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舅舅家在榆林市吴堡县丁家湾乡,推开木格窗就能望见黄河。八月的河水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在碛口古镇拐出九十度直角,像一匹抖开的赭色绸缎。外祖父曾说,这条河是活的,河床下埋着半部华夏文明史。儿时不懂其中深意,直到那年参加他们县里的 “法治护河”志愿活动,才真正读懂了母亲河的密码。
一、青铜鼎上的水纹
站在吴堡石城遗址的烽火台上俯瞰,黄河在这里收束成一线。石缝间残留着北宋时期的砖瓦,瓦当上模印的莲花纹已被岁月打磨得模糊。考古队的王教授指着一块刻满奇怪符号的残碑说:“这是金代河工记录的汛期水位,每个符号都对应着当时的护堤律令”。阳光斜照在斑驳的碑文上,恍惚间仿佛看见八百年前的河工们举着火把,在春汛来临前加固堤坝的身影。
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在陕北化作更具体的生命体验。去年深秋,我跟随巡河员老周丈量河岸线。他忽然蹲下身,从淤泥里抠出半枚锈蚀的箭镞:“看这形制像是西夏的”。 河风掠过芦苇荡,带着铁锈与黄土的气息。老周说这条河记得所有故事,从大禹治水到李自成渡河,每个时代都在河床上留下刻度。
在延川县乾坤湾,我见过最壮观的黄河落日。晚霞将河水染成熔金,七十二道拐的河道如同大地裂开的掌纹。当地老人说,每道河湾都藏着治水的智慧。元代郭守敬在此勘测时发明的“测水平”,至今仍在水利工程中留有遗韵。河岸的枣树林里,风过时沙沙作响,像是无数先民在絮语。
二、绿意漫过旧河床
二十年前的黄河岸是另一番景象。记得那时陪舅舅巡河,河滩上堆满建筑废料,泛着白沫的污水管直接伸进河道。舅舅时任环保局执法科长,总带着个褪色的笔记本,里面记满污染源坐标。有次查处非法采砂场,砂场老板抡起铁锹威胁,舅舅只是平静地亮出执法证件:“黄河有黄河的规矩”。
如今的无定河湿地成了候鸟天堂。去年冬天,我在神木市红碱淖拍到七只遗鸥,它们橘红的喙划破冰面,惊起细碎的金光。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榆林市森林覆盖率从12%提升到36%,毛乌素沙漠即将从陕西地图上消失。这些数字背后,是无数个舅舅那样的守河人,在行政诉讼庭上据理力争,在污染现场取样取证。
在府谷县墙头农业示范园,我遇见正在调试智能灌溉系统的张技术员。这个西北农林科大的毕业生,手机里存着全套《黄河保护法》电子版。“滴灌管道铺到哪里,普法宣传就跟到哪里”。他指着田垄边的电子公示牌,上面实时滚动着水土保持法规。暮色中,光伏板阵列向黄河展开翅膀,像守护母亲的银色卫兵。
三、法典里的涛声
潼关古渡口的法治文化长廊,镌刻着从《水部式》到《黄河保护法》的演进史。唐开元年间颁布的《水部式》,用文言文规定着“诸堰斗门须以时启闭”。而今青铜法典雕塑旁,孩子们正用AR设备扫描二维码,观看3D动画讲解生态补偿机制。古今治水智慧在此交汇,碰撞出新的浪花。
韩城市龙门镇的调解室内,挂着"以法为舟渡黄河"的匾额。上个月旁听一起滩涂纠纷调解,双方当事人从剑拔弩张到握手言和,只因调解员老杨搬出《黄河保护法》第五十四条:“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他说话时,窗外的黄河正浩浩汤汤向东流,见证着规则如何驯服人性的泥沙。
在合阳县洽川湿地,我目睹过最动人的“法治瞬间”。县法院的姑娘们把巡回法庭搬到芦苇荡,审理非法捕捞案件时,成群的苍鹭在法官身后起落。宣判结束后,被告人主动加入护河志愿队。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射在刻有“黄河宁,天下平”的法治文化墙上,仿佛给古老的谚语添了新注脚。
夜色中的黄河另有一番容颜。站在佳县香炉寺前的观景台,对岸山西的灯火次第亮起,河面浮动着细碎的星光。想起白日走访的黄河巡回法庭,那些年轻法官的制服口袋里都装着《民法典》,封皮被磨得发亮。他们用法律条文丈量河岸线的样子,多像古人在龟甲上刻写卜辞——都是在用当时最庄重的方式,与这条大河对话。
河风送来远处船工的号子,混合着现代货轮的汽笛。我知道,这条从《山海经》里流出来的大河,正在法治的河床里奔向新的沧海。当无人机掠过雨后初霁的壶口瀑布,水雾中升起的彩虹,不正连接着古老的文明密码与青春的法治誓言?
四、青春守护新篇章
黄河岸边的风总是裹着故事。去年春分,我在延安梁家河的知青旧居前,遇见了一群身穿蓝马甲的大学生。他们手持平板电脑,沿着河岸记录排污口坐标,衣襟被风吹得猎猎作响。带队的小刘是西安交通大学环境工程系研究生,他点开手机里的“黄河卫士”APP,屏幕上立刻弹出实时水质数据。“去年我们用这个系统协助执法部门锁定了三家违规企业,”他眼里闪着光,“每清除一个污染源,就像给黄河拔掉一根刺。”
在渭南华阴市,我见识了另一种青春力量。华山脚下的罗敷镇小学,孩子们正用彩泥塑制黄河微缩景观。五年级的妞妞捏了个穿制服的卡通人物:“这是河长阿姨,她手机里有法律宝剑!”教室后墙贴满手抄报,稚嫩的笔迹抄写着《黄河保护法》条文。校长李娟告诉我,学校每月组织“河畔课堂”,孩子们跟着司法所干部巡河,回来写的观察日记攒成了厚厚的《黄河童谣集》。
最动人的相遇发生在咸阳泾渭分明处。那天清晨,我撞见七位汉服少年正在录制普法短视频。宽袍大袖的姑娘手持竹简,将《水法》条款唱成关中古调;击筑的少年用秦腔念白:“治河遵法度,福泽万年长。”无人机掠过他们头顶,拍下泾河与渭河清浊交汇的奇观。策划人小赵是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学生,他说团队已制作58期“古今护河录”,“我们要让法典里的文字,变成年轻人手机里的流行”。
夜幕降临时,我常去西安城墙下的顺城巷散步。某间咖啡馆的玻璃窗上,投影着动态的《黄河万里图》,顾客扫码便能查看沿线司法保护案例。穿皮围裙的咖啡师小苏是政法大学毕业生,他独创的“法治拉花”已成网红--拿铁奶泡上浮着天平图案,抹茶粉撒出的“法”字在热气中若隐若现。“很多客人因为一杯咖啡开始关注黄河保护,”他擦拭着咖啡机笑道,“这算不算现代版的‘润物细无声’?”
五、星河长明照河山
谷雨那日,我登上华山北峰。东望黄河如金线穿云,西眺秦岭似翠屏接天。云雾中忽然传来清越的编钟声,却是地质大学的志愿者在用岩石奏响《黄河大合唱》。带队老师手握放大镜,正给中学生讲解崖壁上的波痕石:“这些四亿年前的沉积纹路,和今天河床上的水流痕迹本质相同。”孩子们触摸着古老岩层,腕间的智能手表同步接收着《黄河生态保护手册》电子版。
归途经过大荔县朝邑国家湿地公园,恰逢司法局的普法灯会。千盏河灯顺流而下,每盏都印着法治标语。穿红马甲的志愿者小王捧着新出的《黄河保护典型案例漫画册》,给围观群众讲解:“就像这河灯需要灯罩护着火光,母亲河也得靠法律兜住生态底线。”对岸突然升起无人机方阵,排列成《黄河保护法》实施周年倒计时数字,引得人群欢呼如潮。
深夜回到吴堡舅舅家老宅,外祖父的黄河水位观测笔记仍摊在案头。泛黄的纸页间夹着去年颁发的“护河模范家庭”证书,鎏金字体在月光下微微发亮。河风穿堂而过,翻动窗台上的《陕西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条例》,纸页沙沙作响,与远处涛声应和成韵。
此刻的黄河正流过子夜,潼关水文站的激光测流仪在黑暗中划出绿色网格,延安智慧法院的云端数据库自动更新着生态案件统计,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的减污调度室依然灯火通明。从大禹劈开的龙门到程序员编码的智能河长系统,从青铜鼎上的契刻到区块链存证的执法记录,这条大河总能在每个时代找到新的河床。
推开木格窗,对岸山西的灯火倒映在河中,恍若银河坠地。我知道,那每一盏光里都可能坐着写《黄河法》提案的人大代表、调试水质监测浮标的工程师、准备环境公益诉讼材料的律师,或者只是普通如你我却坚持垃圾分类的市民。他们手心的温度,终将汇成温暖河川的晨曦。
河面忽然掠过夜鹭的翅膀,这古老的河流永远年轻--当法治精神渗入每粒泥沙,当青春誓言刻进每道河湾,九曲黄河便永远保持着向沧海奔腾的姿态。
六、河声入梦是乡愁
七月的骤雨过后,吴堡老宅的屋檐滴着水,空气中弥漫着黄土被浸润后的腥甜。我蹲在河滩捡拾洪水褪去的“礼物”--半片宋代青瓷、嵌着螺钿的清代纽扣,还有被磨成椭圆形的啤酒瓶碎片。这些不同时空的碎片在阳光下闪烁,像一部被打乱页码的河史。忽然听见孩童嬉闹,几个戴红领巾的学生拎着标本盒跑来,他们胸前的“黄河小卫士”徽章晃动着金光。“我们在做河滩垃圾图谱!”领队的女孩扬起手中的记录本,塑料微粒、渔网残片、工业螺母被分门别类贴上标签,将成为下周“模拟法庭”的证据素材。
河对岸的农家乐飘来油糕香气,混着院墙外普法广播的声音:“根据《黄河保护法》第六十二条……”老板娘王婶边揉面边探头招呼:“后生,来尝尝我们新酿的桑葚酒!我们这的排污管道去年全改造了,洗菜水都进三级沉淀池。”她身后墙上贴着“法治示范户”的牌子,二维码扫开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典型案例》。灶台上方供着河神牌位,烛火映着现代法典,竟有种奇异的和谐。
入夜,我躺在舅舅家老窑洞的土炕上听河。涛声时而沉郁如埙,时而清越似编钟。恍惚梦见自己化作一尾鱼,逆流游过所有章节:青铜鼎漾开的水纹漫过北魏石窟,法治长廊的灯光照亮秦汉古渡,无人机群掠过的地方,汉唐驼铃正与中欧班列的汽笛交响。河底沉着舅舅那本泛黄的执法笔记,纸页间生出了荧蓝的监测传感器;外祖父测量的水位刻度线上,悬浮着区块链生成的电子证据链。
七、永恒的奔赴
立秋那日,我站在延安宝塔山下,看延河汇入黄河。一群穿检察制服的年轻人正在河畔举行入职宣誓,他们的声音惊起白鹭,振翅时抖落的水珠折射出七种色彩。领誓的老检察长鬓角已白,他胸前别着的,是1982年首届“护河先锋”奖章。
手机突然震动,跳出西安环境公益诉讼庭审直播推送。屏幕里,检察官出示的卫星遥感图正与《水经注》的舆图叠映;被告席上的企业代表低头翻阅的,是考古队提供的宋代护堤法影印本。两千年前的治水箴言与今天的司法文书,在庭审记录仪里发生着量子纠缠。
回西安的动车上,邻座老匠人摩挲着新刻的黄河石砚:“这是用清理河道挖出的澄泥烧的。”砚台侧面阴刻着《黄河保护法》节选,刀锋转折处还留着汉代画像石的韵味。车窗外,光伏板组成的蓝色海洋正追着列车奔跑,远处风电机群像执戟的武士守卫河套。
我又想到了丁家湾乡的河湾,暮色四合时,智能浮标在河面投下星子般的绿光,与爷爷辈传下来的马灯遥相呼应。对岸突然升起孔明灯,灯纸上是中学生用毛笔写的“法”字,墨迹未干便被热气托向银河。此刻的黄河成了巨大的留声机,播放着从《禹贡》到《黄河大合唱》的混音史诗,而新生的法治音符正在续写乐章。
河水永恒东去,带着周秦汉唐的月光,带着民法典的字句,带着每个清晨扫码巡河的青年指尖的温度。当我在河滩踩下新的脚印时,忽然明白: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行走的界碑,以法治为经纬,以文明为坐标,在这条大河书写生生不息的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