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倩春
探春经济改革是指《红楼梦》第五十五回、五十六回,因王熙凤休病,临时管家调整,为挽救贾府衰败危机的一个新思路。它基本分两个阶段。
1、三驾马车体制的确立。《红楼梦》第五十五回,因凤姐休病,在王夫人、凤姐的组织和支持下,贾府管理体制开始从王熙凤铁腕管理法变成以探春为中心的李、探、钗三驾马车体制。新体制确立是围绕经济问题展开的。
——李纨、探春、宝钗构成合理管理组织。金陵十二钗各有个性,各有所长,也各有局限。所以,王夫人组阁新的管理组织是充分运用了李、探、钗的长处:李纨敦厚,探春“他虽是姑娘家,心里却事事明白,不过是言语谨慎;他又比我知书识字,更利害一层了。”(凤姐语,第五十五回)。宝钗“尊上睦下”,明事达理,“会做人”。这就把李纨的“德”、探春的“才”、宝钗的“和”有机融为一体,构成了科学的三驾马车体制。所以,“他三人如此一理,更觉比凤姐儿当权时倒更谨慎了一些。”
——围绕赵国基死赏银的斗争,确立了三驾马车地位。一是吴新登的媳妇故意试探新组织的管理才能。“若是凤姐前,他便早已献殷勤,说出许多主意,又查出许多旧账来……”,如今她“便两手旁侍,再不言语……打听他二人办事如何。”探春精细,注意与旧体制衔接。便命吴家的取了旧账,认真分析先前所赏有的二十两、四十两、六十两、一百两的具体情况,不搞一刀切,决定“结他二十两银子”,严格了制度。二是赵姨娘认为赏钱不公,故意制造事端,引起了主奴关系与母女关系的相悖相联,构成对探春权威的威胁。首先,倚老卖老。“我这屋里熬油似的熬了这么大年纪……这会子连袭人都不如。”开口便出彩,不伦不类。探春拿出旧例,翻与他看:“这是宗祖手里旧规矩,人人都依着。”以制度服人。其次,搬出亲缘关系。“如今你舅舅死了,你多给了二三十两银子,难道太太都不依你?”而探春心性高强,铁面无私,以主子身份驳倒赵姨娘:“谁是我舅舅?……那里又跑出一个舅舅来?”为捍为自己主子身份,虽是亲娘,也要论公(当然是封建伦理)与之划清界限。经过斗争,“众媳妇们慢慢安分回事,不敢如先前轻慢疏忽了。”确立了监管地位。
——实力人物凤姐的支持。王熙凤支持新体制是有原因的:王熙凤在“协理宁国府”、“弄权铁槛寺”时,以其铁腕法制,逐步树立了管理者的威风。但,贾府实际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是赤字问题,王熙凤已有洞晓:
凡百大小事儿仍是旧着老祖宗手里的规矩,却一年进的产业,又不及先时多。若不趁早儿料理省俭之计,再几年都赔尽了。……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宫中钱,老太太自体已拿出来。二姑娘是大老爷那边的也不算。剩下三四个,满破着每人花上一万银子。环哥娶新有限,花上三千两银子,若不够,那里省一抿子也就够了。老太太事出来,一应都是全了的。如今再俭省些,陆续就够了。只怕如今平空再生一两件事来,可就了不得了。(第五十五回)。
这些使王熙凤“如今也是跨上老虎了。”情性便多了一人份深思。这表明:(1)王熙凤力不从心。(2)传统靠纳供单一收入途径的旧体制,出现危机。(3)需要迫切寻找新经济增长点。所以,她坚决支持和尊重探春的新政。
2、探春改革思路——责任经济,增收节支。《红楼梦》第五十六回,探春改革是责任——利益挂勾的初级承包制。这项改革是一个价值观念的飞跃,使贾府园艺从观赏价值向实用价值转变。
首先,探春从身边资金配给不合理和铺张浪费现象敏感到增收必须节支。一是环爷与兰哥儿一年公费的事。《红楼梦》第五十五回,探春在听完媳妇回禀的环爷和兰哥“一年学里吃点心或者买纸笔,每位有八两银子的使用”后,便立即发现工薪分配不具体的弊端:“凡爷们的使用都是各屋里支月钱的。环哥的是姨娘领二两,宝玉的是老太太屋里领二两,兰哥儿是大奶奶屋里领……原来上学是为了这八两银子。”便果断把这一项蠲了,局部分配弊端得到完善。二是第五十六回,探春从“每月所用头油脂粉又是二两的事,”发现“丫头们又另有月银”是重叠的,就把因买办的这一项取消了,既保证了购货质量,又节省一笔开支。
其次,树立经营意识,财富意识。(1)从理论上论证得禄运筹,经世致用的好处。探春引证《姬子》中“登利禄之场,处运筹之界者,穷尧舜之词,背孔孟之道”,证明可用使值钱的观念,具有朴素商品意识,理论指导实践。(2)科学预测谋划。一是赖大家的小园子与自己园子的比较。“赖大家的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儿,吃的笋菜鱼虾,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咱们这个园子又只算比他们多一半,加一倍算起来,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二是承包后的好处。“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然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至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四则亦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并打扫等人的工资。”
第三、承包量体裁衣,分配统筹兼顾。(一)承包用人得体。“这一个老祝妈是个妥当的,况他老头子和他儿子代代都是管打扫竹子,如今竟把这所有的竹子交与他。这一个老田妈本是种庄稼的,稻香村一带凡有菜稻稗之类……按时加些植养。”……(二)改革管理体制,使分配合理化。一是明确利益分配。“某人管某处,按四季除家中定例用多少外,余者凭你们取了取利,年终算帐。”并对新承包制帐务管理增添一层管主。二是“园里几十个老妈妈们,若只给了这个,那剩的也必抱怨不公。……他们只供给这个几样,也未免太宽裕了。一年竟除这个之外,他每人不论省余无余,只叫他拿出若干吊钱来,大家奏齐,单散与这些园中的妈妈们。他们虽不料理这些,都日夜也自去园中照看当差之人,关门闭户,起早睡晚,大雨大雪,姑娘们也入抬轿子、撑船、拉冰床,一应粗重活计,都是他们的差使。”利益分配统筹兼顾。(三)承包的财务帐目,单线收入,单线支出,减少中间环节。“又去了帐房受辖制,又不与凤姐儿去算帐……各各欢喜异常。”
探春的经济改革是有其积极作用的。
一、加强了贾府的管理,众上下的刁、恶、赖、欺软怕硬恶习有所治理。“宝钗笑道:‘妈妈们也别推辞了,这原是分内应当的,你我只要日益辛苦些,别躲懒纵放人吃酒赌钱就是了。‘”
二、局部理顺了经济关系。(工资、利益分配等)
三、改革了旧体制,树立了价值观念,萌发了经营意识——从园艺观赏价值到实用价值,有用便值钱。
四、推行创收节支活动,开辟经济收入的新来源。
五、调动了经营者的积极性。“李纨大概告诉他们,众人听了无不愿意,也有说:‘那片竹子单交给我,一年工夫,明年又是一片。除了家里吃的笋,一年还可交些钱粮。’这一个说:‘那一片稻地交给我,一年这些顽的大小雀鸟的粮食,不必动宫中钱粮,我还可以交钱粮。’”
然,此改革具有不彻底性,至多是一次不触动封建关系的小小改良,它也不能挽救贾府衰败的必然命运。
1、探春改革是在以王熙怪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支持下进行的,它不可能触及封建本质问题,也无法摆脱封建经济关系求得彻底革命。(1)王熙凤之所以能成为荣国府里执行当家人,靠的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她机关算尽,使贾田、王夫人等贾府贵人舒心,对下刻薄酷压,实际上是为了维护贾府旧体制。探春改革也没从造成下层人经济命运根源——贾府深严的封建等级剥削制去寻找解决贾府没落的本质原因。若真的提出,也必会遭到王熙凤的阻止。(2)探春改革只是临时性代理治家理财,真正家政大权还掌握在贾政手中,权力局限性。所以,不会改革彻底。(3)就连探春本人也没跳出封建关系羁绊。“凤姐所吧:‘你那里知道,虽然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系打听姑娘是正出是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殊不知别说庶出,便是我们的丫头比人家的小姐还强呢?”探春最终也只是个风筝命——分离聚合皆前定了。
2、贾府内部的父子之间,兄弟之间,夫妻之间,妯娌之间,妻妾之间,嫡庶之间,婆媳之间,母子和母女之间,或拔剑弩张,公开对仗,或言语讥刺,指桑骂槐。内部矛盾错综复杂。如探春所说的,“一个个像乌眼鸡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以第七十五回为例。荣国府合府赏中秋,热闹异常,为了助兴,击鼓传花。花落在谁手中,说得饮一杯酒,再讲一个故事或作一首诗。传到宝玉写了一首诗,呈与贾政,贾母给了他重奖。传到贾赦,贾赦讲了一个讽刺母亲偏心的故事。
一家子一个儿子最孝顺,偏生母病了,各处求医不得,便请了一针灸的婆子来。婆子原不知道脉理,只说是心火,如今用针灸之法,针灸针灸就好了。这儿子慌了,便问:“心见铁即死,如何针得?”婆子道:“不用针心,只针肋条就是了。”儿子道:“肋条离心甚远,怎么就好?”婆子道:“不妨事,你不知天下父母心偏的多呢。”
贾母很敏感,半日笑道:“我也得这个婆子针一针就好也。”显然,她很明白贾赦讲这个故事是讽刺她“偏心”,所以一语点穿,针锋相对。
特别是两个阶级的矛盾——主子与奴仆之间,是《红楼梦》中对抗性的矛盾。龄官咒骂贾府是一个“火坑”,兴儿骂王熙凤“脸酸心硬”“心里歹毒”,说她是“巡海夜叉”;芳官、藕官等同赵姨娘的一场大闹;金钗不屈,刚烈投井;司棋被抄出恋人给她的信物,明知大祸临头,却从容镇定,正气凛然,“并无畏惧惭愧之意”。鸳鸯这个深得贾母喜欢的“家生女儿”,“胡子苍白”的贾赦逼她为妾。鸳鸯决然表示:“别说大老爷要我做小老婆,就连太太这会子死了,他三媒六证地娶我做大老婆,我也不去!”贾赦非要她不可,并扬言:“我要不来,以后谁敢收他?……凭他嫁了谁家,也难出我的手心!”鸳鸯横了心当着贾母等人的面发誓:“这一辈子横竖不嫁人就是了!就是老太太逼着我,一刀子抹来也不能从命!”贾母一死,她失去了精神上的支柱,清醒的意识到难以逃出贾赦的魔掌,“倒不如死了干净!”鸳鸯的死不是消极的毁灭自己,而是积极地毁灭主子的无耻妄想。
可见,种种矛盾交织非一次新政所能为。贾府的内部矛盾和斗争(生产关系),必然制约经济发展(生产力),不断地削弱了它的统治力量,加速了他们的崩溃。
3、经济上巨额亏空,并非探春局部小改革所能补给的。
(1)排场太大,又收入小;外貌虽好,内囊渐干。
第二回,冷子光对贾雨村说:“如今生齿日繁,事务日盛,主仆上下,安富尊荣的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
第三回,林黛玉常听母亲说,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穿吃用度,已是不凡。
第六回,凤姐对刘姥姥说:“外面看着虽是烈烈轰轰,不知大有大的难处,说与人也未必信呢!”
(2)管理宁府的贾珍,管理荣府的贾琏都是浪费的巨子。其他子弟也都是纨裤气习很重。一家中消费的程度太高,不至倾家荡产不止。
第四回,贾宅族中凡有的子侄……都是那些纨裤气习……今日会酒,明日观花,甚至聚赌嫖娼无所不至。
第十三回,可卿死后,贾珍拍手道:“如何料理,不过尽我所有罢了!”又贾珍托凤姐办丧事时说:“只求别存心替我省钱,要好看为上。”
第十六回,平儿向凤姐说:“我们二爷那脾气,油锅里还要捞出来花呢!知道奶奶有了礼(体)已?他还不大胆子花么?”
(3)为皇室事件耗费无度。
第二六回,赵嬷嬷道,“咱们贾府正在姑苏、杭州一带临造海船,修理海塘,只预备接驾一次,把银子花的象淌海水似的……如今还有现在江南的甄家,……独他家接驾四次,……别讲银子成了土泥,凭是世上有的,没有不堆山积海的。罪过可惜四个字,竟顾不得了!”
第十八回,贾妃省亲看了大观园,也点头叹道:“太奢华过费了。”
所以贾府经济只能如江河日下,到了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已到悲惨地步了,贾母吃红稻米粥,这时,尤氏来了,贾母吃了半碗后,叫鸳鸯添粥给尤氏吃,可是粥没有了,贾母问为什么?鸳鸯说:“如今是‘可着头做帽子’了,要一点富余也不能的!”王夫人忙回答:“这一、二年旱涝不定,庄上的米都不能按数交的,这样细米更艰难,所以都是可着吃的做。”
贾府被抄之后,贾政查问家底,才吃惊地发现“旧库的银子早已空虚,不但用尽,外头还有亏空”。“东省的田亩,早已寅年吃了卯租儿。”
由此可知,探春改革虽有积极作用,也只是贾府衰败必然趋势一曲无尽的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