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本源的头像

马本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2/02
分享

难忘的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所谓小年,也就是这一天开始农村要筹办年货了准备过年了。过去农村交通闭塞,要过一个年绍不容易,况且过年讲究除旧迎新,农村有很多传统,对联,年画,烟花,爆竹,上坟用的香蜡,火纸都要购买,甚至锅碗瓢盆,刀具也要购买。而且要贡备到从除夕到初七的吃食,因为大多数商鋪正月初七才开张。所以,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是想办法弄钱储办年货,卖买,收钱,还债。有的地方开始了祭祀。早晨天还没亮远处便㗭㗭嗦响起了鞭炮声,早起的孩子十分激动,又唱又跳,盼望了许久的新年终于一步步逼近,孩子们的心中满是幸福和快乐的憧憬。马上就可以穿新衣,放鞭炮,嗨吃,嗨喝,享受着新年生活的快乐。而大人们则愁容满面,因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道重要的关卡,这个新年该如何过,该买哪些东西,要花好多钱,每个人都在心里盘算着,嘀咕着。年关年关似乎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坎。

长工短工,腊月二十四的满工。再繁忙的厂矿腊月二十三都得放假,从炊烟袅袅到日落西山,田间的小路上来来回回奔波着从外地回来的人群,挣钱不挣钱,回家过新年。多少老人在期盼!从腊月二十三直到除夕,翘首以盼:回来吧,回来过年!不图包儿鼓,只图能团圆!偏偏腊月二十三又是一年一度的灶王节,传说这天灶王爷上天。传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的女儿,好教会人们煮饭,炒菜,为了考察丈夫对要子的关爱情况,这天都要回到天庭向玉皇大帝江报她在人间看到的情况。如果妻贤夫孝,来年则会顺风顺水,福运绵绵,否则就会灾锅连连。因此人们想办法拉拢灶王爷,用最好的招待灶王爷,灶王爷就再没有没过人间的坏话,祭灶神这一传统却被保留下来。

爸爸天不亮就在柴堆上码了满满两柴架柴,跟着卖柴的人群去卖柴,因为街上的居民要储备过年的烤火柴。虽然一担柴只能换来两块多钱,但买点油盐酱醋还是可以的,年货就是这样一点一点预备的。

父亲一走,母亲就忙碌起来,连忙收拾碗筷,随后把柜子,锅子用塑料布盖住,水缸也用木锅盖盖住。随后母亲吩咐我到竹林里砍些竹枝,用铁丝一捆,捆成一束,再用长竹杆一穿,然后上上下下地打扫卫生。边扫边念:一扫金,二扫银,三扫聚宝盆。扫掉梁上土,财宝屋里滚,扫掉壁上土,招来万两斤。然后从里到外一间屋子,一间屋子地打扫。掸去扬尘,掸去蜘蛛网,果嬴巢,壁上的尘土要轻轻拭去。当屋里被扫得明光亮盏,看起来焕然一新。母亲才将垃圾清扫出去。随后找到抹布,用脸盆盛满水,柜子,玻璃用心细细地洗,用心细细地擦,最后竟然擦得油亮亮的。最后才打扫猪圈,猪圈一年中很少打扫,只有过小年才打扫一次。这一次要彻彻底底,干干净净地打扫一次。母亲打扫猪舍总是那么安静,从来一句话也不说。好几次我问了一下,可不知什么原因母亲没有理我。

屋里的卫生打扫完毕就开始打扫院子。同样,枯黄的杂草都被扯掉,然后将所有的垃圾,以及枯枝败叶堆在一起,点起火一烧,这是来年种早包谷最好的农家肥。等到一切收拾完毕,家具摆放整齐,早已日落西山。母亲则开始炸花生,面食。煮肉,做饭。刚好父亲赶集也回来了。虽然疲惫,但劳动后的那种成就感还是满让人开心的。大家吃得那叫一个欢畅。

饭后父亲拿出给我们的礼物,一盒甩炮。我们接过甩炮在院子边跑边摔,随着电光火闪,满院子响起了鞭炮声。随后父亲揭开盖着木桶的石板,开始淘洗他们生的豆芽。母亲则收拾灶台上的锅碗瓢盆。待到它们在厨柜里入味。就在灶头上摆上煮得油旺旺的猪头肉。再用盘子盛上芝麻糖,花生,板粟等干果。父亲则点起香焟,放起鞭炮。随着灶头烟雾笼起。父亲边烧纸边祷告:灶师老爷你莫怪,我家全靠你担待。我们勤劳把家持,爱惜粮米畜无害,今日灶前供奉你,望你早早回天界。多言好话与玉帝,多多降福与隆财。说罢和母亲命令我们几个跪在地上向灶台磕几个头。等到灰灰烟灭,烛香燃尽。我们则兴高采烈地分亨灶神留下的祭品。不过虽然我家年年过小年都祭祀灶神,我家年年都是入不敷出。

祭罢灶神,母亲则拿出手帕包裹的钱,挨家挨户还钱。因为借的钱不能用过年。活萎账等都要接清,也有好些给我家还钱的。因为彼此心理都不愿得罪神明,期盼来年好运和幸福。

虽然那吋过小年带有某些神秘色彩,但更多地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对大女性的尊重,和对和谐家庭的追求。现在过小年更多地是购置年货,孩子们也玩鞭炮,但无论怎样,都没有儿时的小乍热闹。

不知怎么,我还是向往儿时的过小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