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农村种马铃薯时
大寒一过,天气转暖,春光乍现,春天的脚步正在向人们逼近,经过寒冬的洗礼,泥土变得蓬松而柔软,就像一张被煦暖的太阳晒过的暖床,踩上去软绵绵的,格处舒坦。虽然好几天都没有下雨,但冰雪滋润下的土地并不缺少水份,壤情是再好不过了,无论什么种子睡在上面肯定舒适。田间地头,农家小院门前翻过的土地上,都耙得又细又匀,几个大爷大妈们挥舞着锄头忙着挖窝子,撒肥料,放种子,有几个身体稍微健壮一点的还保持着挑水粪的传统。而我也入乡随俗,不甘落后,在我家屋后找了丈巴见方的一块平地,抡起锄头,先将土地翻松,将草根,小树根挑捡出来,再将泥土打碎,虽然汗水涔涔而出,倒也十分切意。僵硬的身体也得到放松,不再酸涩。对于天命之年的人来说,种菜是一种休闲,更是回归大自然的一种表现。种豆南山下,草深豆苗稀,晨星理荒废,带月荷锄归。不求收获,但求心情平和。想到能吃到亲手种的土豆,心中自然有一种莫名的激动,收获的展望近在咫尺,喜悦和兴奋赶走了疲惫,仿佛又年轻了许多,全身有使不完的劲。随后开始钳地,将土瘩打碎,又将四面的土收拢耙匀。随后打窝,撒肥料,放种子。给窝子盖上土,起垄。看到平地上那一垄垄黄土下的马铃薯,满满的幸福和成就。
在那缺衣少食的年代,马铃薯可是粮食的存在,可蒸着吃,煮着吃,既可当菜,又可当饭,皆是美味,它耐寒不择土壤,因此山里家家户户都会大面积种植士豆,少的一亩,多的达五六亩。
只要过了大寒节,家乡就开始种土豆。先要预备肥料,除了从街上买的磷肥和碳铵,还有火土粪,水粪。在预备种土豆地的附近找到一块杂草丛生的荒坡,将杂草,荆棘砍掉堆在一起,上面铺此草和树叶,再将荒坡里的草皮刮掉,倒在铺成的草堆上,倒成厚厚的一堆,点燃火,待到柴草彻底燃尽,用探筛一筛,再挑几挑水粪一泼,一拌。一堆优质的干粪就好了。水粪则从屋后厕所敞开的茅坑中舀,要将粪勺贴进坑底慢慢刮,才能舀起沥黑的粪。挑着满满一挑水粪,脚要踩得稳,放得轻,水粪才不会从桶里泼洒出来。虽然又累又臭,但它能促进庄稼发芽,肥效稳定,改良土壤,因此深受农民喜爱。干粪对于保温保潮促进土豆持续生长很有特效。
家乡人种土豆才真正体现了团结,协作,壮观。男女老少,大人小孩一齐上。老汉们抡着锄头在前面均匀地挖出一排排窝子,挑水粪地摇动着粪勺淋上些许水粪,这边淋完挑起空粪桶飞跑,那边扁担一闪一闪地落了地。小孩在淋过粪的窝子里放下一块块土豆。女人们脖子上挂着一大一小两个篓子,双手齐下,双管齐飞,化肥和干粪同时盖住了土豆块。后面扛行锄的立马盖上土,将干粪盖严实。大家手脚麻利,配合紧密,每到工序都有条不紊。且有说有笑,谈古博今。干得热火朝天,说得津津有味。三国,水浒,楚留香,让人听了眉飞色舞。我脑海里唐僧取经,哪咤闹诲就是那时候听大伯大叔们讲的。种土豆比的是速度,挑着百十斤的一担水粪沿着陡峭的山路飞跑,你追我赶,为的是能比别人多挑一次水粪。比的是技术,窝子横直一条线,深浅适中。比的是毅力,虽然腰酸背痛,手上起了血泡,汗水浸透了衣衫,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决不放下。比得是团结,上下一条心,只为将土豆种好,早点发芽。
种完了土豆,主人家则会大摆酒席宴请来帮工的人,抡换敬酒,大家把酒言欢,发拳猜令不亦乐乎,用欢声笑语送走一身的疲惫。
如今,随着人们大面积湧入城市,再也没有谁大面积种土豆了。现在种土豆仅仅当莱,每家也不过几分地甚至更少。一个人半天就可以完成。那种多人齐种土豆的面再也看不到了。但山里人的那种吃苦,耐劳,乐观的精神却深深印在我们的骨子里。我们坚韧,不怕苦,不怕累,无论什么情况,我们都能融入集体,听从安排。也能独立办事。相信这种精神和能力将会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