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野菜有一种特殊的情愫。看那嫩嫩的野菜,就像看到一个孩子,感到格外亲近,总想摸摸脸,刮刮鼻子或者抢上一把。我总喜欢摸摸它那嫩滑的身子,感受它的清凉,温柔。或者掐一把放在嘴里咀嚼,品味它的清香,活像只滑稽的馋猴。
三月,风从远方徐徐而来,像是大自然派来的使者,温柔地宣告着春的降临。它轻触着世间万物,所到之处,寒意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融融的暖意,让大地从沉睡中缓缓苏醒,处处涌动着蓬勃的生命力。
春雨如丝,细密地织就一张网,将世界温柔包裹。在这场春雨的润泽下,野菜从泥土里探出了头,嫩绿的叶片上挂着晶莹的水珠,在微光中闪烁着生命的灵动,鲜嫩又翠绿,温润且可爱,让人见了便满心欢喜。
人们像是被春天的召唤唤醒,纷纷走出家门,投身于这美好的春光之中。一时间,野外满是挖野菜的人群。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在他们脸上,勾勒出或满足、或惬意的神情。对于许多人而言,挖野菜,挖的不仅仅是野菜,更是在追寻那段纯真的童年岁月。
在过去那些物资并不充裕的年代,野菜是餐桌上的常客,承载着无数人童年的回忆,饱含着温馨与母爱。那时,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野菜填满了辘辘饥肠,也在岁月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每当回忆起童年,那一抹野菜的清香便萦绕在心头,久久不散。
而我的童年,同样与野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时家境贫寒,常常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野菜在餐桌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每到春天,挖野菜便成了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和家人一起穿梭在田野间,弯腰寻觅那些嫩绿的野菜,欢声笑语回荡在田野上空。
如今,岁月流转,生活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每到春季,看见满地的野菜,往昔的回忆便如潮水般涌来。我也忍不住加入挖野菜的人群,想要再次感受那份与自然亲近的美好,重拾童年的温暖。只见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嫩嫩的野菜。野豌豆绿莹莹的,如同碧玉雕琢而成;荠菜青嫩嫩的,叶片边缘带着自然的弧度;鱼腥草散发着独特的气息,有着别样的风味。回到家中,将这些野菜精心烹饪,包上一顿荠菜饺子,一家人围坐,吃着饺子,谈天说地,其乐融融;凉拌一盘鱼腥草,清爽的口感瞬间唤醒味蕾,让人心旷神怡。
中国人食用野菜的历史,悠久而绵长,可追溯至千年之前。古老的《诗经》中,“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描绘了古人采摘车前草的场景,欢快的节奏里,满是生活的烟火气息。车前草作为一种野菜,在那时便融入了人们的日常。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曾写道,“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简单的诗句,勾勒出诗人在春日里寻觅荠菜,煮成羹汤的画面,让我们看到了野菜在古代生活中的独特存在。
历经岁月变迁,野菜依然存在于人们的生活里,从曾经的果腹之物,变成了如今春日里的独特风味,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我爱春天,爱它的生机勃勃,爱它的万物复苏,更爱春天里的野菜。这些小小的野菜,是大自然给予人类最质朴的馈赠,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与变迁。它更是一种精神品格的象征,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能在春风中顽强生长,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