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这鬼地方,真的是……”段杰坐在摇晃的面包车上,眉头紧锁,心中满是无奈与忐忑。车窗外,黄土高原的景象如一幅苍黄的画卷,毫无保留地铺展在他眼前。
连绵起伏的山峦像是被岁月的巨手随意揉捏过,沟壑纵横,深浅不一。那一道道沟壑,如同大地干裂的嘴唇,渴望着滋润,却又在长久的干旱中逐渐绝望。山上的植被稀疏得可怜,几丛枯黄的野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仿佛在向世界宣告着这片土地的贫瘠与荒凉。
远处,一座挨着一座的黄土塬,在天地间静默着,像是一群饱经沧桑的老人,见证了无数的风雨变迁,却始终沉默不语。天空是灰蒙蒙的,与黄色的大地相互映衬,仿佛整个世界都被笼罩在一层厚重的纱幕之下,压抑而沉闷。
“这就是瓦罐窑村所在的黄土高原,条件艰苦得很呐。”坐在旁边的司机师傅,似乎看出了段杰的心思,开口说道。他是一位有着黝黑面庞和憨厚笑容的中年汉子,常年在这片土地上奔波,对这里的一切都再熟悉不过。
段杰勉强挤出一丝笑容,点了点头,“师傅,听说那村子挺穷的,是真的吗?”
司机师傅叹了口气,“唉,穷得叮当响啊!那地方,十年九旱,种啥都难有好收成。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
段杰听着,心中不禁一紧,原本对未来工作的些许期待,此刻被这现实的景象冲击得七零八落。他想起自己在县委办公室里,每天处理着各种文件,虽然忙碌,但生活安稳。而如今,却要深入到这样一个贫困的山村,担任第一书记,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这任务,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我能行吗?”这个念头在段杰的脑海中一闪而过,但随即被他坚定地甩到了脑后。“既然组织信任我,把我派到这里,我就不能退缩!”他在心里暗暗给自己打气。
面包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继续前行,每一次颠簸都像是在考验着段杰的决心。随着距离瓦罐窑村越来越近,他的心跳也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二
终于,面包车在一个村口停了下来。段杰下车,环顾四周,只见村口立着一块破旧的石碑,上面刻着“瓦罐窑村”几个字,字迹已经有些模糊不清。
村子里的房屋大多是土坯房,墙壁斑驳,有些甚至已经出现了裂缝,仿佛一阵大风就能将它们吹倒。道路是坑洼不平的土路,车辆驶过,扬起一片尘土。
此时,村口已经聚集了一些村民,他们用好奇而又略带警惕的目光打量着段杰。人群中,一位头发花白、身材佝偻的老人缓缓走了出来。
“你就是新来的第一书记?”老人的声音沙哑而低沉。
段杰连忙走上前去,恭敬地说道:“大爷,您好!我叫段杰,是县委办公室派来的第一书记。以后,还得请您和乡亲们多多关照。”
老人上下打量了段杰一番,眼中闪过一丝怀疑,“就你这细皮嫩肉的小伙子,能行?”
段杰心里一咯噔,但还是微笑着回答:“大爷,您放心。我既然来了,就一定会尽我最大的努力,为咱们村做实事。”
这时,旁边一位年轻的村民忍不住开口了:“以前也来过几个第一书记,刚开始都说得好好的,可最后还不是啥都没干成,拍拍屁股就走了。”
他的话一出口,周围的村民们纷纷点头,脸上露出失望和无奈的神情。
段杰听着这些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他知道,村民们对他的不信任,是因为过去的经历让他们失望了。但他也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用实际行动来改变村民们的看法。
“乡亲们,我知道大家对我有怀疑,这很正常。但我希望大家能给我一个机会,让我用行动来证明。我段杰绝不会做那种半途而废的人!”段杰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在村子上空回荡。
村民们听着他的话,虽然没有立刻表态,但眼中的怀疑似乎少了一些。
三
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段杰来到了自己的住处。那是一间简陋的土坯房,里面只有一张破旧的床、一张桌子和几把椅子。
“条件是艰苦了点,小段你就先将就着住吧。”村支书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段杰笑着说:“支书,没关系,我能适应。”
晚上,段杰躺在床上,望着头顶破旧的屋顶,思绪万千。他想着今天村民们的眼神和话语,心中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我一定要让这个村子变个样!”他在心里默默发誓。
接下来的日子里,段杰开始走村串户,了解村民们的生活情况。他每天天一亮就出门,一家一家地走访,和村民们拉家常,倾听他们的心声。
在走访中,段杰发现,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老人和孩子生活十分不便。而且,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村里的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低水平状态。
“要想让村子富起来,必须找到一条适合村里发展的产业道路。”段杰在心里琢磨着。
一天,段杰来到了一位叫李大山的村民家。李大山是一位憨厚老实的农民,家里种着几亩地,还养了一些羊。
“大山叔,您觉得咱们村要是发展产业,种点啥或者养点啥比较好呢?”段杰开门见山地问道。
李大山挠了挠头,“俺也不懂啥,就是觉得这地太旱,种庄稼收成不好。养羊吧,销路也不太好。”
段杰听着,陷入了沉思。这时,他突然想到,黄土高原虽然干旱,但光照充足,也许适合种植一些耐旱的经济作物。
“大山叔,您听说过中药材吗?像黄芪、党参这些,它们比较耐旱,而且市场价格也不错。”段杰试探着问道。
李大山摇了摇头,“没听说过,这能行不?”
段杰笑着说:“我觉得可以试试。我回去再查一查资料,找一些专家咨询一下。要是可行的话,咱们可以先试点种植,成功了再推广。”
从李大山家出来后,段杰立刻开始收集关于中药材种植的资料,并联系了县里的农业专家。经过一番研究和咨询,他发现,在黄土高原种植中药材确实是一个可行的办法。
四
然而,当段杰把这个想法在村民大会上提出来时,却遭到了大多数村民的反对。
“种那啥中药材,俺们都没种过,能行吗?要是赔了咋办?”一位村民忧心忡忡地说道。
“就是,俺们祖祖辈辈都种庄稼,可不敢冒险去种那没见过的东西。”另一位村民附和道。
段杰看着村民们担忧的眼神,心里很理解他们的顾虑。毕竟,对于这些靠土地吃饭的农民来说,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他们不敢轻易尝试新的事物。
“乡亲们,我知道大家担心风险。但是,咱们不能一直守着传统的种植方式,这样永远也富不起来。种植中药材虽然有一定风险,但只要我们科学种植,做好管理,肯定会有收获的。而且,我会全程陪着大家,遇到问题一起解决。如果真的赔了,我会想办法帮大家弥补损失。”段杰耐心地解释着。
尽管段杰说得口干舌燥,但村民们依然犹豫不决。这时,一直坐在角落里的李大山站了起来。
“俺信小段书记。他来咱村这么久,俺看他是真心为咱好。俺愿意跟着他试试种那中药材。”李大山的话,让段杰心中一暖。
在李大山的带动下,终于有一些村民表示愿意尝试。虽然人数不多,但这已经让段杰看到了希望。
为了让试点种植顺利进行,段杰四处奔波,争取到了县里的一些扶持资金,购买了种子和化肥。他还邀请了农业专家到村里,为村民们进行技术培训。
在种植过程中,段杰每天都泡在地里,和村民们一起劳作。他不怕吃苦,不怕受累,手把手地教村民们如何播种、施肥、浇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中药材刚刚出苗的时候,村子里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旱灾。连续几天的高温无雨,让地里的幼苗变得枯黄,村民们的脸上又露出了焦虑和绝望的神情。
“这可咋办呐?难道咱们的努力都白费了?”一位村民焦急地说道。
段杰看着地里的幼苗,心里也很着急。但他知道,这个时候,他不能慌,必须给村民们信心。
“乡亲们,大家别着急。咱们一起想办法,一定能挺过去的。”段杰一边安慰着村民,一边四处寻找水源。
他带领着村民们,在村子周围的山沟里寻找了一遍又一遍,终于找到了一处水源。虽然水量不大,但对于解燃眉之急来说,已经足够了。
在段杰的组织下,村民们排着队,轮流用水桶从水源处取水,然后挑到地里去浇苗。大家齐心协力,日夜奋战,终于让地里的幼苗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五
经过几个月的辛勤劳作,中药材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看着地里一捆捆的中药材,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小段书记,多亏了你啊!要不是你,俺们哪能有今天的收成。”李大山拉着段杰的手,激动地说道。
段杰笑着说:“大山叔,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现在咱们成功了,下一步,就是要把这些中药材卖出去,让大家真正赚到钱。”
为了打开中药材的销路,段杰四处联系收购商。他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不断地推销村里的中药材。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有几家收购商表示愿意来村里看看。
在收购商来的那天,段杰早早地就带着村民们把中药材整理好,等待着收购商的到来。然而,收购商在看了中药材后,却提出了价格上的异议。
“你们的药材质量还不错,就是价格有点高了。”一位收购商说道。
段杰心里明白,收购商这是在压价。但他也知道,村民们为了这些药材付出了太多的心血,不能让他们的劳动成果被低价收购。
“老板,我们的药材都是按照科学方法种植的,质量绝对有保证。而且,我们这里的生产成本也不低。您看,能不能再给加点价?”段杰诚恳地说道。
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收购商最终还是提高了一些价格。虽然没有达到段杰的预期,但也还算让村民们满意。
当村民们拿到卖药材的钱时,他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一刻,段杰觉得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
“小段书记,你真是俺们的大恩人呐!”一位村民激动地热泪盈眶。
段杰看着村民们,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要让瓦罐窑村彻底脱贫致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六
随着中药材种植的成功,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主动找到段杰,要求加入种植队伍。段杰看到了村民们的积极性,心中十分欣慰。
为了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提高种植效益,段杰决定成立一个中药材种植合作社。他向村民们详细地介绍了合作社的运作模式和好处,得到了村民们的积极响应。
在段杰的努力下,瓦罐窑村中药材种植合作社正式成立了。合作社统一采购种子、化肥,统一销售药材,还为村民们提供技术培训和指导。通过合作社的运作,村民们的种植成本降低了,收入也提高了。
除了发展中药材种植,段杰还在思考着如何进一步拓展村里的产业。他发现,村里有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如剪纸、刺绣等,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
“这些手工艺是咱们村的文化瑰宝,如果能把它们开发成旅游产品,说不定能为村里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段杰在心里想着。
于是,段杰开始四处奔走,争取政府的支持和企业的投资。他带着村里的手工艺品,参加各种文化展览和展销会,向外界宣传瓦罐窑村的传统文化。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段杰的努力下,终于有一家企业愿意投资,在村里建立一个手工艺品加工厂。加工厂的建立,不仅解决了村里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还让村里的传统手工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随着村里产业的不断发展,瓦罐窑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坯房逐渐被砖瓦房所取代,村里的道路也铺上了水泥路。学校、卫生院等基础设施也得到了改善,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七
五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在这五年里,段杰把自己的青春和汗水都洒在了瓦罐窑村这片土地上。他从一个青涩的小伙子,变成了一个成熟稳重的基层干部。
如今的瓦罐窑村,已经不再是那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中药材种植和手工艺品加工成为了村里的两大支柱产业,村民们的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
在离别的那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到了村口,为段杰送行。他们的眼中充满了不舍和感激。
“小段书记,你一定要常回来看看啊!”一位老人拉着段杰的手,泪流满面地说道。
“是啊,小段书记,你就是俺们的亲人,俺们舍不得你走。”村民们纷纷围上来,拉着段杰的手,说着告别的话。
段杰看着眼前的村民们,心中五味杂陈。这五年的点点滴滴,如同电影一般在他的脑海中闪过。他舍不得这里的乡亲们,舍不得这片他付出了无数心血的土地。
“乡亲们,我一定会回来的。这里永远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瓦罐窑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段杰的声音哽咽了,但他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坚定。
车子缓缓启动,段杰透过车窗,望着渐渐远去的瓦罐窑村,心中默默地祝福着。他知道,自己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一段难忘的回忆,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