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海庆的头像

马海庆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11/28
分享

家常饭的味道

今晚,因为这一碗芝麻叶面条,却在我心中波澜起伏,真是心心念念了。在深圳,今晚能吃到这个饭,距独一无二怕也不远了吧?说不清隔了多长时间没吃过这样的家常饭了,一位河南籍同事,探家回深带来家乡特产——芝麻叶,送来一份,真是稀罕物啊!郑重打开朋友圈,若有所思,到底该晒什么?纵然我今天第一次去了中英街,这条曾经一脚跨两国的街道,早已不再神秘,本想跟朋友们分享点什么,一种厚重的历史责任感也几曾涌动,但终于也不想说了;至于吃了什么,买了什么,都说中英街商品物美价廉,货真,但想来还不如眼前这碗芝麻叶面条值得炫耀呢!

一碗家常饭终于取代了今天的其他感触,被隆重推上几个圈子。生在河南农村,苦难中长大,幼年吃芝麻叶面条,难以将息,皱着眉骂命苦。每年秋天芝麻成熟前,全家动员去地里掐芝麻叶,那简直是一场人民战争,不亚于五月里割麦的热闹。芝麻地里,男女老少齐上阵,曾记否,年轻妇女们掐芝麻叶的动作何其优美!她们顺着芝麻从上到下,纤细巧手有节奏的移动,不多时就掐了满满的一筐子。艰难中的劳作,有时不失为一种美,苦中作乐,劳动本可以创造美,所有的艰难险阻在伟大的劳作中都将化为乌有,延安大生产时那种纺线的嗡嗡声,不是曾被前辈们称为“弦乐”吗?

芝麻叶掐回来需要加工晒干,每个家庭都是满满的收藏了不止几大筐子,甚至上了粮食旋子,像粮食一样储备起来,被称为“干菜”。北方人每天都要吃面,芝麻叶面条便成了农家饭的黄金搭档,从秋冬到春夏一路与之相伴。那年月,因为常年单一的吃,味久失调,芝麻叶和红薯成了艰难困苦的象征,惩罚孩子不好好读书,就说,你不努力学习将来就是吃红薯芝麻叶的命!可是今天,常年精细食品导致胃口反转,在芝麻作物种植大量减少甚至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芝麻叶也越来越稀有了,可不是你想吃就吃得到的。只有很少一些农人在自己土地的一个角落种一点芝麻,小心的呵护,成熟了还要看天气,如果晴天,就将芝麻叶掐下来,回去蒸煮,出锅后在土地上反复揉搓,以消除苦味,然后在太阳光下晒干,制作过程何其艰辛!若遇上雨天,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芝麻叶烂在雨里,所以得来特别不易。时至今日,农民自己的劳动成果自己又舍不得吃,小心翼翼的把它收藏起来,等到远方的亲人们回家了一起享用,而后再打包带到远方,送给亲戚朋友,曾经艰苦日子的象征物,今天成了特产或馈赠品。想当年,乡村的芝麻地,红薯地一望无际,大面积种植,包括高粱等等,回避一下艰难困苦,看上去也不乏诗情画意,但是今天这些作物,在我家乡那边都十分罕见了。

我来深圳后更是吃不到这曾经“苦命”的东西,芝麻叶根本没见过,红薯有,但价格从没有低于两三块钱一斤,比我家那边的小麦贵了好几倍。价高只是一方面,吃惯了北方那种又白又甜的红薯,现在叫“牛奶”红薯,这边的红瓤红薯可能水土问题,水分大,含糖少,根本吃不习惯。曾几何时,所谓的“卖红薯”、“吃红薯娃儿”一度成了讥讽农民的热词,诸如“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等。记得那年,彭德怀元帅蒙难的日子,一位老实巴脚的农民刨红薯时触景生情,力排众议,说了句“我看彭总不吃红薯娃儿”,立即被大队干部批判,说他为彭总翻案,把他涂了个鬼脸,脖子上挂了黑牌子,上写“彭德怀黑爪牙”,游斗全大队几个村子,还要扭送公安。

如今,感觉早已反转过来,曾经多少次诅咒的物儿,现在都成了奢侈,纵然农民出身,可是我与芝麻叶久违了,红薯可以买到,芝麻叶却买不到,即使在老家,也很稀缺。每年买红薯的钱相当可观,难道生命赋予我们的就是一个圆吗?定数一到,就必然回归到原点?怀旧空吟,心态日甚,在品尝了不少的“美味”后,或许更能体验到五谷杂粮才是饮食的本真,违反了这个规律,必被食物法则所惩罚。纵使冰箱里食品繁多,精细,或曰高大上,但是很多时候大人孩子吃饭时竟然举箸难下,常常围着厨房打转转,今天吃什么?无奈,无言!

清朝那个老佛爷,面对餐桌上不下一百多道菜,竟然无所适从,举箸不下,难道我们今天也堕落至此了吗?我们凡人,应该还没吧。幸福似乎只是一个有限的高度,当你到达坡顶时,便开始走下坡路了,于是也便有了身在福中不知福的自我谴责,有了小确幸的高端命题。到今天终于明白,原来食在简单,活在简单,福在简单!越简单,越有高质量,高品味,世上有很多美味都可以吃腻,吃得再也不想,但是唯独米面永远吃不够!最好的营养,最靠得住的味道是家常饭!餐桌理论实践告诉我,越是不想吃的饭,越是感觉没味道的饭才是真正的饭,这个理只有在生命经过大几十年的打磨后或许才能体会到。

农村很多八九十甚至百岁老人,可以肯定的说,他们每餐吃的东西,都是平淡无味甚至粗陋简单到无以复加。你若在城市,很难想象他们食之简单!但他们正是靠着这简单,粗陋无味的吃食赢了许多养尊处优的城市同龄人的健康。就像这碗芝麻叶面条,简单,看似无味,却是无中胜有,味在其中,品之不尽,所有的童年的味道,生命的味道都尽在其中!忽有烂柯拾斧之感了,耳畔似闻谁家玉笛暗飞声,自遥远的北方庄稼地飞来,散落在我栖身的这片岭南大地……

到今天更明白,曾经我想千百次逃离的乡村,农家,田野,待到一把年纪,却又人生反转,成了日夜兼程的驰念!夕阳红了,我就是夕阳下的一株红高粱,屈指盘算着,早日能够卸下城里的使命,回到我生命扎根的田野里去。曾经我想摆脱的那些粗茶淡饭,进城后都成了难觅的奢侈,我在生命的夹缝中寻寻觅觅,多少次想找回曾经原始生命的本源,因为我生命的根已经深扎在苦难的厚土里,我对乡村土地怀有感情,想到它就有了厚德载物的安慰。初心不改,本性难移,质本洁来还本去,我宁愿守着一碗芝麻叶面条这样的本真,去扫出心灵中那一片白茫茫的干净的大地,给漂泊不安的心安下一个幸福简单的家……

如是,想起了祖训的一句骂,人真主贱!平凡的拥有本弥足珍贵,可惜往往被忽视,人只有历经生命的大起大落后,包括时间对生命的打磨,劳疾对健康的损毁,生活于身心的摧折,而后在达到了可以出任总理(笑话)的年纪时,或许才真正的开始明白,哦,原来生活可以如此简单!如果一生都注定平凡,那么当你习惯了平凡的时候,可能会不断的升华自己,终于有一天,生命开始回归自然,回归原点,你开始接受平凡,并享受平凡。斯时,所有曾经忘我追求的美味佳肴,灯红酒绿,雨夕灯窗,纸醉金迷又算得了什么?就算守着如同一碗芝麻叶面条般的平凡,平常,平静,简单,简陋,简朴又何妨呢?

写到这里,不禁自问,家常饭到底什么味道呢?现在才明白它没有味道,而没味道的东西才是有味道,而且是绵长悠久的味道,是越品越美的味道,因为它潜藏在生命的年轮里,永远与生命和记忆一起生长……我的芝麻叶面条!今晚因你,我有点自失了,心驰神往的可能是最接近生命原点的地方,初心怎么可能会改变?正如贺知章的感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那是生命的本源,苦难构成了生命的坐标,乡音乡愁打磨出生命的烙印,生命只是一过程,每个人都是生命之旅中的匆匆过客。

曾经养我性命,而今养我精神,触我思念,慰我心灵家园,筑我精神归宿,原是一碗寻常家常饭的味道!吾本草民,命喜素朴,无缘奢华,更离不开乡野泥土,奈何——城中桃李愁风雨,何不——春在溪头野荠花呢?

2021年4月12日深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