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十来岁的时候,家乡那边一到夏季便开始下起连天雨。
我家的南边便是一望无际的荒草甸子,甸子里面有好几个自然形成的深浅大小不一的水坑。
一到夏季大雨初歇,草甸子上便是一片汪洋,水填满了所有的水坑,到了晚上便可以听到此起彼伏的令人不胜其烦的蛙叫声。
第二天如果是晴天或者是无雨,我们又是周末或者是暑假不用上学,到处是水的荒草甸子就成了男孩子们的乐园。
尽管父母的注意安全不要往水深的地方去的千叮咛万嘱咐的话还犹然在耳,三五成群的小朋友早已经忘得一干二净,迫不及待的就不约而同倾巢而出。
目的地就是奔向那片对他们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的儿童乐园。
我们在这片广阔的天地和舞台上,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童趣。
有的去捡拾草甸子自然生的一种藻类、我们称为地皮的东西,绿色滑腻腻的,很像长时间泡过水的木耳,据说自然绿色无污染能吃,但我没吃过,也许是不敢吃。
有的去捡拾类似于白色蘑菇一样的东西,我们俗称马粪包,据说能消炎止血,但我没亲身尝试过,不知道是不是有传说中的神奇功效。
有的把大人的嘱咐和警告,当作耳旁风忘得一干二净,冒着被打的风险,抱着父母不能发现的侥幸心理,不知深浅的赤身裸体跳到水泡子里面去学狗刨游泳,相互打水仗。
等到回家的时候面临父母必须体检的时候,一个个都傻了眼。
小孩子们回来下没下水是作父母的必问的不能拒绝回答的问题。
实话实话就省去了体检的环节,直接就被大刑伺候。
如果撒谎或者没下水也实话实说了,父母压根是都不会相信的,因为他们觉得在这个事情上孩子们的回答均不可信。
只有体检才能是检验他们是否下水的唯一高效的土办法。
大人们判断孩子们有没有下泡子玩水的体检的方法简单易行:那就是在你身上用指甲盖轻轻滑一下,如果出现明显的白印儿,那就证明孩子曾经下过水,否则就是没有。
如果被判断下水的后果轻则是被用脚踢屁股,重则是柳条子抽屁股,直到在父母的追问下承诺再也不敢了,方才能解除他们的心头只恨。
因为没少因为这事一次次被体检后挨打,那父母下狠手后的不堪忍受的痛苦,让我所以记忆和教训深刻。
尽管挨打受骂没能完全杜绝我们偷偷出去下水洗澡, 但次数明显减少很多。
长大以后才懂得他们的恨其实是爱,担心我们年少无知下水遇到生命危险。
现在想想还是很后怕。
有的去捉水中的蝌蚪,拿着个装水的瓶子放到里面在家里养,好奇的想观察一下小蝌蚪,如何在眼皮底子下慢慢的长成呱呱叫的大青蛙。
当然对于能不能意外的摇身蜕变成令人讨厌和恐惧避之不及的癞蛤蟆都没有十足把握。
然而谁都没等到蝌蚪长大后究竟变成了可爱的青蛙,还是变成了令人厌恶的癞蛤蟆,可怜的小蝌蚪都因为离开了土生土长的自然环境而不适应突然被囚禁的生活而很快夭折。
一而再再而三的尝试失败,害了很多可爱的小蝌蚪的无辜性命,这多少让我们有些失望和伤心。
当父母再三告诫我们蝌蚪是无法在玻璃瓶里养活后,很多小朋友都主动放弃了这个天真的不切实际的想法。
这拯救了很多人类的好朋友。
他们是生在大自然,长在大自然,自然是离不开大自然。
最有趣的当然是将小河泡水弄干抓鱼的集体合作项目。
我们一般是几个孩子找到一个,有可能凭我们的力量将里面的水弄干的小河泡子。
我们希望里面有鱼,当然也不排除没有鱼。
有鱼使我们行动的动力,希望有鱼也是。
首先我们将小水泡和外界水源用铁锨挖土筑坝完全截断,然后便操起从家里趁父母不备偷拿出来的大小不一的水舀子、铁盆等工具,在小河泡子周围一圈排列。
领头的小朋友一声令下后,所有人全部脸朝外屁股朝里,齐心协力用手里的排水工具一次次舀水后,又一次次将工具里面的水泼到事先防止泼出去的水倒流回来的土坝外面。
随着河泡子的水逐渐减少,因为都期望里面有鱼出现,有大鱼出现,有很多的大鱼出现,这极大的增强了大家势必要坚持将水淘干见鱼的信心。
尽管这活站在泥水里是又累又脏,但往往大家都发扬了一不怕苦二不喊累的不达目的决不收兵的革命精神,没有人中途放弃退出。
在我的所有参加过的几次竭水而鱼的活动中,没有出现过一次水见底之后很多鱼在里面活蹦乱跳的喜人场景,很多时候是水干了只有一地烂泥,或者有个一两条不能算大的鱼。
但小伙伴们好像并不那么在乎筋疲力尽望眼欲穿的艰苦努力之后的,最终的是好的或者是不好的结果,更看重的是艰苦付出探寻希望过程中的童真和快乐。
将水淘干见底无疑也是一种胜利的成果。
当然全身都是泥水走回家去难免会遭受母亲仅次于下水洗澡行为的责骂,但这丝毫没有动摇我们下一次类似行动的决心。
其实我们不是在抓鱼,是在自寻快乐。
......
如今三十几年过去,由于气候变化,降雨减少,故乡昔日的荒草甸子——我们儿时的乐园,早已经被开垦成了大片的农田。
地还是那片地,乐园也只能存在于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