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龙的头像

马龙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1/06
分享

在黄土原上

当晨晖还未完全驱散黄土原上的夜凉,微风已轻轻拂动山峁上的艾草,像是在低吟着古老的歌谣,唤醒这片沉睡的土地迎接端午的晨曦。在这片广袤而厚重的黄土地上,端午节的气息正悠悠地弥漫开来,沿着千沟万壑,渗透进每一个窑洞、每一寸土壤,以及每一个庄户人家的心田。

晨光熹微中,村落渐渐苏醒,烟囱里陆续升起的袅袅炊烟,似是大地无声的絮语,和着淡淡的晨雾,描绘出一幅质朴而温馨的乡村晨景。女人们早早地起身,开始为一家人准备这一天的美食——粽子。她们围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身旁放着盛满清水的陶盆,盆里泡着昨夜就已洗净的粽叶,翠绿的粽叶在水中舒展着,仿佛在积蓄着包裹甜蜜的力量。洁白的糯米、红润的大枣、饱满的花生等食材整齐地排列在一旁,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静物画,静静等待着女人们巧手的点化。

“他娘,今年这粽叶看着就好,包出来的粽子准香。”张大嫂一边仔细地挑选着粽叶,一边对身旁的李婶说道。

“就是,我昨天专门去沟边那块儿采的,那片儿的艾草也长得旺,等会儿摘些回来挂门上。”李婶笑着回答,手中熟练地将两片粽叶叠放,轻轻一卷,一个精巧的漏斗便成型了。她舀入适量的糯米,放入两颗大枣,再用勺子压实,随后将粽叶覆盖,用丝线紧紧缠绕,一个棱角分明、饱满紧实的粽子便在她手中诞生了。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自然,像是在进行一场神圣而庄重的仪式,那丝丝缕缕的丝线,缠绕的不仅仅是粽子,更是女人们对家人的深情厚意与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街巷里,孩子们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穿着新衣在土路上奔跑嬉戏。他们的手腕和脖颈上挂着五彩丝线编织的香包,那香包形状各异,有小巧玲珑的老虎、憨态可掬的兔子,还有寓意吉祥的如意锁,每一个都绣工精细,散发着淡淡的草药香气。这些香包都是母亲们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一线精心缝制而成的,倾注了无尽的母爱与呵护。

“看我的香包,是我娘给我绣的老虎,厉害吧!”小虎高举着手中的香包,向小伙伴们炫耀着。

“我的是兔子,比你的好看!”二妮儿不服气地回应,还把香包凑到小虎面前晃了晃,引得其他孩子一阵欢笑。

孩子们并不完全知晓这香包所蕴含的辟邪祈福之意,他们只是单纯地喜欢这些色彩鲜艳、香气扑鼻的小物件,相互攀比着谁的更漂亮、谁的味道更浓郁。偶尔有几个调皮的孩子,会把香包凑近鼻子使劲嗅闻,那股独特的草药香便瞬间沁入心肺,让他们忍不住打几个喷嚏,随后又嘻嘻哈哈地笑闹成一团。他们在这片黄土地上追逐着、欢笑着,那纯真无邪的笑声仿佛具有穿透岁月的力量,在沟壑间久久回荡,为古老的村庄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

男人们在这一天也有着自己的使命,他们从窑洞的角落里取出珍藏的雄黄酒,用布条蘸着,仔细地洒在房屋的门窗、墙角以及院子的四周。

“爹,为啥要洒这雄黄酒啊?”年幼的栓柱跟在父亲身后,好奇地问道。

“娃啊,这雄黄酒能驱邪防虫,把那些不好的东西都挡在门外,让咱一家人平平安安的。”栓柱爹神色庄重地回答,手中的动作没有丝毫懈怠,每一个角落都洒得均匀而细致,那辛辣刺鼻的酒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混合着泥土的气息与艾草的清香,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浓郁的端午味道。

日头渐渐升高,金色的阳光倾洒在黄土原上,驱散了最后一丝薄雾,整个村庄都沐浴在一片温暖而明亮的光辉之中。村子中央的老槐树下,几张木桌早已拼凑在一起,上面摆满了丰盛的菜肴和热气腾腾的粽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欢声笑语交织成一曲动人的乐章,在空气中荡漾开来。

“来,大家都尝尝这粽子,看看今年的味道咋样。”老族长满脸笑容地招呼着大家,眼中满是对这团聚时刻的欣慰与欢喜。

人们纷纷拿起粽子,解开丝线,剥开粽叶,那晶莹剔透的糯米在阳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泽,散发出诱人的香气。轻咬一口,软糯香甜的滋味瞬间在舌尖上绽放,糯米的醇厚、大枣的甘甜、花生的香脆相互交融,那浓郁的味道里既有黄土地孕育出的质朴与醇厚,又饱含着亲人相伴的温馨与幸福。

“嗯,这粽子真好吃,还是家里的味道地道。”在外打工归来的顺子一边吃着粽子,一边感慨道。

“那可不,外面买的哪有咱自己包的实在。”顺子娘笑着给儿子又递上一个粽子,眼中满是慈爱与疼惜。

远处,不知哪家传来了悠扬的信天游,那高亢嘹亮而又略带沧桑的歌声在黄土原上悠悠飘荡,和着眼前这温馨和睦的画面,宛如一幅充满诗意与温情的田园画卷。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端午节的每一个习俗、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祖祖辈辈的传承与记忆,它们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人们紧紧相连,让亲情与乡情在岁月的流转中愈发醇厚,如那悠悠飘荡的艾草香气,萦绕在每一个人的心头,永不散去。

午后,阳光依旧热烈,黄土原上一片静谧。老人们坐在窑洞前的阴凉处,手中摇着蒲扇,讲述着那些关于端午节的古老传说。

“话说屈原投江之后啊,百姓们悲痛万分,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啃食他的身体,就纷纷往江里扔粽子。后来,这吃粽子、戴香包、喝雄黄酒的习俗就流传了下来,为的就是纪念这位伟大的先人,也祈求咱们的生活平平安安、顺顺利利。”李爷爷眯着眼睛,缓缓说道,那饱经沧桑的声音仿佛带着众人穿越时空,回溯到了那个充满忠义与传奇的年代。

孩子们围坐在一旁,听得津津有味,尽管他们对这些故事的含义还似懂非懂,但那神秘而庄重的氛围却深深感染着他们,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

女人们则趁着午后的闲暇,聚在一起,交流着制作香包和粽子的心得,手中还不忘绣着新的香包,准备送给亲朋好友。她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与满足,那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技艺的坚守。

“这香包的绣法我还是跟我婆婆学的,现在也该传给你们这些年轻媳妇了。”王奶奶拿着手中绣了一半的香包,耐心地指导着身旁的年轻媳妇们,眼中满是对传统技艺传承的期望。

“王奶奶,这香包上的花样咋绣才能更精致些呢?”年轻的翠儿虚心地请教道。

“妮儿,这绣花样可得有耐心,针法要细密,像这老虎的眼睛,得用回针法绣,才能有神。还有这粽子的形状,用平针法就行,绣出来整齐好看。”王奶奶边说边示范着,眼神专注而慈爱。

女人们一边绣着香包,一边分享着生活中的琐事。哪家的娃最近长高了,谁家的母鸡又下蛋了,这些平凡的家常在她们的欢声笑语中,也变得充满了温情与乐趣。她们手中的针线穿梭不停,仿佛编织着的不仅仅是香包,更是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邻里乡亲的深深情谊。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将黄土原染成一片金黄,整个村庄笼罩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之中。人们结束了一天的忙碌与欢乐,带着满足与幸福回到家中。那挂在门上的艾草、放在床头的香包、吃剩下的粽子,以及弥漫在空气中的雄黄酒香,都成为了这一天美好的见证,也预示着未来的日子将如同这端午佳节一般,充满希望与温暖。

年轻的小伙们聚在村口,谈论着今年的庄稼长势,计划着农忙后的外出务工;姑娘们则羞涩地互相交流着自己绣的香包样式,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老人们看着孩子们嬉戏玩耍,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眼中满是对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子孙后代的深深眷恋。

在这片黄土原上,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文化的传承和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恩。岁月悠悠,这片黄土地上的端午情韵将如那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世代流淌,永不干涸,在每一个生于斯、长于斯的灵魂深处留下深深的烙印,成为他们心中永恒的眷恋与牵挂。无论是在田间劳作的汗水里,还是在家人团聚的欢声笑语中,亦或是在古老传说的代代传颂间,这端午的情韵始终萦绕不散,如同这片黄土地一般,质朴而深沉,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生命,延续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文化血脉,让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永远鲜活,让这端午的情怀永远熠熠生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