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匠心竹艺
文/方辉利
徽州多匠心,竹艺亦甚奇。
当你走进黄山市博物馆时,一个橱柜里摆着王任之家属捐赠的一件清朝时期的“竹丝编夏衣”,进入你的视野,无不为之震撼。衣服竹质,丝纤细润光滑,柔软有弹性,衣领、袖口、边沿用白线镶细边,圆形小纽扣两两对称如蝴
蝶结。若不是摆有 “竹丝编夏衣” 标识,还误认为是麻布编织而成。
如此制作竹艺精湛的“夏衣”,清凉避体,舒适美观,年代久远,保存完好,可谓竹艺界的稀世珍品。
竹艺功夫先在破竹取料。这全凭一把竹刀和双手手指、腕力、臂力和嘴唇牙齿配合,力度适中,手脚并用,牙咬竹篾松紧相得益彰。破篾丝、篾片时,总看到刀在手中短速推进,听到咔嚓、咔嚓声,篾片在向空中冲出并弧线下降着地,青皮、竹黄薄如纸,如揭绵纸一般松脆轻快。那竹刀穿过竹节时力度适中均匀撕裂熟练动作,夺人眼目。若有人凑近篾片看时,怕师傅的手指皮被刀削下来。师傅说:破竹技艺,看似容易不值钱,要学技巧需要好几年啊。
竹艺功夫有手上破篾拉丝之技巧,即让粗韧竹竿能剖成需要加工器物的线状竹丝,有时甚至薄如半毫米、宽仅一两毫米的篾条,丝者根根一样,篾者片片相同。俗话说得好:剖篾宽度超规格,丫刀抽动来减凑;剖篾厚度已超过,刮刀手按指力配。
制作精细器具,篾丝、篾片要通过高温蒸煮过,这样柔软更有弹性,有韧性,不易断,亦防蛀。编织器物时,手儿左一下,右捋捋,扣一扣,扳一扳,竹丝在指尖跳动,篾片在头上聚合散开,器物在向大腿延伸,双膝又配上用场,轻轻擎住,脚儿踮起,如一个小绣球在手中上下翻动。说编织竹器时动作好看,不如说是一场荡气回肠的手语舞蹈。
若想竹艺器具有新意,必须会编织简易器具之功夫。农家需要畚箕、谷簟、一斗篓、两担蓄等收晒竹器,女儿出嫁时需要嫁妆四件竹器套(竹盖、针线筐、菜鞑、粉篓),这要求竹匠师傅懂细工活,必须样样精通,件件精美,以光耀门楣。如编织竹盖底部时,用宽篾数根,两两平行,间距适中;又用数根宽篾向右斜摆60度,上下穿插,间距一致;再用数根宽篾向左斜摆60度,顺势编织成六角形图案的竹架。然后在内呈六边形内空,沿对称中轴线相继插入6根竹丝,上下穿越,丝丝相扣成花朵中心点,成六瓣花蕊状。为了使盖儿精美靓丽耐用,又用数根黑竹丝穿越在宽篾正中,扣在六角形的正上方,这样往复编织,则又编成黑色六边形,皆扣在小六角形外边成边框纹理。最后,又在宽篾三角形内两两分别穿丝,即成黑六边形外的丝线六边形图案。如此六角形外有六边形,六边形外还有一个六边形,可谓复杂的四方连续,图案规整,美观大方,夺人眼目。
据了解,爷爷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是资深竹匠师傅,肯于动脑,胸有成竹,突发奇想,图案与文字结合,相得益彰,妙趣横生。他用篾丝、篾片编制成热水瓶竹壳,上面有精美的“北京天安门”图案,旁边镶嵌对联“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材料是青水竹和紫竹。那师傅专门挑选了第一个竹节为单枝竹丫的雄性竹,坚韧结实,经久耐用;编出紫色的图案,青色的底板。如愿以偿完成的小竹器,这在桑梓一带传为佳话。此技艺虽为稚拙,但很有创意,让人记忆犹深。后来,通过公社选送到区县,获工艺参展殊荣。
无独有偶,在歙县徽州府衙的一个竹艺器具展厅里琳琅满目,到处是竹制器具。其中挂着一幅竹制中堂特别引人注目:中间是一个毛主席像;两边楹联是“人民万代福,江山千古秀”;横批是“祖国万岁”。图案逼真,制作精良,字体笨拙,很有创意,不愧为民间艺人高手之作。还有一幅中堂,中间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两边楹联是: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横批:益寿延年。书法灵动,笔力刚健,上下呼应。如此竹艺作品,令观光游览者敬佩不已,一睹为快,让行外者不信其所为,不知其所为,乃误为笔纸挥毫留痕的墨宝。
一丝一视界,匠心出奇观。其为何所为?其实,这门技艺拥有美术图案“两方连续”“四方连续”之内涵,数学几何图形三角形、正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十二边形拼接之框架,尚有立体几何般螺旋上升逐渐缩小或扩大,融菱体、球体、圆体、椭圆体、扁圆体、等腰梯体等缩放技巧于一体。
如编织竹盖内图案,采用启编黑篾、黄篾两两垂直,采用六五四三二一灵活避让避让于隔图边线密织相结合,即可编成“中”字图案和“正方形”大图案。若想编织“福禄寿喜”四字,采取黑体排版,黑黄穿插适当,避让因字形笔画需要而适当避让根数即成,有时可省略某一笔画,给人规整敬佩之感。
在编织楹联时,可采取从下启,篾条角度控制在30度、45度或60度,黑、黄篾交叉密织而成。黄底黑字,隐蔽部分可跳帧留内,需要显示字迹时穿插黑色外露避让上下穿插;遇到笔锋锐角连线,沿黑丝角度不同而补竹丝线显意,这需要很小的“先锋”工具,如女子巧手绣花钩针,在愉悦中慢慢显示图锦。具体编织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摸索中造化。
竹丝如麻线,竹篾薄如纸,打磨要静心,美感在适用中呈现,会编出农家精美的竹器。愿竹艺非遗文化在徽州大地百花齐放,争芳夺艳,让非遗传承人在当今社会成为文化传播不可或缺枢纽,共建艺术文化瑰宝,共融时代匠心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