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天气里,阳光热烈而灼热。草木生长旺盛的季节也是农村抢种抢收的季节。春争日,夏争时,庄稼宜早不宜迟这句谚语在这时候体现得淋漓尽致。晚种一天,不光产量跟不上,就连收获的时间都要晚上好几个礼拜。这是庄稼人用长期的精耕细作所做出的总结,得出的规律。而我大哥则用惨痛的教训来验证了这亘古不变的规律的正确。父亲从小被家里寄予厚望,读书认真的他如愿以偿地走上了考学这条路。可母亲却在农村靠她的诚实劳动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大哥小学毕业就和母亲一起耕耘在土地上。父亲调回本村后,就成了农业生产的实际指挥者。父亲背了好多谚语。好人莫信董,桐子开花正下种。作为山区的我们,桐子开花偏偏很晚。所以每年我们的庄稼都会种得较晩。结果一遇阴雨连绵的季季,就草深豆苗稀,虽晨星理荒晖,依然收效甚微。弄得一家人苦不堪言。后来大哥自己作主,一年就解决了温饱问题。因为劳动,我们体会到了农村生活的艰辛,只有努力学习,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有好的生活。因此,我们那一代人品格坚毅,为人顽强,不怕吃苦,做事有恒心。
而时代的变革让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农村旧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被代替。随着城乡一体化,农村也逐步实现不稼不穑,也能丰衣足食。像犁,锄,掘头都被遗弃,而陈列在博物馆里。农村的孩子也照样韮菜和麦苗不分。手工业生产被机械代替。而传统农业传承得更是一种精神。
为了宏扬和传承农耕文化各个学校都建立了劳动教育实践,旨在让学生了解传统农业的基本操作流程,让学生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熨斗小学更是花重金租了附近农户的一块土地,大约有三亩。去年种的是花生,辣叔,丝瓜,茄子。孩子们见证了庄家丰收从生产到收获的一系列过程。很是高兴,深受家长的欢迎。
而长期的干旱和突然来了一场暴雪,让播种期不得不推迟。可是草儿却异常疯长,徒留一地的青绿。学校知道我对农业生产情有独钟,就让我去锄草。我戴上草帽耕耘在地里,俨然一农村老翁,倒颇有几分田园之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闻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的毫气与我有同感。
其实自从神农氏教会了人们种植庄稼后,农业一直在农村传承几千年,有快乐,有辛酸,有收获,可以说是有喜有泪。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道出了多少辛酸和无奈?为了那份得以生存的收获,不得不脸朝黄土,背朝天地劳动。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道出了乡村生活的童趣。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道出了农村的繁忙。没有亲自下地干活是体会到农村生活的感受的。那是肢体的全身心运动。它排汗,爽心悦目,是全身心的放松。让全身心的机能得到锻炼,更加有利于身体健康。当全身疲惫时,躺在地上就能呼呼大睡,真是难得的切意。
劳动创造生活,劳动改变生活,让孩子们参加劳动,是知识的实践,也锻炼了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
相信每个孩子都会在劳动中明白自身的价值,让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