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厉彦山的头像

厉彦山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4/25
分享

农耕民族的土地情缘

千百年来,土地是中华民族的命根子,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描写农村题材的作品也很多,今又拜读到丁兆伦先生关于农村题材的的力作,让我非常兴奋。《农门》一书是以五莲县高泽乡胳肢窝村秦冯王丁李五个家族的发展史为背景,详细地还原了清末民初时期高泽乡(解放前称涝支)的土地变迁史,真实的反映了土地在农耕民族心中的重要地位。作品还把农民和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叙写了农民在国家危难之时的家国情怀。以下,我谈一下阅读感受。

一、作品的结构编织

《农门》是从清末光绪十四年开始写起,围绕安徽籍北洋水师丁汝昌的亲戚丁老爷祝寿展开,在作品结构上,可以说是“纲举目张”,形成作品的人物图谱。经线是以身为庶出“草根”命运的丁土根这个主要人物为纲,以土地的争夺为目,展开了对丁家家族史的铺陈叙述,纬线则是以五大家族交织的家族联姻来编织,脉络非常分明。在本书中,通篇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人物也不多,场景地主要以乡胳肢窝村为主,描述了丁土根和胳肢窝村秦王冯李四个家族的交集。作品通篇是“娓娓道来,淡淡如水,波澜不惊”,让读者欣赏到农村胳肢窝村的自然景象。作品围绕五个家族的土地变迁、家族恩仇和联姻等相互交织的艺术手法,让读者真切地体验到故去百年的历史场景。譬如,这其中有猖狂的土匪、有辛亥革命“剪辫子”的风波、有日本鬼子进村烧杀奸抢的历史事件,都为读者回放了这段难以忘却的历史记忆。作品里还塑造了员外、保长、学堂先生、乡绅、土匪和商人们的形象,清晰的再现了清末民国时期民不聊生的真实生活场景。

《农门》在时间纬度上大致和陈忠实的《白鹿原》相当,开头也很相似,不同的是主要人物白嘉轩一生引以为荣的娶了七个老婆,而土根则是和下人刘女在雪夜后的黎明出走。白嘉轩和丁土根这两个主要人物出场都很快,也有利于读者和作品的融合。一部作品,有一个好的开头,就能够顺利的与读者进行“磨合接洽”,本部作品的开头以丁土根低贱的身份展开,在一个雪夜的黎明,开始了自己的投靠之路,让读者对丁土根苦难心生怜悯,更对主要人物丁土根的“流亡”命运充满了猜测和探求,也可谓是写作上的“吸睛”之法。

二、作品的丰富语言和艺术想象力

《农门》用作家家乡的朴实语言进行人物对白,这就是最好的阅读润滑剂。随着我对《农门》阅读不断的加深,读起来爱不释手,语言通篇以五莲县当地的口语进行铺叙,发生地的人物集中在高泽乡、洪凝乡、日照县、诸城县和莒县等地,可谓地理相近、人员相亲,口语方言穿插其中,文字流畅易懂,增加了我这个当地读者的阅读情感。而且,在作家笔下,带有明显的鲁东南口语化(包括主要人物的姓名)。在叙事节奏上也非常明丽、简约、快言快语,让读者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带来的是身在其中的阅读享受。仿佛,这就是我们这里曾经发生过的人和事一样。总之,作为长篇小说,语言的张力决定着读者的阅读激情,从这一点上看,显示出作家深厚的语言功底和艺术水平。

再就是作品沿袭了古典文学的志怪写作手法,通篇中,有蛤蟆命、有土地庙、有石头干爷、有鬼神托梦附体、还有对于死亡的预知等等,这些神神道道的宿命文化,似乎是迷信、是玄学,但是,在那个年代,也是老百姓最为信服的信仰。这种介于西方魔幻和中国志怪式的文学作品,无异加大了读者的感染力、加深了读者的阅读认同感。让作家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引导者读者不断的去阅读去欣赏去体验,读着读着,有一种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味道、有一种莫言《生死疲劳》的味道,充满了无限的想象、夸张和魔幻、甚至是惊怵。作家把诗一般的想象和夸张嫁接到小说中来,又以拟人和通感手法镶入其中,令作品增色很多。这也就是作家的大手笔所在吧!可使读者随着作家丰富的想象去体验到阅读的无限愉悦。

三、作品人物塑造和家族联姻图谱

《农门》通过家族联姻编织了一张人物图谱。书中的人物起名也很通俗化,符合当时当地的起名特点,像男人起名,长工叫“豁牙”、“油嘴子”、“趴鼻子”,“秦狗剩”、“吴毛光”,女人则是刘女、秦女、张女、实儿、果儿、桃儿、杏儿。作品通过秦冯王丁李五个家族的联姻,在不拘辈分和年龄的情况下,发生了少有的人性龌龊,家族势力通过联姻的方式,相互制衡和加以控制,在利益面前相互倾轧,尔虞我诈,但是有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寿命都很短暂很悲惨,令人唏嘘。特别是在遭遇民国初期的蝗灾和天灾后,饿殍满地、白骨遍野,还有兵荒马乱致使民不聊生。在人物塑造上,特别是主人公丁土根这个人物,把握的非常精准,他勤劳、朴实、重情义、又有勤俭持家之道,从和刘女出走到四世同堂,以一个草根人物完成了中国人家大业大的目标追求,是一个最最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而秦家则以秦员外、冯家则以冯本为代表,相互算计争斗,可谓阴险狡诈。王家一直以来在胳肢窝是实力很小的一家,没有大的发言权,但是后来出来一个王洋,参加了革命。丁家和李家是后来者居上的外来户,但是表现不俗,丁家办了学堂,李家把孩子送到诸城去读书,可谓是开明和远见之举,作品通过五个家族的相互联姻和亲,构成了作品的纬线。编织着胳肢窝村百年前的是是非非。

四、历史事件的穿插和家国情怀

《农门》一书除了艺术体验之外,这部著作也让我们看到了在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辛亥革命对胳肢窝村的影响,我们对辛亥革命的了解多数是始于历史教科书和鲁迅先生的作品,大清国民的长辫子被剪掉,围绕剪辫子而发生的风波。而北方城市作为现代政治运动的后知后觉,这场辛亥革命就是把辫子一剪了事,像济南这样的城市,也就十多天就结束了,然后很快就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又回归了固有的生活原状,没有掀起大的风浪,真可谓是“昙花一现”呀。但是,这昙花的一现,具体到胳肢窝村,除了秦虎还甩着长辫子以外,他们都不约而同的剪掉了摔在脑后的长发。因此,将这场革命称之为黎明前的黑暗实不为过,这场革命为中国后续的武装革命运动拉开了序幕,是一场新旧时代交替的分界线。还有,日本鬼子侵略中国的暴行,也描写的令读者对小日本恨之入骨。从作品可以看出,日本鬼子在中国的暴行,已经遍布祖国的大部分土地,就连胳肢窝村这样的偏僻乡村也未能幸免。

新中国成立以来,描写农耕题材的作品最多,从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开始,到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柳青的《创业史》、赵德发的《缱绻与决绝》、还有去年乔叶获得矛盾文学奖的《宝水》等等,这些作品都是围绕土地和农村的变迁,笔触细腻的描写了我国农村的变化,探索着农村的治理结构,寻找着国富民强的路径。在国家的层面,一年一度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对“三农”工作进行了详细的政策性指导。就在今年刚刚闭幕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也鲜明地提出了缩小城乡差距、振兴农村,富农、惠农、强农的发展目标。在乡村治理上,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的问题。这一切都见证着,土地在千年农耕命脉中的重要地位。

总之,《农门》一书的精髓,就是写了中华民族这个农耕民族的命根子——土地。翻阅我们历朝的更迭是因为土地,悉数我们历代治国理政的首要任务也是土地,于是乎各种关于土地的变法在历史长河中一直层出不穷。所以,作家所写的“农门”根本上就是“土地门”。籍此丁先生《农门》付梓之际,也祝愿我们的祖国走向繁荣富强、国泰民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