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永生的头像

李永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20
分享

虢韵悠煌

虢韵悠煌

文/李永生

一座城,流淌着技艺青纯的歌声,搅动历史的长河,以鼎而盛,也以玉而兴。走近虢国旧地,有如打开一部尘封的史卷,那如烟往事必然会沉滞你虔诚的脚步。

黄河之滨,崤函故地,尽管已越千年,而“虢国”的遗韵早已名动九州,南来北往的行客都在三门峡这片故地上,拾捡着散落的文明,也触拓着古老的印迹,谁都想在内心深处探寻一段辉煌的往事。在这里,你可以和历史对话,亦可以和现代切磋,不管你以哪一种方式探访,皆会领略到这座城市的沉厚与时尚。

来时玄秘莫测,去时行囊赫赫,虢韵、虢风,这千年厚重,必然夯满了你闲散的旅程。

六峰路,这寸土寸金的城市地带,周围耸立的楼群赫然空留出一百五十亩的土地。如此之阔的空地,竟没有谁敢涉猎一步。原来,虢国博物馆在此处安栖,仿春秋时的城阙、楼台、殿廊古朴而庄雅,沉厚清脆的编钟乐律在晨风中飘然而起,踏着青石小路,心无挂碍的游走在古乐、古貌、古风之间,两千年前的往事跃然而起。触之皆鼎,闻之皆钟,忽然间便隐没在礼乐相济的时空里,只是一次到访,你却不得不生一种穿越古今的惊叹。而这座城市,也在骇俗的气度里为一段历史慨然让步,以宽博之襟和负责之态,使城市发展与历史沉遗在此地和谐共生。

虢国墓地,这片神秘的土地在二十世纪中叶被缓缓打开,两千年前的文明与辉煌再次向世人亮相。至此,虢国不再沉睡,络绎不绝的到访会使她重整妆颜,娓娓沉述着梦隐千年的机密。而这次惊醒,缘于三门峡大坝的选址堪探,谁曾想显赫了几百年的虢国灿烂,竟沉睡在黄河之滨。

随着第一缕阳光的渗入,这个神秘王国的气息,冲破尘封,再一次在古老的东方大地上熠熠生辉,也矗立了中国百年考古发掘的丰碑,让世界的目光向此聚集。

初见虢国,那是一种久别的重逢,她依然是君临天下的气势,来者皆会臣服于她的威仪。红墙黛瓦,古朴而庄雅,墙壁上巨廓的浮雕尽显春秋演绎,虢旗猎猎,车马辚辚,一个远古邦国的昔日景象立生眼前。而真正的走近虢国,还须拾级而上,这是一种朝觐的姿态,当你站到偌大的阙台上,历史便踩在了你的脚下。因为神秘,故而深沉,虢博的展厅陈列于地下,寓示着唯有深访,才能烙下一段刻骨铭心的印记。

展厅深处,就是一段文明的开启,而青铜似乎就成了这段文明的标记。据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周朝时就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规格。随着这种等级、身份、地位标志的逐渐演化,鼎逐渐成为了王权之象征、国家之重器。于是,统治者往往倾举国之力,来铸造青铜大鼎。

周朝时的祭祀、礼仪、征战,甚至于平民的耕作,上至王室活动,下至百姓生产,无论何处皆以青铜为基。冶铜业的发达与否,青铜器的普及程度,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虚实、强弱。想不到,在两千多年以前,一枚小小的铜器,居然承载着一个国家的运脉,更至于决定着一个朝代的兴衰。不由得,展柜里各式的青铜器仿若一部部历史倏然复活,与之对视,内心深处无不在镂刻着它们的厚重、沉凝。

虢季作为一代国君,生前显赫一世,身后也暗拥天下,在他的陪葬品里出土的青铜礼乐器,有鼎、尊、簋、鬲、壶、豆、盘、甗、爵、觯、方彝和编钟、编磬等,除了礼乐、生活用品外,还有兵器和车马器等。这种厚葬之风,是生者对尘世的眷恋,恰也是遗赠给世人的厚礼。翻阅这一份份礼单,每一件礼器皆沉厚璀璨,精美的纹饰,端庄的造型,稀刻的铭文,每一件都让你领略着技艺之精湛,同时也震撼于脚下这片土地上所孕育出的文明。

也只有在这片黄土地上,方可俯拾这遗散若云的文明,颗颗组联,定会复原你内心深处遥散的追忆。这些被尘土掩盖的文明,一旦重见天日,便拥有着名动天下的气势,任谁都会震慑于它的隐忍、大气和深邃。古质的气象里,每一络脉息皆拓印着泥土的深厚,细细触摸,你不自觉已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穿越时空的青铜,并未忘记自身的血统,无论镇守在哪座城市里,都流溢着满身的王者之气。而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位居者、来客,也必然会采撷一丝一厘,辅以壮廓自己逶迤的征程。若说青铜有王者之气,那么婉玉则俱帝后之仪,展柜里造型各异的玉器雕品,温润而饱满,古朴而雍容,只是一面之缘,便会隽刻成记忆的永恒。

玉有五德:仁、义、智、刚、洁,而玉石之美在于它的细腻、温润、坚硬、清澈、含蓄而幽雅。尚玉,品玉,玉人合一,这五千年的素养,在中华大地上从不会因为时光的斑驳而落寞沉迹。

谁承想,在这现代化的城市之央,竟也隐列着玉石之阵,各式的玉器,或兵戈剑戟,或壁章印玺,抑或虫鸟走兽,栩栩如生的形态,历经两千多年的沉伏,依然是呼之欲出的姿势。漫步其间,你会忘却时光的流逝,也会忽略征途的疲倦,和历史走的如此之近,心中所有的向往和雕琢,在此刻完全可以和历史无缝衔接。

居处中原之地,三门峡虽然年轻,但她脚下的这片土地却古老而沉厚。比虢城遗址更早的仰韶文化、庙底沟、西坡等遗址,早已在此开枝散叶,它们一脉相承共同浇铸着华夏文明。作为后来者,虢国定居于此,它承继依钵必然会孕育出更为璀璨的文明。

泥土中沉睡了千年,再度重现,这些美玉依然光泽庄朴,好似这些泥土是她素泊的外衣,当泥土褪尽坦露无遗,世人不得不钦慕她的端洁和庄稳。一枚月色般的玉壁,雕刻成碟盘大小的青黄,静谧在柔暗的展柜里熠熠生辉。和它大小一样的几枚玉壁相邻而立,细细端详,质腻的表面上纹理清晰,脉路流畅,看不出一点人工的痕迹,饱满而厚实的形态使人不禁称绝。一块粗糙的毛坯石料,几经雕磨,在尺寸之间竟然凿满了智慧和娴熟,呈现给世人的是巧夺天工之美。遥想春秋战国,在那唯玉至上的礼仪之度里,玉不止于礼,不浮于饰,更可以达外交、联经济,甚至于影响着一场战争的胜负。难怪秦王当年愿意让出十五座城池,轻弃疆土,只为了换取一块赵国收藏的“和氏璧”。

虢国尚玉,可以说是达到了整个西周时期的巅峰状态。单是虢季墓出土的玉器就有900多件,贮立在这些远古的玉林里,除了领略时空的深远,历史的浪潮也会将你层层淹没,温润的玉泽也必然会覆盖你辽弋的思绪。玉列里漫走,心绪也是温润而质腻的,平日里常见的龟、鸟、鱼、鹰,作为一种美好的寄托和祝福,就在你眼前化作一枚枚逼真动人的玉雕,它们就这样沉寂在长长暗夜里,和墓主人共守着地下的安宁。

玉器除了礼仪、祝福,更有威仪之慑,大量的玉壁、玉璋、玉琮、玉璜、玉戈,每一枚都大气沉稳,每一粒皆构思玄妙,每一件都是无可挑剔的大匠工艺。颇受瞩目的“六璜联珠组玉佩”、“玉面罩”、“玉带腰佩饰”,世所罕见的材质,极为繁杂的工序、精妙绝伦的技艺,丝毫不亚于当今科技的实力,而两千多年前,这却是不可复制的造诣。

虢国,深谙待客之道,有着泥土里生长出的朴实厚重。面对天下宾客,她始终是大气端庄,处处彰显以诚待人的姿态,如鼎之坚,若玉之绵,以坚实和绵柔书写着一段使人回味绵醇的过往。

历史的角落里,总会遗散星星点点的回忆,或模糊,或清晰,但都隐匿着自己不同寻常的身世。而虢国却是一段记忆清新的开始,唯有悉心叩启,方可重回自己遗散的梦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