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无垠、雄浑壮阔的黄土高原上,有一处名叫王家坪的地方。这里沟壑纵横,梁峁交错,千百年的雨水冲刷,在大地的肌肤上刻下了一道道深邃而沧桑的纹路。那一道道沟壑,像是岁月的伤痕,又似大地无言的诉说。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像是大地沉睡的巨兽,在悠悠岁月的长河中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从高处俯瞰,整个王家坪就像被大自然随意撒落在这片黄土地上的一把棋子,错落而又充满生机。
王家坪紧紧依偎在马莲河畔。马莲河,这条黄土高原的血脉,裹挟着泥沙,奔腾不息。它时而咆哮,那汹涌的波涛像是在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苦难与抗争;时而平静,缓缓流淌的河水仿佛在回味着岁月的宁静与安然。沿着河滩蜿蜒前行,距离泥阳县城足有六十多里的路程。对于王家坪的村民们来说,这六十多里的河滩路,充满了艰辛与不易。晴天时,道路上黄土漫天,一脚下去,便是深深的脚印,扬起的尘土能将人瞬间笼罩,让人呼吸都变得困难;雨天时,道路泥泞不堪,双脚常常陷入泥沼之中,每走一步都要费好大的力气,有时候甚至会连鞋子都被泥潭紧紧咬住。
然而,村民们赶集却不走这漫长的河滩路前往泥阳县城,而是选择坐王老汉的“拉拉渡”到马莲河对面。过了河,再到陕西泾河县城,路程就不到二十里了。这“拉拉渡”,便成了王家坪村民们与外界沟通的重要纽带。
王老汉,是土生土长的王家坪人。他身材魁梧,岁月的风霜在他黝黑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那是生活的印记,也是他坚韧不拔的见证。他的眼睛深邃而明亮,犹如夜空中闪烁的星辰,透露出黄土高原人特有的憨厚与朴实。那双手,粗糙而有力,手指粗壮,布满了厚厚的老茧,仿佛是一双能与黄土高原的风沙和马莲河的波涛相抗衡的铁手。
春天,当第一缕春风轻柔地拂过黄土高原,马莲河两岸便渐渐苏醒过来。沉睡了一冬的大地,在春风的呼唤下,慢慢睁开了惺忪的睡眼。河岸上,枯黄的野草开始泛出嫩绿,星星点点的野花也迫不及待地探出了脑袋,红的、黄的、紫的,五颜六色,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绚丽的花毯。柳树抽出了嫩绿的新芽,细长的柳枝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是少女的发丝在飘舞。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青草的香气,那是春天独有的气息,让人闻之沉醉。
村民们也开始了一年的忙碌。田间地头,到处都是他们辛勤劳作的身影。有的村民在翻耕土地,那沉重的犁铧在他们有力的推动下,深深地插入泥土,翻起一道道黑色的泥浪;有的村民在播种,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种子撒入泥土,仿佛播下了一年的希望。他们一边劳作,一边时不时地直起身子,望着这片土地,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王老汉,今儿个这风可真暖和,眼看着地里的庄稼苗都要冒头啦!”一个年轻的后生扛着锄头,路过渡口,笑着和王老汉打招呼。
王老汉正坐在渡口边,修补着渡船的绳索,听到后生的话,抬起头,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笑道:“是啊,这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可得好好忙活喽!”
“多亏了您这‘拉拉渡’,要不是能过河去泾河县城,咱这卖粮卖菜都得费老鼻子劲了!”后生由衷地说道。
王老汉摆了摆手,憨厚地说:“嗨,这都是我该做的,能帮大伙省点事,我心里也高兴。”
这时,几个妇女结伴而来,手里提着装满了自家做的手工艺品的篮子,准备去泾河县城卖。她们的手工艺品都是用当地的材料制作而成,独具特色,在县城里很受欢迎。
“王大爷,我们今儿个去城里,您这渡船啥时候开呀?”其中一个妇女问道。
“不急不急,等人齐了咱就走。”王老汉站起身来,拍了拍身上的尘土,笑着回答。
不一会儿,渡船上就坐满了人。王老汉熟练地解开绳索,拿起长长的船桨,用力一撑,渡船缓缓地离开了岸边。他双手握住船桨,有节奏地划动着,船桨在水中划过,泛起一道道涟漪。马莲河的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像是一面巨大的镜子。河面上偶尔会有几只水鸟飞过,它们欢快地鸣叫着,为这宁静的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机。
“王大爷,您这划船的手艺可真是越来越好了!”一个小伙子夸赞道。
王老汉嘿嘿一笑,说:“这天天划,都划了几十年了,要是还划不好,那可就丢人喽!”船上的人都被王老汉的话逗得哈哈大笑,笑声在马莲河上回荡,惊飞了几只栖息在河边芦苇丛中的水鸟。
夏天,骄阳似火,炽热的阳光无情地炙烤着黄土高原。马莲河的水也变得更加湍急,像是一条愤怒的巨龙,在河道中奔腾咆哮。河岸上的树木郁郁葱葱,枝叶繁茂,像是一把把巨大的绿伞,为人们遮挡着烈日的暴晒。蝉在枝头不停地鸣叫,仿佛在抱怨这炎热的天气。
村民们在田间忙着除草、施肥,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顺着脸颊不停地流淌,滴落在干涸的土地上,瞬间就被蒸发得无影无踪。然而,他们却丝毫没有停下手中的劳作,为了秋天的丰收,他们在与烈日和干旱顽强地抗争着。他们的脸上虽然写满了疲惫,但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
“王老汉,这天可真热啊,感觉都能把人烤熟了!”一个村民一边用毛巾擦着脸上的汗水,一边来到渡口。
王老汉正坐在树荫下,喝着自家带来的凉茶,看到村民过来,连忙起身,说道:“是啊,这夏天的日头太毒了。快过来坐会儿,喝点水,等凉快些咱再走。”
“不了,我还着急去城里卖菜呢,这菜要是放久了,可就不新鲜了。”村民说道。
王老汉点了点头,说:“那行,我这就开船。”
渡船上,几个孩子兴奋地叽叽喳喳说个不停。他们穿着简单的衣衫,小脸被晒得红扑扑的,却依然充满了活力。
“我要去城里买新的玩具!”一个小男孩大声说道。
“我要去吃好吃的糕点!”一个小女孩也不甘示弱地说。
王老汉听着孩子们的话,笑着说:“等你们到了城里,可得听大人的话,别乱跑。”
孩子们都乖巧地点了点头。
秋天,是黄土高原最美丽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马莲河两岸的田野里,一片金黄。沉甸甸的麦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在向人们诉说着丰收的喜悦。玉米棒子饱满硕大,剥开外皮,露出一排排金黄的玉米粒,像是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像一个个小灯笼;黄澄澄的梨子也压弯了树枝,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空气中弥漫着果实的甜香,让人垂涎欲滴。
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田间地头忙碌着收割庄稼。他们将一捆捆的麦子、玉米运到马莲河边,准备通过“拉拉渡”运到泾河县城去卖。他们的脚步轻快而有力,每一次搬运都充满了喜悦和满足。
“王大爷,今年这收成可真好啊!”一个中年妇女高兴地对王老汉说。
王老汉看着那堆积如山的粮食,也开心地说:“是啊,多亏了老天爷帮忙,风调雨顺的。”
“要不是您这‘拉拉渡’,我们这粮食还不知道要怎么运出去呢!”另一个村民说道。
王老汉笑着说:“这都是大家的功劳,我就是出点力。”
渡船上,装满了粮食和村民们的希望。王老汉用力地划着船,尽管汗水湿透了他的后背,但他的脸上却始终洋溢着笑容。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欣慰,看着这些丰收的成果,他知道,这一年的辛苦没有白费。
冬天,马莲河渐渐冰封,河水不再奔腾,仿佛进入了沉睡。整个王家坪被一片银白覆盖,远处的山峦、近处的村庄,都像是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白色棉被。树枝上挂满了晶莹的冰凌,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
村民们踏着冰桥过河,虽然寒冷,但他们的心中却充满了温暖。冰桥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像是一条通往希望的银色大道。孩子们在冰面上嬉笑玩耍,他们的笑声在空旷的原野上回荡,为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几分生机。
“王老汉,这冬天可真冷啊!”一个村民走在冰桥上,看到王老汉,打招呼道。
王老汉裹着厚厚的棉袄,笑着说:“是啊,这数九寒天的,可得多穿点。”
“等明年开春,还得麻烦您的‘拉拉渡’啦!”村民说道。
王老汉点了点头,说:“不麻烦,只要大伙需要,我这‘拉拉渡’就一直在。”
一年又一年,王老汉的“拉拉渡”在马莲河上往返穿梭。它见证了王家坪的变迁,见证了村民们的辛勤劳作与收获的喜悦。王老汉的憨厚老实,如同马莲河的河水,深沉而又温暖。他用自己的双手,为村民们搭建了一座通往外界的桥梁,这座桥梁,不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心灵上的连接。在这片黄土高原上,“拉拉渡”的故事,如同马莲河的水,源远流长,永远流传在村民们的心间。它承载着王家坪人的回忆、希望与梦想,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永不磨灭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