就叫元宝枫吧!我暗暗自忖着。拾阶而上,边走边看,凑近,用脸贴上像元宝一样的红叶,享受它的清新的香气。一吸一呼间,霎时清香醉满全身,像鲜红的血液浸满浑身的血管,感觉热热的、暖暖的,好不激情澎湃。那些丹红的、殷红的、绛紫色的,色彩最为灿烂,一阵风来,像彩蝶狂舞,如绮云锦霞,满目璀璨,娇艳得好似新娘的醉颜。红枫叶,在风中欢腾着,舞动着,好像在吹奏一支支美丽的赞歌。

一步一个台阶,气喘吁吁地往上攀登,忽然发现多块形状各异的大石头,晶莹剔透,非常好看,正在仔细端详,从下面走上来一位与我年龄相仿的中年人,他问我这是人造的还是天然的,我说:“可能是天然的,你看大石头在土里有多深!”他用手摸了摸,也感觉是天然的。这真是天然景观,好像一颗颗亮晶晶的钻石镶嵌在这石头中,太令人佩服大自然的神工鬼斧了。

冬天,雪后初霁,午后的阳光温暖,空气弥漫着清新的气息,脚下的雪发出咯吱声,来到凤凰阁下。雕梁画栋的四层楼阁,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古朴典雅、圣洁庄严。阁下的屋檐冰锥亮眼,晶莹剔透。依偎在楼阁边际的翠竹,静谧温婉。环绕楼阁旁挺立的青松,更是为壮观的高阁增添了纯洁无瑕。我随口而吟陈毅元帅的《青松》诗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站在凤凰阁下 ,遥望大雪后的四野,眼眸中白色的笼罩与清澈的蓝天相映成趣,冷峻壮观,美得宛如仙境再现。那远处的大海,波浪滔天;那幢幢高楼,高耸大气;那来往不息的车流,熙熙攘攘;那逶迤的群山,连绵不断,这些无不在眼眸中成画留痕。

二十多年了,我与山的感情愈来愈深。无论风吹雨打,不管春夏秋冬,每次相聚都是那样亲切,那样自然而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彼此没有隔阂,没有距离。每次都是敞开心扉述说心里话。我的烦恼我的忧虑,都会远离,飞到九霄云外,情绪瞬间会阳光灿烂、饱满高昂。

山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朵花、每一块石,都仿佛是一个人,它们有让我学不完的精华和内涵。放下自我,向一草一木学习,取长补短,壮大自己,何乐而不为呢?孔子不是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么?这大山里如人一样有灵性的草木,难道不应该更让我们像对待老师和亲朋一样,好好尊崇、爱戴、学习吗?

梦里,我又遇见那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在温润的阳光下蓬蓬勃勃、茂盛生发。仿佛在夜里,那些花草和树木闪着金光,熠熠生辉,大山仿佛就是一座金山,光芒万丈,耀眼璀璨,我陶醉在美轮美奂的梦里,不能自拔。

依山而居,与山为友。豁达心胸,开阔视野。闲暇,赊半日时光,在山里走走看看,与山对话,居高望远,卸载桎梏,那是神仙过得日子,岂不美哉!

该文发表于《烟台晚报》副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