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扇,扉也。从户,从翄声。”。门户象翄一样动起来生风是扇之范式。其本义是摇动生风取凉的用具。如:扇子、扇坠扇面儿、扇形。
翄,鸟类的飞行器官。《説文•羽部》:“翄,翼也。”《廣韻•寘韻》:“翄”,同“翅”。
说实在的话,扇,羽毛质地也。它轻而薄,毫列细密如布而不透风,扇动拍打则推动空气生风有反作用力,最原始的扇则是鸟翅。
这让我们想起,诸葛亮常拿羽毛扇,遇事不急不躁,扇扇沉醉数秒而后三思,告诫人们做事要沉得住气,不要喜怒形与色而鲁莽至事情变糟糕。
其实,心静自然凉,说的是遇到炎热、气候闭闷、心情烦躁,而大汗淋漓,怎么办?这时,只有静下心来,才是解决肢体代谢的唯一好方法。这可以引申静心是一把让心灵沉静的“心扇子”。
再说,我是教师世家子弟,今年暑假利用休息时间,回家陪陪96岁的父亲。家乡,高山巍峨,山清水秀,绿树如荫,那古老的土胚红窑砖房子,或隐或现,点缀在山间凹地,真如一个天然大氧吧,让肺净化了两个月;那天然的矿泉水,滋润了肌体数亿万个细胞,让我飘飘欲仙。顿觉,水是甘甜的,风是温馨的,乡间小路是原生态般清纯。
父亲说:大山里的生活简单,朴实,自耕自产的蔬菜,解决了饭菜当半的用膳生活。晚上,环境清凉,幽静,半夜后睡觉还盖被条呢!
父亲看到许多子女孩童绕膝而转,心情非常开心。他知道,在城市单位里过惯孩子,一热就开空调啦,电风扇啦。在故乡,这种降温的东西,从来排不上号的。
于是,父亲是个有心计的人,即找来竹竿加工成篾片,将素日喝过营养品的盒子拆开,剪成圆形、石榴形、葫芦形、钻石形等,再用棉线把竹篾夹纸板合在一起,缝上三道固定线。这样,一把把变废为宝的扇子做好了。大号的小型的都有,若一拿上手就爱不释手,都想拥为己有。最让人有趣而带来欢乐的是四岁小孙女多多,一拿到小扇子,就叫太爷爷写上自己的名字,看了又看,大声的说:“这把葫芦扇是多多的。”若是谁拿了小孩的扇子扇,她会提醒而认真地说:不许动,夏天不许借扇,冬天不许借烤火蓝,要想扇子请于太爷爷联系。
说到扇子,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时我还小,村民们过着大集体的生活,常在休闲时用棕榈树叶子,做扇子,是最上乘。不费一分钱,只需动动手,动动脑,制作那棕榈叶扇,人见人爱。那时,母亲和姐姐,心灵手巧,将嫩的还没有开把的棕榈叶子采来,根据需要大小,将顶部剪去,然后竭力摊开,用窄布条镶边固定缝好,最后用大的圆形木头盆,盛上石头压在扇上浸泡的清水一周,再捞起晾干——一把黄色的棕榈扇制成了,有时能买个五六毛钱,那是一件天大的美差事。
当然,制作扇子的原料不拘一种,如麦秆,菖蒲,柯藤,竹片,木片,纸片等,均可用来编制扇面。昔日,皇家宫女,或富贵家闺女,那扇子很讲究,一般都是绫罗绸缎的丝织品,还绣上如意的图案,让扇子价值连续攀升。这时,我想起唐朝白居易咏《白羽扇》的美好诗句: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
大自然,可谓扇子的制作能手,百叶有百形,百形则有百态扇,如银杏叶是标准的扇形,还有变形,爱心南瓜叶,椭圆叶,牡丹叶,桐子叶,田形荷叶,等等,都可以因人而异,型随入扇。
目前,许多商家,利用夏天炎热商机给自家做广告,人们一拿到扇除了扇几扇后,就看看里面活脱脱的内容。特别是今年暑期,是60年以来最热的日子,学校、政府、社会把防溺水当成一门重要功课来抓,除了学校通过家校班级微信群三天两头讲“防溺水六不两会”外,街道人员家访,给在校学生送上“给学生家长暑期一封信”和带来清凉的扇子。那扇子上,就有防溺水“六不两会急救”“谨防电信网络诈骗”等内容。真是——扇子虽小,用处颇大,内涵深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