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证即当年曾经伴随我们走过一个时代,度过一段艰难岁月的那些所谓的粮票,布票,油票等等一些工农业或生活日用品方面的票证。改革开放后,这些曾经扮演过国计民生重要角色的票证已经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现在或者成了收藏家的爱物,或者隐居在箱底书页里沉睡,年深日久,渐渐的便也成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稀罕物儿了。
每每不经意的翻阅箱底,又见它们,禁不住总想看上一阵,而且久久注目,不忍心放下,那种异样的心情可谓五味杂陈。这些票证在一代人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历史印痕,甚至留下了难以愈合的生命创痛,那些记忆中的痛,又怎能放得下忘得了?这些票证几乎涵盖了当年衣食住行的诸多方面,简直是一张张维系生命的通行证。
粮票,是去饭店用餐的必备,还可以购买粮食,而且还有省级和全国通用的分类。省级粮票只能在本省内使用,全国粮票可以在全国通用,特别是,全国粮票还带有一定数量的食用油供应。当年在外省打工——那时还没有“打工”这个称谓,确切的说是“流窜”,客观的说是打零工吧,吃饭要粮票,出了省而且必须是全国通用粮票。
到哪里去弄全国粮票呢?那上面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全国通用粮票”字样的一张小小票证,曾经青春作伴,曾经伴随我们走南闯北,也曾经让人困惑至寝食不安。只有工人和干部才能享用这些票证,农民弄不来这玩意,于是常常在外遭遇生存的恐慌。后来走了“黑市交易”的路径,城里人有卖,但要严格规避市场管委会的查处,一旦被发现必将重罚。再后,便是偷偷的去当地农村买粮食交给食堂,因为当时没有自由市场交易,“四大自由”高压触电年月,这样总算解决了生存之危,那种痛!
粮票最小单位为一市两,最大也有几十斤的,正面图案有的是水电站,有的是东方红履带拖拉机在田野上作业,还有蒸汽机列车或工厂烟囱等。而所有粮票上都印有“本票不准买卖,涂改无效,遗失不补”规定,那时常常在想,什么时候不用粮票,只拿着钱去饭店吃饭就是一种奢望了。
布票,这种票证没有全国通用的,都是省内供应,凡是跟棉衣棉鞋棉花棉布沾上边的物品一律得使用布票。但是“流窜”在外的人,没有当地布票,到了冬天买棉衣类就难了,于是依靠家里寄衣物,算下来邮费差不多赶上了新衣价格。记得结婚那年,我们做大衣,棉被,买床上用品之类,都是依靠亲友邻居帮助,把布票借了,眼看着人家无法购买冬衣,心里真不是滋味!
还有更多的票证如肥皂糖烟酒之类,统统凭票供应,这种票证一般都印着“XX市工业品票”,还有“过月作废”及“一月、二月”字样,等同于一种月票,票证下方落款是“XX市革命委员会商业局”。记得结婚那年为买一把“红旗”牌自行车,把亲戚朋友之间的关系都翻了个遍,找关系,托熟人,七大舅八大姨的,最后求到一位在五金上班的采购员弄了一张票,总算买到手了。买一块“上海牌”手表,是一位同事帮忙,他父亲在百货公司上班,内部调整弄来一张票,因此破费一次,两块钱(那时最好的牛肉面一碗一角五分钱)请同事“大餐”一顿,那个难!
说句题外话,那个票证年代市场何其萧条?火车站货场一派冷清,可以想象物资匮乏已经濒临崩溃边缘。如果没有后来及时的改革开放,拨乱反正,果断停止“阶级斗争为纲”的重大政治举措,那么,人民生活包括国计民生各个方面所遭遇的困境将会糟糕到无法想象的地步。改革开放后,火车站货场物资堆积如山,日夜调运不及,仅仅从这一点看,曾经被艰难挫折困扰的国家已经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了,中国人民从此开始步入幸福生活的金光大道。
而今,票证年代早已过去,但是每当看到当年的那些粮票布票等,特别是“全国通用”粮票,心里总是五味杂陈!当年曾经与它青春作伴,艰难为伴,贫困相伴!曾经拥着它走南闯北,心中便有了沙漠绿洲一样的安慰,如今就像看见田野里的一株苦菜花,既苦也甜,说不清品不尽是哪般滋味……今天的祖国啊,就像春风里的油菜花,到处一派金黄,到处都有春天的气息,到处都有春天的故事!
时光更迭,春花秋月,无论是早春二月的南国海疆,还是红叶似火的北国边陲,祖国广漠的幅员里都聚集了数以亿计的打工者,他们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再不需与票证作伴了,也永远不会为衣食而愁了。改革开放为我们谱写出春天的故事,春天有多美,祖国就有多美!正如龚自珍杂诗里的豪迈:“浩荡东风离愁斜,吟鞭一指即天涯。”
当年的票证早已是秋风里的落叶,随风飘远了,而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早已经吹绿了百姓心中的万顷良田!在中国的大地上,几经春风春雨,这片良田和这场伟大的改革开放,不正是春天里那万绿丛中的一点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