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兴隆台镇,这片位于黄土高原上的土地,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见证着时光的流转。连绵起伏的黄土坡,沟壑纵横,像是岁月刻下的深深皱纹。村子里的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大多是土坯房,屋顶覆盖着厚厚的茅草,在风中微微颤动。一条蜿蜒曲折的土路贯穿村子,晴天时,尘土飞扬;雨天时,泥泞不堪。
姐夫王民去世快三年了,可那些和他一起度过的日子,却如影随形,在我心中挥之不去。每到夜深人静,那些回忆就像潮水般涌来,让我沉浸在往昔的温暖与感动之中。
年轻时的姐夫,身高足有一米八五,身形挺拔得如同黄土高原上的白杨,站在人群里格外显眼。他的眉毛浓黑如墨,像两把利剑斜插入鬓,双眸炯炯有神,透着一股质朴又充满活力的气息。高挺的鼻梁下,是一张总是带着爽朗笑容的嘴巴。常年在田间劳作,太阳将他的皮肤晒成了健康的小麦色,浑身散发着一种蓬勃的生命力,是生产队里公认的一表人才,更是青年突击手。
记得有一年秋收,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层层翻滚,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田边的老槐树在风中沙沙作响,像是在为这场丰收的劳作加油助威。姐夫头戴一顶破旧的草帽,脖子上随意搭着一条毛巾,手持锋利的镰刀,弯下腰飞速地收割着麦子。他的动作娴熟而有力,手臂挥舞间,麦子纷纷倒下,不一会儿,身后就倒下了一大片麦子,整齐地码放在一起,就像训练有素的士兵。汗水如细密的珠子,从他的额头不断渗出,顺着脸颊滑落,湿透了他的衣衫,紧紧地贴在他宽阔的背上,可他却浑然不觉,只是专注地收割着。其他的年轻人也不甘示弱,紧紧跟在他的身后,大家有说有笑,歌声、笑声和镰刀割麦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热火朝天的劳动画面。
姐夫为人极为诚实,不管做什么事都认真得近乎执拗,一旦开始,就必定有始有终。也正是这份踏实和认真,让他被公社养猪场录用为工人。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能有这样一份工作,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每到过年,姐夫总会从养猪场带些稀罕物回来,其中最让我期待的就是猪尾巴。
过年时,家里昏暗的灯光摇曳不定,破旧的桌子上摆放着姐姐精心烹制的猪尾巴,香气瞬间弥漫了整个屋子。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着那盘色泽诱人的猪尾巴,都忍不住直咽口水。姐姐向来疼爱我,总是趁姐夫不注意,迅速夹起一块猪尾巴放进我的碗里,然后冲我眨眨眼,小声说:“快吃,别让你姐夫看见。”那时候生活紧张,这样的美味一般人很难吃到,所以每一口猪尾巴都让我觉得无比珍贵,那浓郁的香味,至今仍留在我的记忆深处。
二
后来,姐夫凭借着自己出色的能力和在村民中的威望,担任了生产队长。从那以后,他就像上了发条的时钟,一心扑在了生产队的事务上。每天天还没亮,启明星还在天边闪烁,姐夫就已经起身出门了。他先是去查看生产队的牲畜,看看牛有没有吃饱,羊有没有生病。接着,他又穿梭在田间地头,仔细查看庄稼有没有遭受病虫害。
那是一个酷热难耐的夏日,太阳像一个巨大的火球,无情地炙烤着大地。田野里的庄稼被晒得无精打采,叶子都卷了起来,仿佛在痛苦地呻吟。姐夫站在田边,看着眼前的景象,心急如焚,眉头紧紧地皱成了一个“川”字。他深知,如果再不下雨,这一季的庄稼就要颗粒无收,村民们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
于是,他迅速召集了生产队里的壮劳力,大声说道:“乡亲们,现在庄稼有难,咱们不能坐以待毙!远处的河里还有水,咱们去挑水浇地,能救一点是一点!”众人纷纷响应,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将是一场艰苦的战斗,但为了生存,为了收获,没有一个人退缩。
姐夫走在队伍的最前面,肩膀上挑着一副沉重的水桶,步伐坚定而有力。炽热的阳光照在他身上,汗水不停地从他的额头、脸颊流淌下来,滴落在干涸的土地上,瞬间就消失不见了。脚下的土地被晒得滚烫,每走一步都能感觉到鞋底被烫得发软。其他村民们也都跟在他的身后,大家的脸上都带着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一股坚定,那是对生存的渴望,对未来的信念。
到了河边,大家迅速地装满水桶,又马不停蹄地往回赶。一趟又一趟,他们的衣服被汗水湿透,又被太阳晒干,留下了一道道白色的汗渍。肩膀被扁担磨得红肿,甚至破皮渗血,但没有一个人喊累。在姐夫的带领下,大家齐心协力,经过几天几夜的奋战,终于把所有的庄稼都浇了一遍水。
那段日子里,姐夫虽然忙碌得像个陀螺,但他的脸上总是洋溢着一种满足的笑容。他觉得自己肩负着生产队的责任,只要能让大家过上好日子,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晚上,他常常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一沾枕头就睡着了,但嘴角却还挂着一丝笑意。
三
随着时代的发展,分产到户的政策如春风般吹进了兴隆台镇。姐夫积极响应号召,东拼西凑,购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这在当时可是个稀罕物,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跑来看热闹,大家围着手扶拖拉机,指指点点,眼中满是好奇和羡慕。
有了这台拖拉机,姐夫便开始为村民们耕地、碾场。他的技术娴熟,操作着拖拉机在田野里来回穿梭,发动机的轰鸣声打破了乡村的宁静。不一会儿,原本坚硬的土地就被耕得又松又软,像是一块巨大的海绵。
那时候,我们姊妹几个年纪还小,家里的农活大都是姐夫帮忙干的。记得有一次,家里的麦子熟了,需要收割。姐夫一大早就开着拖拉机来到我家,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衬衫,袖子挽得高高的,露出结实的手臂,上面青筋暴起,充满了力量感。他笑着对我们说:“今天都别偷懒,跟着我好好干,争取早点把麦子收完。”
在姐夫的带领下,我们一家人开始了忙碌的收割工作。姐姐头戴草帽,手持镰刀,弯着腰在前面割麦子,动作麻利。我和其他姊妹们则负责把割好的麦子搬到拖拉机上,我们一趟趟地跑着,虽然累得气喘吁吁,但心中充满了喜悦。姐夫开着拖拉机,把麦子运到打麦场,他熟练地操控着拖拉机,扬起的灰尘在阳光下飞舞。
一天下来,大家都累得腰酸背痛,骨头像散了架一样。晚上,姐夫留在我家吃饭。昏暗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简单的饭菜,虽然只有粗茶淡饭,但却有说有笑。姐夫喝了点酒,脸色微微泛红,他感慨地说:“现在政策好了,我们的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了。只要大家肯努力,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的。”他的话,像一束光,照亮了我们对未来的憧憬。
四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姐夫渐渐年纪大了。由于家住在街道边,他便开了一间临街五金店,维持生计。五金店不大,只有十几平米,但里面的货物却一应俱全。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工具、零件,墙上还挂着一些农用器具,有锄头、镰刀、铁锹等等,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每次回到老家,我总是要去姐夫的五金店坐坐,和他聊一聊,谝一谝。店里弥漫着一股淡淡的机油味,混合着金属的气息。姐夫总是坐在柜台后面,戴着一副老花镜,认真地看着账本。他的手指粗糙,布满了老茧和裂纹,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看到我进来,他会立刻放下手中的笔,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招呼我:“哎呀,你可算回来了,快来坐,渴不渴,我给你倒杯水。”
我们坐在店里,天南海北地聊着。从村里的琐事,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谁家的母猪下了崽,到外面的世界,大城市的繁华,新出的科技产品。姐夫虽然年纪大了,但他对外面的世界依然充满了好奇。他会问我城里的变化,高楼大厦是不是真的高耸入云,地铁是不是像传说中那么快。每次听到新鲜事,他都会露出惊讶的表情,眼睛睁得大大的,然后感慨地说:“现在的社会发展得太快了,我们这些老家伙都快跟不上时代了。”
随着岁月的流逝,姐夫也显得老态龙钟。他的背渐渐驼了,像一棵被风雨压弯的老树,走路也变得蹒跚起来,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仿佛脚下的路充满了坎坷。脸上布满了皱纹,像黄土高原上的沟壑,头发也变得稀疏,而且全白了,在风中微微飘动。每次看到他,我都能感觉到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的深深痕迹,心中不禁涌起一阵酸涩。
五
也许是人一老就想得事多了。有一次闲聊中,姐夫突然神色凝重地对我说:“他舅舅,你在外面认识的人多,能不能想法打听一下我父亲的下落。我想带着三个儿子去上坟,这么多年了,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事。”
我有些惊讶,之前从未听姐夫提起过姑父的事情。后来才知道,他的父亲,在民国时曾担任宁夏固原最后一任县长。解放后劳改释放,在路过六盘山下时,下车后便不知去向。
姐夫的眼神中充满了期待和渴望,他的眼眶微微泛红,声音略带颤抖地说:“我这一辈子,没什么大本事,但我不想让我的孩子们连自己爷爷的坟都不知道在哪里。我想让他们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这么多年了,我总觉得父亲在那边孤零零的,没人祭扫,心里实在过意不去。”
看着姐夫那满是沧桑的脸和期待的眼神,我的心里一阵发酸。他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生活的艰辛和对家人的牵挂。我连忙点头说:“姐夫,你放心,我一定帮你打听。”
从那以后,我便开始四处打听姐夫父亲的下落。我托朋友询问了很多相关的部门和知情人士,打了无数个电话,发了无数条消息。每次回到老家,姐夫都会满怀期待地问我:“有消息了吗?”我只能无奈地摇摇头,姐夫的眼神中便会闪过一丝失落,那失落的神情像一把刀,刺痛了我的心。
但他并没有放弃,依然时常念叨着这件事。他会在闲暇的时候,一个人坐在店里,看着远方,陷入沉思。他的眼神中透着迷茫和思念,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我知道,他的心里一直放不下这件事,那是他对父亲的思念,也是对家族传承的执着。
六
然而,命运总是那么残酷。还没等我打听到姑父的下落,姐夫就渐渐老去,离开了生他养他的兴隆台。
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天空阴沉沉的,乌云密布,仿佛一块巨大的铅板压在头顶。寒风像刀子一样刮过,吹在脸上生疼。我接到姐姐的电话,说姐夫走了。那一刻,我的心里像被重重地击了一下,泪水瞬间模糊了我的双眼。
我匆忙赶回老家,看到姐夫静静地躺在灵床上,面容安详,仿佛只是睡着了。他穿着一身干净的衣服,双手交叠放在胸前,像是在守护着最后的尊严。我走到他的身边,轻轻地抚摸着他的脸,他的皮肤冰冷,没有了往日的温度,但我仿佛还能感受到他曾经的温暖,那些和他一起度过的日子,像电影一样在我眼前闪过。
葬礼上,很多村民都来了,他们都来送姐夫最后一程。大家的脸上都带着悲痛,纷纷感叹姐夫是个好人,他的一生虽然平凡,但却充满了善良和担当。有人说,姐夫当生产队长的时候,带领大家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有人说,姐夫开五金店的时候,总是给大家最实惠的价格;还有人说,姐夫帮了他们家多少多少忙。
姐夫的三个儿子哭得泣不成声,他们说,父亲是他们心中的英雄,是他们最敬佩的人。他用自己的一生,为家人撑起了一片天,也为村里的人做了很多好事。他的言传身教,让他们懂得了善良、诚实和担当的重要性。
看着眼前的一切,我不禁想起了与姐夫相处的点点滴滴。那些一起劳作的日子,那些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的时光,仿佛就在昨天。如今,姐夫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只留下了无尽的思念。
姐夫的离去,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不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贫民百姓,都逃脱不了岁月的车轮。但姐夫的精神,他的善良、诚实和担当,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激励着我前行。
在这个世界上,姐夫虽然已经离去,但他的故事却在兴隆台镇流传着。他就像黄土高原上的一棵大树,虽然倒下了,但他的根却深深地扎在了这片土地上,他的精神也将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代代相传。每当我走在兴隆台镇的土地上,都会想起姐夫,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想起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对乡亲的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