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光刺破云层,云雾山开始了新的叙事。山岚顺着铜钱峡的褶皱流淌,漫过晾晒腊肉的竹匾,在每一块琥珀色的肉身上,晕染出水墨画般的纹理。晨雾与炊烟缠绵着爬上老瓦房的飞檐,恍惚间,那些悬挂在梁下的腊肉,仿佛成了一节节时光垂落下的流苏,在山风里轻轻摇晃下诉说着岁月的私语。
工人师傅师将云雾山的泥土抟成陶罐,把腊肉与春笋、山菇封存在粗粝的陶壁之间。窑火熊熊燃起时,跳动的火苗将陶土的肌理映得通红,腊肉在柏烟中慢慢苏醒。开窑那日,陶罐里蒸腾的热气裹挟着醇厚的腊香,氤氲了整个操作间,"这是泥土与烟火的对话。"一位女工人轻轻说着,声音里带着与山风一样的温柔。
山脚下的咖啡馆里,咖啡师将研磨好的云雾山小粒咖啡与腊肉碎巧妙融合,创作出"雾隐时光"特调。当客人捧着瓷杯,舌尖先触到咖啡的微苦,继而被腊肉的咸香唤醒味蕾,恍然惊觉,原来这秦巴深处的味道,竟能在一杯咖啡里碰撞出如此奇妙的层次。阳光透过木格窗洒在桌角,腊肉的油香与咖啡的醇香交相辉映,在光影零乱里里编织出朦胧的诗意。
在浓密的竹林深处,几个年轻的音乐人支起录音设备。他们将腊肉熏制时的噼啪声、山涧的潺潺流水、风吹竹林的沙沙响,收录进采样器,创作出一首名为《烟火谣》的电子音乐。当空灵的合成器音效与真实的自然声响交织,舒缓的节奏中节奏中隐约传来腊肉油脂滴落的声响,听众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山中小院,看见青烟袅袅升腾,看流星飞过,与天上的流云融为一体。
暮色四合,无人机群在云雾山的夜空亮起彩灯,拼出"千年腊味,一脉相承"的字样。地面上,年轻的舞者身着汉服,在腊肉主题光影秀中翩跹起舞,裙摆扫过投影在地面的熏制场景,恍若穿越时空的对话。而在不远处的农家小院里,老人仍守着传统的熏房,用布满老茧的手翻动着腊肉,火苗将他的脸庞映得通红,"变来变去,这柏烟的味道,还是得守着老法子。"他喃喃自语,声音被山风揉碎,飘向远方。
当明月升起时,云雾山又沉入静谧。腊肉的香气仍在空气中若有若无地浮动,与草木的清香、泥土的芬芳融为一体。这抹穿越千年的味道,早已不是简单的食物,而是刻在秦巴山水间的文化图腾,是石泉人写给世界的一封情书,用烟火作墨,以岁月为笺,在现代化的浪潮里,静静诉说着关于根脉、传承与创新的永恒故事。
俗话说:“”冬藏为补,烟火为引”,《本草纲目》载:“腊味,甘咸平,温中益脾。”石泉人深谙此道。小雪至立春,农家土猪啃玉米、食野菜、饮山泉,肉质富集硒元素;粗盐、花椒、八角、桂皮的腌制,与云雾山中的香草调和,形成独特的味道。柏枝熏烤,酚类物质渗入肌理,蚊蝇不近,三伏不腐。
切片的腊肉剔透如琥珀,肥处晶莹似蜜,瘦处绛红如霞。肥者润肠,瘦者补铁。一碗腊味炖笋,腊蹄炖藕,腊排骨炖干豆角干土豆 ,便是山里人的“参汤”。
进入冬腊月,以棕叶绳串肉,悬于梁下。烟火熏染的不仅是猪肉,更是家族记忆。年节后,游子返城,必携真空包装的“鬼谷子”腊肉——现代工艺让乡愁不再囿于时令,却仍存古法魂灵。2007年,农民高德昌创办德昌富硒食品厂,将农家灶头的烟火气息转化为标准化生产的“鬼谷子”品牌。从最初的十几头小作坊,发展成现在年产60吨腊肉,创收200万市值 的现代化产业工厂,带动30余人就业;政府授牌“陕西省著名商标”,真空包装技术,让腊肉从灶台到货架,走出秦岭,登上北上广乃至日韩的餐桌。还成为08奥运会运动员专用肉制品,最终成就了08年奥运会的辉煌。“最朴素的食材,往往承载最厚重的文明。”鬼谷子腊肉,正是秦岭深处,一曲烟火与光阴的千年和鸣。 一家煮肉百家香——石泉鬼谷子腊肉,让世界品尝时间的味道。如今,石泉的腊味版图上,云雾山镇已成地理标志核心区,“鬼谷子腊肉”则是乡村振兴的味觉引擎。作家协会为其撰写品牌故事,诗词楹联协会以“腊味寻踪”勾勒文旅路线,一块腊肉,就这样串联起非遗技艺与乡村振兴的经纬。
若说腊肉是味觉的史书,那么“鬼谷子”之名便是纵横家智慧的隐喻。相传战国谋士鬼谷子隐居云雾山,以腊肉佐茶,悟透阴阳之道。将腊肉的智慧,在于平衡。”肥而不腻是口感,瘦而不柴是匠心,久存不坏是自然馈赠的底气。这抹烟熏味的红,是秦巴山区的生命底色,更是中国乡村在现代化浪潮中,对根脉的坚守与传承。
我们有理由相信,年轻的一代石泉人,一定会将纵横捭阖的智慧化作产业振兴的谋略。让鬼谷子腊肉这份美味与文化,在岁月长河中源远流长,让舌尖上的石泉,成为游客心中永恒的味蕾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