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泽光的头像

李泽光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17
分享

老于的坚持

我和老于都是自治区老年书画协会会员,并在一个活动组。记得十年前寒冬的一个周六上午,冰雪覆盖,满城皆白的乌鲁木齐市区,大雪在北风的呼啸中肆意漫卷,身裹风雪的稀疏车辆和行人像一个个大小不等的雪球,在足有一尺多厚的冰雪上滚动,发出咔嚓咔嚓的摩擦声。

我正往离家不远的路边书画活动室走去时,约一百米处传来“哇哈”的惊笑声,只见风雪中两位裹雪的身影摔倒在地,我立即跑上前去,刚走几步,他俩已爬了起来,一边拍甩身上的雪,一边迎面而来。我走上前一看,原来是老于和他刚退休不久的女儿。我说“昨天已通知今天雪大路滑活动取消了,您怎么又来了”。他笑着说:“我有一幅准备参展作品还没搞好,正好今天没事过来再弄弄。”她女儿也接着说“劝他别着急,就在家写也一样,他非要来,说这里宽敞方便”。老于又拍了拍身上的雪说:“这雪景让人敞亮,安静,书画嘛,讲究的就是心境。”他女儿无奈地摇摇头,却也露出一丝丝崇敬的微笑。我帮忙搀扶他踏着积雪咔呲咔呲地进入活动室。

老于当时已经八十三岁,个头不到一米七,体型较肥胖,憨厚敦实,宽脸长眉,深皱横额,一头白发,两腿中部有点外扩。他曾是一家国有轴承厂的车工师傅,技术能手,市级劳模。改制前退休时,好几个企业要聘请他,厂里下海创业的同事也约他一起干,可老于却一一谢绝,在家一头扎进毛笔书法的练习中。单位不少人都感到惊奇不理解,议论他初中都没上过,又当了一辈子工人,平时也从未见他摸过毛笔,怎么就喜欢上了书法?这与他的经历也太不相称了。老伴和子女也说他“瞎折腾,浪费时间,不如好好在家享清福。”老于却笑而不语,心中自有坚持。

其实老于从小就对书法心生向往,可家里人多太穷,又过早辍学,则只能奢望。参加工作后,在不断地文化和技能学习中,每当在厂里看到那些标语横幅,在报章杂志和展厅见到别人端庄秀丽、龙飞凤舞的书法作品,心里就一阵阵发痒,暗自发誓,有朝一日,自己也一定要像他们那样。由于工作繁忙和养家糊口,岁月蹉跎,始终未能遂愿。如今退休了,几个儿女早就成家立业,孙辈们也已上学,无需照看,终于有了充足的时间去追寻这份热爱。

他从书店买来书法技法指南和字帖,每天如饥似渴地在书桌前挥毫泼墨,从最基础的执笔和点画开始自学。在逐步掌握了笔法结构等基本技法后,便进入晋唐楷书的临习。他把书桌当车床,把点画结构当零配件,将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书法学习中,一点一画,一丝不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不间断,也不参与无关的应酬活动。那份专注与执着,似乎成了他晚年的唯一。他的字迹逐渐从生涩变得流畅,从稚嫩变得老辣,每一笔都蕴含着他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艺术的追求。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使楷书打下了良好基础。

接着,他又根据自己的书学趣向,选择颜体楷书进行重点临写和创作,学习相关知识,并经常参加所在社区、街道和区市的书画交流讲座活动,不断开阔眼界,丰富提升自己。经过十多年的苦练苦学,所写作品,不论是点画、结构、章法、墨色,还是精神情韵表现,都进入了较好状态。八十岁那年,正逢自治区举办老年书画展览,老于用颜体楷书创作的一幅“毛泽东《沁园春。雪》”,以雄强劲拔的整体风貌和浑厚有力的特点赢得广泛赞誉,被选入展览,并评为优秀奖。之后,又多次在其他书展中获奖,并被吸收为自治区老年书画协会会员。老于的坚持和成功,不仅让家人刮目相看,更在邻里间传为佳话。老伴和子女也逐渐理解了他的坚持,不断为他搜集各种书法资料,家里充满了浓郁的墨香书味。在他的感染下,女儿退休后也爱上了绘画,并经常过来陪同他一起参加活动,向老师们学习花鸟画。

老于的坚持不仅感染了家人,也激励了周围的人。小区常有退休老人慕名而来,向他请教书法技法。他总是耐心指导,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心得。原厂退休的许多老职工和老于的亲朋好友不断向他求取墨宝,不论谁要他都慷慨相赠。每当看到别人在他的指导下有所进步,见到自己的作品被众人接纳和赞誉,老于的脸上都会洋溢出欣慰的笑容。觉得自己这份对书法的坚持,对艺术的热爱,使晚年生活更加充实而有意义。

虽然年事已高,可对书法的热情却一直不减。他除了每周定期参加协会活动,还经常随同一些书画组织下企业、进社区、到机关开展书画笔会以及新年写春联等活动。因为已过八十高龄,还有高血压,行动多有不便,书画组的同仁和家人都劝他不必每次都参加,但他似乎已忘记这一切,不论什么活动,也不管远近,每次都手提一摞重重的笔墨纸砚,自己挤乘公交车,再步行,准时或提前到达集合点。在场的其他人在为他赞佩的同时,又不无担心地一再叮嘱他不要每次都来,他说:“来一次少一次,和大家在一起心里高兴,让我晚年生活充实。”正是这份热爱,让他不顾年迈行难,逢会必去,始终和大家在一起,成为同行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室外风雪狂卷,室内温暖宁静。老于铺开一幅四尺整张宣纸,根据书写内容,经过一番精心谋划,打成若干方格,然后胸有成竹,十分熟练地挥动笔毫,开始进行颜体楷书作品创作。笔锋稳健有力,墨色浓淡相宜,每个字都仿佛注入了灵魂,透出一种岁月沉淀的厚重。女儿放下画笔端来一杯热茶,轻声提醒他休息片刻,老于却沉浸在创作的喜悦中,仿佛忘记了时间的流逝。随着最后一笔的落下,整幅作品庄重劲雅,气韵生动,宛如一幅流动的诗篇,令人叹为观止。老于轻轻放下笔,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眼中闪烁着对艺术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这份执着不仅体现在他对书法的热爱上,更渗透到创作的每一个细节。

尽管窗外的风雪依旧,而室内却因他的专注与热情,显得格外温馨和谐。他缓缓起身,走到窗前,凝视着纷飞的雪花,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回想起这些年来的坚持与收获,老于深感欣慰。他知道,正是这份对艺术的执着,让他在晚年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他转身回到书桌前,轻轻摩挲着刚完成的作品,仿佛在与每一个字对话。隔壁健身室的几位老人也进来观赏,眼中满是敬佩与赞意,都夸他的字写得好,敦厚老练,充满活力。这一刻,满室的温暖与艺术的魅力交织,成为老于心中最美的画面。

我当时就在想,暮年学书的退休老人为数不少,能像老于这样从零基础起步而坚持不懈,成果斐然的实属不多。书学成功的情况各有所因,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坚持。正如老于曾为别人画的一幅骏马图中题写的:“老骥行路,志在坚持,脚踏实地,无往不胜。”的确,凡事有所成者,无不如此。

2025.4.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