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毛倩春的头像

毛倩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006/30
分享

老莱子者说

毛倩春

老莱子(约公元前599年一约公元前479年),春秋末年楚国隐士,出生于康王时期,卒于惠王时期,与孔子同时的春秋末期名士,道家思想家,后隐居湖北宜城莱公山,以“孝”和“隐”著称。《二十四孝图》第一孝《孝行感天地》是舜的故事,第二孝就是老莱子《戏彩娱亲》。

清代毕沅称:“老莱子本为莱子,而以寿考称老莱子。”据《高士传》称“老莱子亦称莱子”。据《路史》载:“赖乃莱也。”古“赖”国在今湖北随县。楚灵王三年,楚灭赖,迁赖于鄢(今湖北宜城市),老莱子随族人迁至鄢。

楚惠王十年,楚王室发生“白公胜之乱”。白公胜楚平王的嫡孙,其父太子建避祸至郑国,为郑人所杀,胜由郑入吴。楚惠王二年时返回楚国,封于白地,称为白公。胜欲伐郑报仇而未能,遂痛恨楚之君臣。就以献战利品为名,带兵入郢,囚禁楚惠王。

为避战乱,年迈的老莱子 “逃世耕于蒙山之阳”,期间垦荒耕田,奉养双亲。

一、老莱子隐处宜城考

1、地理说。

据《宜城县志卷一·山川》记载:“莱公山在县西二十五里,女冠山北… …”

女冠山又名八角山,形如古时女孩戴的帽子,当地称虎头山,冠与头义近,因山形得名。女冠山与莱公山扼入口,入两山为一冲地,地坦土沃,名大冲,冲内有千年古枫杨,枫杨之旁有两泉坑,名上口泉。土沃水沣,宜隐者乐居。

又据《高士传卷上•老莱子 》记载:“老莱子者,楚人也。当时世乱,逃世,耕於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枝木为床,蓍艾为席,饮水食菽,垦山播种。”

蚌(beng)山,谐音蒙山,当地人又称蚌蒙山。至朱家嘴,隔蛮河,观对岸若雾,山幽冥朦胧,形若河蚌。蒙山之阳,即老莱子隐居蒙山南边,其隐居之地,名“莱公山”居“蚌蒙山”南。(见下图)

2、道文化说。

(1)道家代表。老子著有《道德经》,老莱子“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老子与老莱子都是道家学派,历史都有分别称其为道家学派道家的代表人物。二楚人皆道家鼻祖,对楚地宜城道文化影响深远。不仅比邻有武当山为道教圣地,道教庙宇也遍布宜城,仅莱公山附近的泰山庙、三合庙、真武庙等都是道教庙堂。

(2)神化描述。

上为《宜城县地名志》《宜城县古今对照图》“金牛山缩图”。金牛山顶标有古代对照红字“真武庙”。真武又称玄天上帝、玄武大帝,《九章怀句》云:"天龟水神。"为道教神仙中赫赫有名的玉京尊神。有很多学者认为老莱子和老子是同一人,老子隐居改姓李名聃。《抱朴子内篇•杂应》称老君李聃“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其记载,老子去处有玄武。那么,莱公山南几里有真武道家大庙,与历史描述的老莱子神化,不谋而合。

3、民间传说。

(1)戏彩娱亲:老莱子自耕于蚌蒙山之南莱公山。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姿态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假装自己跌了一跤,于是他模仿小孩子啼哭的"呜呜"声,二老大笑。①

(2)喻见孔子:老莱子的弟子出门取柴,遇见仲尼,返回,说:“有人在门外求见,上身长而下身短,身佝偻而耳朵靠后,看来如若经营四海。不知他是谁?”老莱子说:“这是孔丘。叫他进来!” 仲尼进来。②

(3)贤惠莱妻:莱子逃避人世,在蚌蒙山之阳耕种,芦苇为墙,蓬草为室,木床草席,穿的粗布衣服,吃的是豆子,开垦荒山耕种。有人对楚王说:“老莱,贤士啊。”楚王想用璧玉和布帛请他,怕他不来。楚王便亲自驾车到老莱子门前。老莱子正编畚箕。楚王说:“我愚笨见识浅,独自守着祖先宗庙,望先生能帮我。”老莱子说:“我不过是一个山野之人,不足以治政。”楚王又说:“治国帮我,愿以此改变先生志向。”老莱子说:“好。”楚王离开后,他的妻子戴草帽背柴薪归来。说:“为何车辙这么多?”老莱子说:“楚王想让我管理国家。”妻子说:“你答应了吗?”老莱回答说:“已经答应了。”… …《诗经》中说:“简陋的门下,可以安居,洋洋的泉水,可以治疗饥饿。”听了莱妻的话,他们又到江南隐居了。③

逢年过节,民间都以各种形式表现老莱子孝顺父母等动人故事,如跪拜孝亲、张贴年画、对联以及在生活器具中刻有老莱子故事等。

二、老子与老莱子“以疑传疑”

1、《史记·老子列传》中记叙了老子的事迹后,也没有肯定,只说:“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其意在存疑,而非定论。《史记.仲尼弟子传》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楚则老莱子。”因此在司马迁心目中,老子(老聃)、老莱子是春秋时代“孔子之所严事”的两位先哲,不管司马迁著书多么严谨,采用了“以疑传疑”写法,而“老子修道德”,老莱子“言道家之用”,给后世留下两者联想的争论符号。

(1)《庄子·外物篇》有 "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一段,其一百八十三字。庄子书上,凡老子皆称老聃,而此处不称老聃,可知老莱子另是一人。

(2)《战国策·齐策》引道德经第三十九章,《魏策》引道德经第八十一章,皆称 "老子曰";但《楚策》引老莱子语,不称"老子曰",可知老莱子不是老子。

(3)《汉书·艺文志》: "老子邻氏经传四篇";又:"老莱子十六篇(一篇失)。"《史记·老子本传》: "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又言:"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有人认为《道德经》是“老子”写的,“老莱子”只写过“十五篇”,"各书两次记载两个人,著书数又有异,由这推论,老子与老莱子不是一个人。

(4)《庄子•寓言》说:"老聃西游于秦"。《史记•老子列传》: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 《终南山说经台历代真仙碑记》:“楼观者,昔周康王大夫关令尹之故宅也。”碑文也记有在尹之故宅终南山楼观,老子为尹喜讲道著说。终南山,属秦地。《史记•老子列传》:“《列女传》卷三《楚老莱妻》颂曰:“老莱与妻,逃世山(蒙山)阳,蓬蒿为室,莞葭为盖,楚王聘之,老莱将行,妻曰世乱,乃遂逃亡。”《高士传》:“老莱子亦随其妻,至於江南而止。”老子与老莱子隐居之地不同。

2、也有学者认为老莱子是老子在春秋时期的一个化身。

(1)出生记载。《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楚苦县,一说为今河南省鹿邑县。一说“苦”有误,应为“若”,秦置若县,今湖北随县,两地均楚之地。《史记•老子列传•正义》引《列仙传》称,“老莱子,楚人。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历史记载老子和老莱子出生地均楚国。

(2)《道德经》。据出土郭店竹简本,老子为躲避陈宋边境战乱,借言西去而南隐,被尹喜劝留,写下名传千古的《道德经》(《老子》竹简“甲”)。“白公之乱”后,老莱扶母携妻隐荆楚蚌蒙山之阳莱公山,续写《老子》“乙”、“丙”及“太一生水”(史称“十五篇”)。

(3)他们终老何地?两者的历史记载者表述一致。《史记·老子列传》:“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记录在文中上下,写了老子,马上用或曰,分明在指一个人的两个名。《高士传》:“仲尼尝闻其论,而蹙然改容焉。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人莫知其所终也。”《史记》和《高士传》都有“莫知其所终”有惊人相同的结局描述。很多学者认为,老子隐处不定,《史记·老子列传》:“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以这个寿辰隐居地应有多处。

三、老莱子与孔子

1、清同治年间《宜城县志·山川》卷记载:“夫子垭:在县西南四十里,两峰高耸,中垭庳下,路达平原,中为胡耳冲,为县南诸山出口。相传夫子游此,故名。”夫子垭与孔家湾相距不远,一个历史巧合,孔子当地民间有两地流传故事:

一是胡耳流传孔子出林观知了故事:孔子至楚,出树林,至胡耳冲,见一驼背老人粘蝉,像地上拾取。孔子说:“先生手巧,有门道吗?”老人说:“经过五、六个月的练习,竿头迭两丸子已少坠落,迭三、五个丸子就不坠落,虽天地万物很多,我只专注蝉翼!”孔子转身对弟子们说:“不论何事,专心致志,就会成功。”这个故事和《孔子适楚》记载一致。

二是孔家湾相传孔子与弟子到楚国游历,经蛮河,见一洗衣女。孔子想起《诗经》“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便拿出一个酒器杯子让子贡同她搭讪。子贡过去向她讨水喝。女孩告知幽深盘曲之处,水流一清一浊,行人可自取,不必问她。虽如此,女孩还是捡起酒器,先逆水流舀水,倒出来,此为浊水。又顺水流舀水,舀了满满一酒器,此为清水。舀到水满溢,对至楚客人礼节,但说:“按礼节,我不能亲手交给你。”子贡回,原话告诉了孔子。孔子敬佩楚女有礼节。又拿出琴,子贡又走过去,请女孩帮调调音,寓君子对淑女敬慕。女孩用“琴瑟和谐”非一日之功,回答了感情的长。子贡又把这些告诉了孔子。孔子敬佩楚女素雅,拿出细葛布五匹,交给子贡。子贡来到河边说:“有细葛布五匹,就放在这水边吧!”表白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爱情。这个故事和《韩诗外传》“孔子南游,适楚,至于阿谷之隧,有处子佩瑱而浣者… …”记载有差异但很相似。

上故事意味深长,子贡像个线人,孔子像个求爱者。孔子是否曾留楚住过孔家湾,还有待考究。但,孔家湾也相传,因孔子经夫子垭,有孔姓浔蛮水居并设集,蛮水之滨此地则名“孔家湾”。

孔子过夫子垭至莱公山,有了《庄子•外物》:“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脩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仲尼至… …”后面老莱子见到孔子后,以训导的口气要对方“为君子矣”,就是弃掉表面上周游列国,主张仁政,实际为自己名利的酸气,只有不图名利,顺其自然,才是真君子。老莱子明戒孔子:“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不合自然,人的力量会一时不忍,而酿成万世之祸。

2、《战国策•楚策四》:“或谓黄齐曰:‘人皆以谓公不善于富挚。公不闻老莱子之教孔子事君乎?示之其齿之坚也,六十而尽相靡也。今富挚能,而公重不相善也,是两尽也。谚曰:见君之乘,下之;见杖,起之。今也,王爱富挚,而公不善也,是不臣也。’”老莱子比喻显耀牙齿教导孔子,说是坚,却六十掉光了,是相互摩擦之因。又进一步说见到君王的车,应下马让;见到君王的手杖,坐着的要站起来,现君王爱富,你却守旧改变他的想法,这不是臣下应有的行为。这也是孔子主张仁政,依靠人的力量改变现实和老莱子主张自然法则根本不同点。

3、《史记•仲尼弟子传》载:“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仲平,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一是表明孔子兴佛学拜过很多老师,也曾受教于老莱子。二是所拜老师在周拜的是老子,在楚拜的是老莱子,没有用同名,可能两个不同一个人,也可能在朝叫老子,隐居有老莱子名。

四、老莱子的影响及评价

老莱子春秋晚期思想家,道家人物,是中国的国粹。为中国民间传说中二十四孝人物之一,堪称一代杰出的思想家。老莱子的道家对孔子的儒家理论,有着很大的影响。

1、老莱子在莱公山喻见孔子,说:“孔丘!去掉你的恭敬矜持和你的谦虚广知,你就是君子了。” 孔丘听后,脸色一变,揣揣不安地说:“我的儒家学说,不能使人进步吗?”老莱子说:“你不愿意让一代人受损伤,却给后世人留下很多的隐患。你提倡压抑人的本性,像盗贼一样掩耳盗铃。这是你知识浅薄,还是你本性邪恶呢?你提倡用恩惠,来博取欢心,并以此骄傲自豪,这实际上,是一个人终身的耻辱,是庸人的行为罢了。这样的人,总是用名气来相互吸引,用利益来相互勾结。与其称赞唐尧的仁德,而批评夏桀的暴虐,不如把这两种情况全都忘掉,关闭所赞誉的,反而没有什么伤害,行动没有什么邪恶。圣哲的人顺应事理稳妥行事,因而总是事成功就。你执意推行仁义,而且以此自矜,又将会怎么样呢?”④

2、子思是孔子嫡孙,他与老莱子之间也有一段精彩对话:子思见老莱子,老莱子说:“如果你事君,怎么做呢?子思说”:“”顺从我的性情,用道义辅佐君主,就没有危险。”老莱子说:“不能按照你的性情来呀!你刚强而傲气,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而且还无所畏惧,这都不是做人臣的好秉性。”子思说:“人要有自己独立的个性,事君只有遵从道义,怕死什么都干不成。”老莱子说:“牙齿非常坚利,却很容易损坏,舌头比较柔软,比牙齿的寿命长多了。”子思恍然大悟,说道::“我不为舌,所以不能事奉君王。” ⑤

儒家提倡"仁政"、"王道"以及"礼制"治国。主张恢复周朝礼仪,“克己复礼”,只要人人舍生取义,国家才能太平,推行人为改变。而老莱子认为,各诸侯都想称霸,尔虞我诈,战乱不休,“克己复礼”不合时宜。《尸子》卷下:“老莱子曰:‘人生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也。其生也存,其死也亡,人生也少矣,而岁往之亦速矣。” 他的主张是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推行自然规律。在国无道的乱世之中,他安贫乐道,保持自己的理想和人格。《高士传》:“老莱子曰:‘鸟兽之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

在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过程中,许多文人入世为儒,出世为道,儒家的发展也不断吸收、融合了道家思想,从而登上了中国古代文化重要舞台。

在孔子心目中,老莱子是一位德恭行信、安贫乐道的贤者。

《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记载孔子言论::“德恭而行信,终日言不在尤之内,在尤之外;国无道,处贱不闷,贫而乐也,盖老莱子之行也。” 德恭行信是孔子对老莱子的评价。他说,德恭就是有谦卑的道德修养,终日言不在尤,不怨天不尤人。行信,是处世踏实。

如果老子与老莱子是同一人,孔子对老子的评价也恰如老莱子其人。

《老子韩非列传》子曰:“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孔子以鸟、兽、鱼、龙描述他的知识渊博但仍十分敬佩老子:“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本篇结尾,引唐人贾岛的名诗《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种仙风道骨,正如老莱子的自然灵空境界。


文中标号处古原文批注:

①《艺文类聚·孝引列女传》:"相传春秋时楚国老莱子事亲至孝,年七十,常著五色斑斓衣,作婴儿戏。上堂,故意仆地,以博父母一笑。"

②《庄子•外物》:老莱子之弟子出薪,遇仲尼,反,以告,曰:“有人于彼,脩上而趋下,末偻而后耳,视若营四海,不知其谁氏之子。” 老莱子曰:“是丘也,召而来。” 仲尼至。

③《列女传·贤明传·楚老莱妻》:楚老莱子之妻也。莱子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葭墙蓬室,木床蓍席,衣缊食菽,垦山播种。人或言之楚王曰:“老莱,贤士也。”王欲聘以璧帛,恐不来,楚王驾至老莱之门,老莱方织畚,王曰:“寡人愚陋,独守宗庙,愿先生幸临之。”老莱子曰:“仆山野之人,不足守政。”王复曰:“守国之孤,愿变先生之志。”老莱子曰:“诺。”王去,其妻戴畚莱挟薪樵而来,曰:“何车迹之众也?”老莱子曰:“楚王欲使吾守国之政。”妻曰:“许之乎?”曰:“然。”诗曰:“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泌之洋洋,可以疗饥。”此之谓也。

④《庄子•外物篇》老莱子曰:“丘,去汝躬矜,与汝容知,斯为君子矣。”仲尼揖而退,蹙然改容而问曰:“业可得进乎?”老莱子曰:“夫不忍一世之伤,而骜万世之患。抑固窭邪?亡其略弗及邪?惠以欢为骜,终身之丑,中民之行进焉耳!相引以名,相结以隐。与其誉尧而非桀,不知两忘而闭其所誉。反而非伤也,动无非邪也,圣人踌躇以兴事,以每成历。奈何哉,其载焉终矜尔!”

⑤《子思子·外篇过齐第九》:子思见老莱子,老莱子曰:“若子事君,将何以为乎?”子思曰:“顺吾性情。以道辅之,无死亡焉。”老莱子曰:“不可,顺子之性也。子性唯太刚,而傲不肖,又且无所死亡,非人臣也。”子思曰:“不肖,故为人之所傲也。夫事君,道行言听,则何所死亡?道不行,言不听,则亦不能事君所谓无死亡也。”老莱子曰:“子不见夫齿乎?齿坚刚,卒尽相摩。舌柔顺,终以不弊。”子思曰:“吾不为舌,故不能事君。”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