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龙的头像

马龙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2/08
分享

正月初一大“出行”

当第一缕晨曦还在山坳间徘徊,似一层薄薄的金纱,轻柔地披在黄土高原的脊梁上,黄土高原上的兴隆台村,就已从沉睡中渐渐苏醒。凛冽的寒风裹挟着黄土那特有的干燥气息,在沟壑纵横的梁峁间如脱缰的野马肆意穿梭,呼呼作响,吹过那些错落有致、紧密相依的窑洞。风透过门缝,钻进屋内,唤醒了沉浸在新年喜悦中的人们。正月初一,这个承载着无数期许与传统的日子,在这片黄土地上,被赋予了独特而庄重的意义——出行。

窑洞的门“吱呀”一声被缓缓推开,那声音在寂静的清晨显得格外清脆。王老汉裹着一件破旧却洗得发白的羊皮袄,从里面迈了出来。他的身形略显佝偻,背微微弯曲,像是被岁月这把重锤压弯了脊梁。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一道道皱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深邃而又沧桑,每一道纹路里都藏着一段段艰苦却又坚韧的过往。头上戴着一顶黑色的毡帽,帽檐下,一双眼睛浑浊却透着矍铄的光芒,那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他抬起头,望向远方那被晨曦染成橙红色的天际,深深地吸了一口带着寒意的空气,那股凉意顺着鼻腔直抵心肺,让他瞬间清醒。嘴角微微上扬,轻声呢喃道:“新的一年,可要好啊。”声音不大,却饱含着一位老人对新年最质朴的祈愿。

院子里,王老汉的儿子大牛,正忙着给那头健壮的黄牛套上缰绳。大牛身材魁梧,如同一座巍峨的小山,古铜色的肌肤在晨光的映照下泛着健康的光泽,那是长期在田间劳作留下的印记。他穿着一件厚实的粗布棉衣,袖子高高地挽起,露出结实的小臂,肌肉线条分明,彰显着他的力量。“爹,您看这牛,养得可壮实了,今年准能多挣些钱。”大牛一边说着,一边拍了拍黄牛的脑袋,眼中满是疼爱,那神情就像在看着自己最珍贵的宝贝。这头牛陪伴他们家多年,耕地、拉车,是家里不可或缺的好帮手。

王老汉走过去,伸手摸了摸牛的脊背,粗糙的手掌感受着牛身上的温热,笑着说:“是啊,这牛可帮了咱不少忙。今天出行,可得让它也沾沾喜气。”他的笑容里,有对过去日子的感恩,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不一会儿,村子里渐渐热闹起来。家家户户的门陆续打开,男女老少纷纷走出家门,吆着牛驴马骡,赶着羊群,朝着村外的高山坡走去。孩子们像欢快的小鹿,在人群中穿梭奔跑,他们的脸蛋被寒风吹得红扑扑的,却丝毫不觉寒冷,清脆的笑声在寒冷的空气中回荡,如银铃般悦耳,为这略显清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女人们则穿着色彩鲜艳的棉袄,红的似火,绿的如翠,头上系着碎花头巾,五颜六色,手中提着装满食物和香烛的篮子,篮子里装着精心准备的油糕、麻花,还有自家腌制的腊肉,这些都是她们对新年的美好馈赠。她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盛开的花朵,温暖而又灿烂。

吴堡那边,出行的日子虽选在正月初二、三,但此刻,村子里也弥漫着浓浓的节日氛围。李二娃穿着一身崭新的长袍,外面套着一件蓝色的长衫,身姿挺拔,显得格外精神。他的母亲正细心地帮他整理着衣领,嘴里念叨着:“娃啊,出门在外,要小心些,多拜拜神,保佑咱今年顺顺利利的。”母亲的眼神里满是担忧与牵挂,她的手轻轻抚平李二娃衣领上的褶皱,仿佛这样就能为他拂去生活中的所有坎坷。

李二娃笑着点头:“娘,您就放心吧,我都记住了。”说完,他端起装有香表、祭品、鞭炮的盘子,和家人一起朝着村口走去。那盘子里的香表摆放得整整齐齐,祭品也是精挑细选,有新鲜的水果、热气腾腾的馒头,每一样都承载着他们对神明的敬畏和对新年的祈愿。

在兴隆台村通往高山坡的路上,王老汉和村里的老人们走在前面,他们的脚步略显迟缓,却又透着一种沉稳。他们一边走,一边回忆着过去的岁月。“想当年,咱这日子可苦了,一年到头都在土里刨食。”张大爷感慨地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苦涩,仿佛又回到了那段艰难的时光。“那时候,吃了上顿没下顿,一家人挤在那狭小的窑洞里,冬天冷得直哆嗦,夏天热得睡不着觉。”刘大爷接着说道,声音里满是沧桑。

王老汉接过话茬:“是啊,现在孩子们都有出息了,咱这把老骨头也能享享清福了。今天出来走走,也是想让老天爷看看,咱这日子过得多红火。”他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幸福的光芒。如今,村里通了水泥路,孩子们有了宽敞明亮的教室,家里也用上了电器,这些变化让他们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孩子们可顾不上听老人们聊天,他们在队伍中嬉笑打闹。王小花扎着两个羊角辫,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袄,像个小太阳一样活泼可爱。她的棉袄上绣着精致的花朵,在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丝线,仿佛散发着温暖的光芒。她拉着小伙伴小明的手,兴奋地说:“小明,一会儿到了山坡上,咱们去放风筝好不好?我爹给我做了一个特别大的风筝。”她的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期待。

小明眼睛一亮,连忙点头:“好啊好啊,我还没放过风筝呢,今天可得好好玩玩。”他的脸上露出了兴奋的笑容,心中满是对放风筝的憧憬。

队伍越走越远,黄土高原的景色在他们眼前徐徐展开。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一座连着一座,如巨龙蜿蜒盘旋。在晨光的照耀下,山峦被染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宛如一幅雄浑壮阔的水墨画。山坡上,枯黄的野草在寒风中摇曳,它们虽然失去了往日的翠绿,但依然顽强地挺立着,仿佛在诉说着过去一年的故事。有的草尖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五彩的光芒,如同珍珠般璀璨。

当兴隆台村的人们来到高山坡上时,太阳已经高高升起。温暖的阳光洒在这片黄土地上,给整个世界都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人们纷纷找好位置,将牲畜们拴在一旁,然后开始享受这新年的欢乐时光。

大牛从车上搬下一张小桌子,放在空地上,那桌子虽然破旧,但却承载着一家人多年的回忆。王老汉则小心翼翼地从篮子里拿出香烛和祭品,摆在桌子上。他双手合十,闭上眼睛,默默地祈祷着:“老天爷啊,保佑咱这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庄稼有个好收成,孩子们都平平安安的。”他的声音低沉而又虔诚,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从心底发出的。在这片黄土地上,庄稼就是人们的命根子,孩子们的平安则是他们最大的牵挂。

一旁的孩子们可没这么安静,他们早已迫不及待地拿出风筝,在山坡上奔跑起来。五颜六色的风筝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美丽。有蝴蝶形状的,翅膀上的花纹栩栩如生;有燕子形状的,尾巴如剪刀般灵动;还有老鹰形状的,威风凛凛,展翅欲飞。王小花的风筝飞得最高,她一边跑,一边大声呼喊着:“我的风筝飞得最高啦,新的一年我也要最棒!”她的笑声在山坡上回荡,充满了自信与活力。

大人们看着孩子们欢快的身影,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女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带来的美食,一边聊天,一边不时地看向玩耍的孩子们。“你家小花今年又长高了不少,学习也那么好,以后肯定有大出息。”一位大妈笑着对王小花的母亲说。她的语气中充满了羡慕和夸赞。

王小花的母亲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哪里哪里,孩子还小,就是贪玩。不过只要她能开开心心的,我就满足了。”她的眼神中满是对女儿的疼爱,在她心中,孩子的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而在吴堡,李二娃和家人来到了他们的出行目的地。这里是一片开阔的田野,四周是被白雪覆盖的山峦,阳光洒在雪地上,反射出耀眼的光芒,让人睁不开眼。田野里的麦苗在雪的覆盖下,只露出一点点嫩绿的尖儿,仿佛在积蓄着力量,等待着春天的到来。李二娃按照传统,在地上堆起三堆土,每堆土都堆得整整齐齐,如同三座小山。他在每堆土上插三炷香,烧三张黄表纸。他的父亲点燃鞭炮,“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在寂静的田野上回荡,打破了冬日的宁静。那鞭炮声中,带着人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对未来的期许。

李二娃跪在地上,虔诚地磕了三个头,心中默默想着:“希望今年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让家里的日子过得更好。也希望爹娘身体健健康康的,不要再为我操心。”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和期待,同时也有着对家人深深的责任感。

祭拜完毕后,李二娃在一旁的枣树上折了一枝,小心翼翼地拿在手中,脸上露出了期待的笑容。他的妹妹小丽跑过来,好奇地问:“哥,你折这树枝干啥呀?”小丽扎着两个小辫子,眼睛大大的,充满了好奇。

李二娃笑着摸了摸小丽的头:“这是寓意得财,新的一年,咱们家肯定会越来越好的。”他的笑容里充满了自信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希望这小小的树枝能为家里带来好运。

在兴隆台村的高山坡上,老人们聚在一起,谈论着村里的大事小事。“听说村东头的那户人家,今年打算盖新房了。”“是啊,现在日子好了,大家都想把生活过得更舒坦些。”“咱们村这几年变化可真大,路也修好了,村里还通了电,以后肯定会越来越好的。”老人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他们回忆着过去的艰辛,对比着现在的幸福,心中满是感慨。

孩子们玩累了,纷纷跑回大人身边,吃着香甜的点心,听大人们讲故事。王老汉看着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心中感慨万千:“孩子们啊,你们可赶上好时候了。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走出这大山,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的声音里充满了期望,希望孩子们能有一个更广阔的未来。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夕阳的余晖将整个黄土高原染成了一片橙红色。那橙红色的光芒洒在大地上,给这片土地增添了一份神秘而又温暖的色彩。兴隆台村的人们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家。他们带着满满的欢乐和对新一年的期待,踏上了归途。一路上,欢声笑语不断,仿佛这寒冷的冬日也变得温暖起来。孩子们的笑声、大人们的交谈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首和谐的乐章。

吴堡的李二娃一家也结束了出行,他们沿着乡间小路往家走。一路上,李二娃和家人分享着自己的感受和愿望,一家人的身影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温馨。他们的影子被拉得长长的,仿佛将他们的幸福和团圆也一同拉长。

正月的出行,无论是兴隆台村的高山坡游玩,还是吴堡的传统祭拜,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这片广袤的黄土高原上,这些习俗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也让这份浓浓的年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代代相传。它们见证了岁月的变迁,承载着人们的情感,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永恒的记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