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龙的头像

马龙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1/25
分享

陇东年韵

当腊月的寒风裹挟着丝丝年味,轻轻拂过陇东大地,这片古老而质朴的土地便如同被岁月唤醒的诗篇,开始奏响过年的乐章。每一个角落,每一个村落,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那些传承千年的习俗,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人们的心田,也串联起陇东人关于春节最温暖的记忆。在这其中,张老汉一家的过年故事,就是陇东年味最生动的写照。

张老汉在陇东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大半辈子,对这里的年俗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的记忆里,过年从腊八就已经开始有了特别的味道。

腊八这天,天还没亮,张老汉就醒了,他轻轻推了推身旁的老伴儿,低声说:“他娘,腊八了,该起来熬粥了。”老伴儿应了一声,麻利地起身,披上棉袄,便朝着厨房走去。张老汉也不闲着,他来到院子里,看着东方渐渐泛起的鱼肚白,深吸了一口冬日清晨清冷的空气,心中满是对新一年的期待。院子里的老槐树在寒风中轻轻摇曳,枝干上残留的几片枯叶沙沙作响,仿佛也在诉说着对新年的期盼。

厨房里,炉火已经生得旺旺的,锅里的水也开始咕嘟咕嘟地冒着泡。老伴儿将提前泡好的各种豆子、红枣、花生、糯米等食材一一放入锅中,随着食材的不断加入,锅里渐渐变得五彩斑斓。张老汉走进厨房,帮忙搅拌着锅里的粥,看着那慢慢浓稠的腊八粥,思绪飘回到了小时候。

“记得咱小时候,腊八这天,家里的大人也是这样熬粥,那时候日子苦,能有这些食材熬粥就已经很不错了。”张老汉感慨地说。他想起小时候,家里人口多,粮食紧张,每到腊八,母亲总是想尽办法凑齐这些食材,为一家人熬上一锅腊八粥。那时候,腊八粥里的每一粒豆子都显得格外珍贵,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腊八粥,虽然生活清苦,但却充满了温暖。

“是啊,现在日子好了,食材也丰富了,可这熬腊八粥的规矩不能忘。”老伴儿一边往灶里添柴,一边回应着。她还记得,刚嫁进张家时,婆婆手把手教她熬腊八粥的情景。从选食材到火候的掌握,每一个细节都不能马虎,因为这不仅仅是一碗粥,更是对传统和家族的传承。

不一会儿,腊八粥的香气就弥漫了整个屋子。张老汉的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也都被这香气唤醒,陆续来到了厨房。

“爷爷,我要吃腊八粥!”小孙女蹦蹦跳跳地跑到张老汉身边,拉着他的衣角撒娇。小孙女扎着两个羊角辫,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对腊八粥的期待。

“好嘞,小馋猫,马上就好。”张老汉笑着摸了摸小孙女的头。他从橱柜里拿出几个碗,小心翼翼地为家人盛上腊八粥,每一碗都满满的,寓意着新的一年富足美满。

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喝着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喝完粥,张老汉的儿子和儿媳便开始忙碌起来,准备着过年要用的各种东西。儿子拿着清单,仔细核对,准备去集市采购年货;儿媳则开始整理衣物,打算把一家人过年要穿的新衣服都找出来,再检查一遍是否有需要缝补的地方。

进入腊月,陇东的年味就逐渐浓了起来。张老汉家也不例外,家家户户开始忙着打扫房屋,陇东人称之为“扫尘”。老人们常说:“腊月扫尘,百病不生。”于是,张老汉一家老小齐上阵,扫帚、抹布、鸡毛掸子齐飞舞,将一年的灰尘、晦气统统扫出门去,迎接新年的新气象。墙壁被擦拭得洁白如新,家具也被擦拭得锃亮,整个屋子焕然一新,仿佛在为新年的到来精心梳妆。

张老汉的儿子站在梯子上,认真地擦拭着窗户,阳光透过干净的玻璃洒在屋内,让整个屋子都明亮了起来。儿媳则蹲在地上,仔细地擦拭着地板,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小孙子也不甘示弱,拿着鸡毛掸子,学着大人的样子,打扫着房间里的灰尘。他一会儿跑到东屋,一会儿跑到西屋,忙得不亦乐乎,嘴里还不停地念叨着:“我要把灰尘都赶走,让新年快快到来。”

扫尘过后,便是做年货。陇东的年货种类繁多,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蒸馍馍。在张老汉家,蒸馍馍可是一件大事。大人们早早地就发好面,面团在温暖的炕头发酵得满满一盆,像极了蓬松的云朵。张老汉的老伴儿和儿媳都是蒸馍馍的好手,揉面、塑形、点缀,每一个步骤都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她们将面团变成了各种造型,有象征吉祥如意的枣花馍,有寓意年年有余的鱼形馍,还有憨态可掬的动物馍,一个个栩栩如生,令人惊叹。馍馍出锅的那一刻,热气腾腾,麦香四溢,弥漫在整个院子里,那是家的味道,是年的味道。

张老汉的老伴儿熟练地揉着面团,面团在她的手中仿佛有了生命,不一会儿就变得光滑细腻。儿媳则在一旁帮忙塑形,她将面团搓成细长条,然后巧妙地编织成枣花的形状,再在中间放上一颗红枣,一个漂亮的枣花馍就成型了。小孙女也在一旁学着做,虽然她做的馍馍形状不太规则,但她却做得十分认真,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除了蒸馍馍,张老汉一家还会炸油果子、煮肉、做豆腐等。油果子在滚烫的油锅里翻滚,发出滋滋的声响,不一会儿就变得金黄酥脆,咬上一口,香甜可口,那是孩子们最期盼的美味。煮肉的香味更是让人垂涎欲滴,大块的猪肉在锅里炖煮,加入各种香料,肉香随着袅袅炊烟飘散在村子里,让人闻着就忍不住流口水。做豆腐也是一项重要的年货制作,洁白的豆腐寓意着新的一年清清白白、平平安安。

张老汉的儿子负责炸油果子,他小心翼翼地将面团放入油锅中,看着油果子在油锅里逐渐变得金黄,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小孙子站在一旁,眼睛紧紧地盯着油果子,不停地咽着口水,嘴里还说着:“爸爸,我好想快点吃油果子。”张老汉则在一旁帮忙烧火,他熟练地控制着火候,让油果子炸得恰到好处。

到了腊月二十三,陇东人迎来了“祭灶节”。传说这一天,灶王爷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一年的善恶,所以张老汉一家要备好糖果、麻糖等祭品,供奉灶王爷。麻糖又甜又粘,希望灶王爷吃了之后,能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祭灶仪式结束后,孩子们就迫不及待地吃起了麻糖,那甜蜜的味道,仿佛预示着新的一年生活也会甜甜蜜蜜。

张老汉将祭品摆放在灶台上,点上香,带领一家人虔诚地向灶王爷磕头。孩子们虽然不太明白祭灶的含义,但他们也学着大人的样子,认真地磕头,嘴里还念念有词。祭灶仪式结束后,小孙女第一个拿起麻糖,咬了一口,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哇,麻糖好甜啊,新的一年肯定也会很甜很甜。”

终于,除夕到了,这是陇东人过年最重要的日子,也是张老汉一家最忙碌的一天。一大早,张老汉的儿子就忙着贴春联、贴门神,大红的春联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鲜艳,墨香与年味交织在一起,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张老汉则在一旁帮忙递着春联,时不时地叮嘱儿子要贴正。

“这春联可是咱过年的门面,一定要贴好,来年才有好兆头。”张老汉认真地说。他看着儿子手中的春联,想起了自己小时候跟着父亲贴春联的情景。那时候,父亲总是会把贴春联的任务交给他,告诉他这是迎接新年的重要仪式,一定要认真对待。

“爸,您就放心吧,我肯定贴得板板正正的。”儿子笑着回答。他仔细地将春联对齐门框,然后用糨糊小心翼翼地贴上去,每一个角都压得平平整整。贴好春联后,他退后几步,仔细地看了看,满意地点了点头。

女人们则在厨房里忙碌着准备年夜饭,张老汉的老伴儿和儿媳分工明确,一个负责切菜,一个负责炒菜,一道道美味佳肴在她们的手中诞生。厨房里热气腾腾,各种香味弥漫在空气中。

“奶奶,我能帮您做点什么吗?”小孙女走进厨房,眨着大眼睛问道。她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袄,像个小灯笼一样可爱。

“我的乖孙女,你去和弟弟玩吧,这里油烟大,别呛着了。”奶奶笑着摸了摸小孙女的头。她知道小孙女是想帮忙,但又担心她被油烟呛到。

不一会儿,年夜饭就摆满了一桌,有象征团圆的饺子,有寓意步步高升的年糕,还有各种丰盛的菜肴。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这一刻,所有的疲惫和烦恼都烟消云散,只剩下满满的幸福和温暖。

张老汉看着满桌的饭菜,感慨地说:“这一年过得真快啊,多亏了大家的努力,咱们一家人才能团团圆圆地坐在这里吃年夜饭。”儿子举起酒杯,向张老汉和老伴儿敬酒:“爸,妈,感谢你们一年的辛苦付出,新的一年,希望你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一家人纷纷举杯,相互祝福,温馨的氛围弥漫在整个房间。

吃完年夜饭,孩子们穿上新衣,拿着长辈给的压岁钱,兴高采烈地放起了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此起彼伏,划破了夜空的宁静,也驱走了一年的晦气。张老汉和家人一起,看着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大人们则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聊天一边分享着一年的收获和喜悦。守岁,是陇东人除夕的传统习俗,张老汉一家也不例外。一家人通宵达旦,寓意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小孙子和小孙女坐在沙发上,眼睛盯着电视屏幕,被精彩的节目逗得哈哈大笑。张老汉的儿子和儿媳则在一旁陪着他们,偶尔也会和张老汉夫妇聊起工作和生活中的事情。张老汉靠在沙发上,看着家人,心中充满了满足。虽然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痕迹,但他的眼神中却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关爱。

大年初一,张老汉一家早早地起床,吃过饺子后,就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见面时,一句简单的“新年好”“恭喜发财”,却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和浓浓的情谊。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则会给晚辈发红包,寓意着新的一年健康成长、平安顺遂。村子里,人们穿着新衣,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

张老汉一家来到了邻居家拜年,邻居们热情地迎接他们,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吃着瓜子,聊着家常。孩子们则在一旁玩耍,分享着彼此的压岁钱和新玩具。村子里的街道上,到处都是拜年的人群,大家互相问候,祝福声不绝于耳。

从初一到十五,陇东的年俗活动丰富多彩。而最让张老汉一家期待的,就是正月十五闹元宵跑社火的活动。

正月十五这天,天还没亮,张老汉一家就早早地起了床。孩子们兴奋得不得了,一大早就开始催促着大人出门去看社火。

“爷爷,我们快点去吧,我都等不及了!”小孙子拉着张老汉的手,急切地说。他穿着一身新衣服,戴着一顶红色的帽子,整个人精神抖擞。

“好,好,我们这就去。”张老汉笑着答应道。他也和孩子们一样,对社火表演充满了期待。

吃过早饭,一家人便朝着村子里的广场走去。此时,广场上已经聚集了很多人,大家都在翘首以盼社火表演的开始。张老汉一家好不容易在人群中找到了一个好位置,刚站定,就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锣鼓声。

“来了,来了!”人群中有人喊道。

只见一支浩浩荡荡的社火队伍缓缓走来,最前面的是舞龙队,一条巨大的彩龙在舞龙人的手中上下翻飞,时而盘旋,时而腾飞,仿佛要直冲云霄。龙身五彩斑斓,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引得观众们阵阵喝彩。

舞龙队的队员们个个精神饱满,他们配合默契,将龙的各种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龙头高高抬起,龙须随风飘动,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它的威严。龙身则随着龙头的摆动,蜿蜒起伏,如波浪般流畅。龙尾也不甘示弱,在空中灵活地摆动,为整个表演增添了不少亮点。

紧接着是舞狮队,两只威风凛凛的狮子在绣球的引导下,做出各种精彩的动作。它们时而跳跃,时而翻滚,时而摇头摆尾,活灵活现,憨态可掬。尤其是狮子登高的表演,更是让观众们惊叹不已。只见狮子在高高的桌子上辗转腾挪,却如履平地,最后还来了个惊险的“狮子吐球”,将现场气氛推向了高潮。

舞狮队的队员们身手矫健,他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将狮子的活泼、勇猛展现得栩栩如生。狮子的眼睛闪烁着光芒,仿佛真的有生命一般。当狮子登上高高的桌子时,观众们都屏住了呼吸,紧张地看着狮子的每一个动作。当狮子成功完成“狮子吐球”的表演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踩高跷的队伍也不甘示弱,演员们踩着高高的木跷,身着鲜艳的古装,扮演着各种历史人物和神话角色。他们在锣鼓声中迈着轻盈的步伐,穿梭在人群中,或表演滑稽的动作,或展示高超的技艺,引得观众们笑声不断。

踩高跷的演员们个个技艺娴熟,他们在高跷上行走自如,仿佛和高跷融为一体。有的演员扮演着孙悟空,手持金箍棒,上蹿下跳,活脱脱一个美猴王;有的演员扮演着唐僧,头戴僧帽,手持禅杖,一副慈悲为怀的样子;还有的演员扮演着猪八戒,挺着大肚子,憨态可掬,逗得观众们哈哈大笑。

跑旱船的表演也十分精彩,一艘装饰精美的旱船在“船夫”的划动下,在人群中缓缓前行。“船娘”站在船中,随着船的晃动翩翩起舞,仿佛真的在水中航行一般。周围的演员们则扮演着各种角色,与“船娘”和“船夫”相互配合,共同演绎着一段段有趣的故事。

旱船的装饰十分精美,船身用彩绸装饰,上面还挂着各种彩灯,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船娘”身着漂亮的古装,脸上化着浓妆,她的舞姿优美,仿佛真的是一位在水中划船的仙子。“船夫”则手持船桨,用力地划动着,他的动作夸张,表情丰富,为整个表演增添了不少喜剧色彩。

张老汉一家看得目不暇接,孩子们更是兴奋得又蹦又跳。小孙女不停地拍着手,大声叫好;小孙子则紧紧地盯着表演队伍,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

“爷爷,这些表演太好看了!”小孙女兴奋地对张老汉说。她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红晕,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是啊,这可是咱陇东过年的传统节目,每年都少不了。”张老汉笑着回答。他看着孩子们兴奋的样子,心中也充满了喜悦。这些传统的年俗活动,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让孩子们在欢乐中感受到了家乡的文化魅力。

社火表演结束后,一家人又来到了街上赏花灯。夜晚的大街小巷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有传统的宫灯、走马灯,也有现代的卡通灯、电子灯,五彩斑斓,绚丽夺目。孩子们提着花灯,在人群中穿梭玩耍,欢声笑语回荡在街头巷尾。

张老汉的儿子牵着小孙子的手,在花灯下漫步,他给小孙子讲解着每一盏花灯的寓意。小孙子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张老汉和老伴儿则跟在后面,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他们的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猜灯谜也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活动,张老汉一家在花灯下驻足思考,不时地讨论着谜底。张老汉的儿子思维敏捷,猜对了好几个灯谜,赢得了不少小奖品。看着儿子手中的奖品,张老汉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还是年轻人脑子好使,我都跟不上你们的思路了。”张老汉笑着说。他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心里却为儿子感到骄傲。

“爸,您这是谦虚了,您知道的可比我们多得多。”儿子笑着回应道。他知道父亲是在开玩笑,父亲对陇东的传统文化了如指掌,很多时候都能给他带来启发。

最后,一家人来到了一家小吃摊前,吃起了热气腾腾的元宵。元宵象征着团圆美满,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元宵,感受着浓浓的亲情。

“这元宵真甜,就像咱这日子一样。”张老汉的老伴儿感慨地说。她看着家人,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满足。

“是啊,新的一年,希望咱们一家人都平平安安,团团圆圆。”张老汉举起手中的元宵,向家人祝福道。

一家人也纷纷举起手中的元宵,相互祝福,欢声笑语在夜空中回荡。

陇东的过年习俗,是一部生动的民俗文化史,它承载着陇东人的情感和记忆,也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和发展。在岁月的长河中,这些习俗代代相传,从未间断,它们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陇东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成为陇东人心中最珍贵的宝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