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龙的头像

马龙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2/25
分享

麦浪滚滚

一、政策初临

1980年的春天,风里还带着丝丝寒意,清平村却被一层别样的气氛笼罩着。李大山从县里开完会回来,一路上脚步轻快,心里像揣了团火。他是村里最年轻的队长,今年刚满三十岁,浓眉大眼,身材魁梧壮实,浑身透着股子干劲,走在乡间土路上,脚步都比旁人有力几分,鞋底扬起的尘土似乎都带着蓬勃的朝气。

一进村,李大山就扯着嗓子喊:“大伙都来村委会,有重要事儿宣布!”那洪亮的声音在村子上空回荡,消息像长了翅膀,很快传遍了村子。不一会儿,村委会那间略显破旧的屋子里就挤满了人。屋内弥漫着一股陈旧的气息,墙壁上的白灰脱落了不少,露出斑驳的泥坯,几张长凳和桌子随意摆放着,大家挤在一起,交头接耳,神色间满是好奇与期待。

屋外,老槐树的枝丫在风中轻轻晃动,仿佛也在好奇地听着屋内的动静。屋内,烟雾缭绕,男人们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烟草的味道混合着人们身上的汗味,让整个屋子的空气都变得浓稠起来。

李大山站在前面,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乡亲们,咱国家有大政策啦!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包产到户,多劳多得!”这话一出口,人群顿时炸开了锅。

“这能行吗?”“土地分开种,那水利咋办?”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声音嘈杂得像一群受惊的麻雀。

这时,坐在角落里的赵老汉“噌”地站了起来,他六十多岁,头发花白,满脸皱纹,像被岁月犁过的土地,是村里有名的老把式,种了一辈子地。“大山啊,这事儿可不能瞎闹!集体种地这么多年,虽说不富裕,可好歹有口饭吃。这一分地,万一收成不好,大伙喝西北风去啊?再说,水利设施都是集体修的,分开了咋用?”赵老汉一脸担忧,眉头拧成了个疙瘩,额头上的皱纹更深了,像是刻进了他对土地和生活的忧虑。

李大山耐心解释:“赵大爷,这政策是经过上头研究的,肯定行得通。分开种地,咱自己的地自己操心,更有干劲,产量指定能上去。水利设施咱可以一起商量着用,不碍事。”但赵老汉还是直摇头,他的眼神里满是怀疑和不安,似乎新政策对他来说是一场未知的风暴,随时可能把他熟悉的生活掀个底朝天。其他村民也大多犹豫不决,他们的眼神中既有对新事物的好奇,又有对未知的恐惧,在传统与变革之间,他们小心翼翼地徘徊着。

李大山看着大家的反应,心里有些失落,但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大家看到新政策的好处。散会后,他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拉长了他的影子,他望着村里那一片片还未春耕的土地,心中满是期待和决心。田野里,泥土散发着湿润的气息,仿佛在等待着新的耕耘和希望的播种。

二、初次争吵

第二天一大早,李大山就去了赵老汉家。赵老汉正在院子里喂鸡,看到李大山进来,眼皮都没抬一下,依旧自顾自地把鸡食撒在地上,一群鸡咕咕叫着涌上来抢食。

“赵大爷,您再考虑考虑那承包地的事儿呗。”李大山笑着说,脸上堆满了讨好的笑容,希望能软化赵老汉的态度。

赵老汉把鸡食盆一放,没好气地说:“大山,不是大爷不支持你,这事儿关系到全村人的生计,可不能儿戏。你想想,以前大伙一起干活,有个照应,现在各干各的,出了问题咋办?”赵老汉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几分急切和不满,他的手在空中挥舞着,似乎想抓住那些即将远去的传统和安稳。

“赵大爷,时代不一样了。现在科学种田,新技术多着呢,咱自己种地,能根据自家地的情况调整,肯定能种得更好。”李大山试图说服赵老汉,他向前走了一步,眼神中充满了真诚和期待,希望赵老汉能理解他的想法,看到新政策背后的希望。

“哼,新技术?咱祖祖辈辈都是这么种过来的,我看那些新技术不靠谱。”赵老汉一扭头,进了屋,留下李大山站在院子里,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有些无奈。他知道赵老汉在村里威望高,他的态度影响着很多村民。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赵老汉看到新政策的好处,哪怕这条路充满荆棘。

从赵老汉家出来,李大山走在村里的土路上,看着路边的杨树冒出了嫩绿的新芽,他想:春天都来了,这新政策也该在清平村生根发芽了。可赵老汉这一关,还真是不好过。路边的杨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嫩绿的叶子像是春天的使者,传递着生机和希望,可李大山的心情却依然沉重,他知道,要改变村民们的观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妻子的支持

回到家,李大山一脸疲惫地坐在院子里,他的肩膀微微下垂,脸上写满了挫败。妻子刘翠兰从屋里走出来,看到丈夫的样子,心疼地说:“咋了,大山?是不是那承包地的事儿不顺利?”

刘翠兰是个心灵手巧的女人,虽然每天忙里忙外,但依旧把自己收拾得干净利落,一双大眼睛透着聪慧和温柔。她走到李大山身边,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眼神中满是关切。

李大山把和赵老汉的争吵说了一遍,刘翠兰笑着说:“别灰心,我相信你。这新政策肯定是好的,咱自己先带头干,做出个样子来,乡亲们自然就信了。”刘翠兰的声音清脆而坚定,像一道温暖的阳光,驱散了李大山心中的阴霾。

听了妻子的话,李大山心里暖烘烘的。“还是你懂我,翠兰。我打算咱自己先承包土地,好好干一场。”李大山眼神里又燃起了希望,他紧紧握住刘翠兰的手,仿佛握住了他在这场变革中的坚定支持和温暖力量。

“行,家里你不用担心,我全力支持你。”刘翠兰坚定地说,她的眼神中充满了信任和鼓励,让李大山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和力量。

晚上,李大山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着白天和赵老汉的争吵,想着村民们的疑虑,又想着妻子的支持,暗暗给自己打气:一定要成功,不能让大家失望。月光透过窗户洒在他脸上,映出他坚毅的神情,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决心和勇气,仿佛在黑暗中看到了未来的曙光。

四、艰难说服

接下来的几天,李大山挨家挨户地做工作。每到一户,他都耐心地讲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好处,可大部分村民还是心存疑虑。

“大山啊,这事儿我们再想想吧,毕竟关系太大了。”村民们总是这样回答,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犹豫和担忧,面对新政策,他们像站在悬崖边缘,不敢轻易迈出那一步。

李大山有些着急了,他知道,如果不能尽快说服大家,春耕就要耽误了。这天,他又来到了村里的张婶家。张婶是个寡妇,带着两个孩子,生活比较困难。她的院子里堆满了杂物,房屋的墙壁也有些破旧,透着生活的艰辛。

“张婶,这承包地的事儿您考虑得咋样了?您家劳动力少,我可以帮您,新政策下,您肯定能过上好日子。”李大山诚恳地说,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关切和真诚,希望能给张婶带来一丝希望和改变的勇气。

张婶叹了口气:“大山啊,我也想过好日子,可我怕万一种不好,两个孩子咋办?”张婶的声音带着几分无奈和担忧,她的眼神中满是对未来的恐惧,作为一个单亲母亲,她输不起,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着她和孩子们的生存。

“张婶,您放心,我会教您科学种植的方法,有啥问题我都帮您解决。”李大山拍着胸脯保证,他的语气坚定而有力,让张婶感受到了一丝温暖和信任。

经过一番劝说,张婶终于动摇了:“那行,大山,我信你一回。”张婶的眼神中闪过一丝犹豫,但最终还是选择了相信李大山,她像是在黑暗中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希望新政策能给她和孩子们的生活带来转机。

李大山心里一阵高兴,虽然只说服了张婶一户,但这也是个好的开始。从张婶家出来,外面下起了小雨,李大山走在雨中,雨水打在脸上,他却感觉不到冷,心里想着一定要说服更多的村民。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打湿了他的衣衫,但他的脚步却更加坚定,他知道,每说服一户村民,新政策在清平村就多了一份希望。

五、带头承包

在李大山的努力下,终于有几户村民愿意和他一起带头承包土地。李大山兴奋不已,他和刘翠兰开始精心规划自家承包的土地。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田野上,李大山和刘翠兰就已经在地里忙碌起来。李大山挥舞着锄头,一锄一锄地翻着土,汗水湿透了他的后背,衣衫紧紧贴在他的身上,勾勒出他结实的肌肉线条。每一下锄头落下,都带着他对新生活的期待和决心。刘翠兰跟在后面,细心地把土块打碎,她的动作娴熟而轻柔,像是在呵护着这片孕育着希望的土地。两人配合得默契十足,田野里回荡着他们劳作的声音,那是对新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翠兰,等咱这季丰收了,就给你买件新衣裳。”李大山笑着对刘翠兰说,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在他心里,妻子一直默默支持着他,他希望能给她更好的生活。

“我才不稀罕新衣裳呢,只要咱这地种好了,比啥都强。”刘翠兰脸颊微红,笑着回答。她的笑容如春日暖阳,温暖而动人,在她心中,土地就是他们的希望,只要土地能丰收,一切辛苦都值得。

中午,太阳高悬,李大山和刘翠兰坐在地头休息,吃着带来的干粮。看着眼前翻好的土地,李大山心中充满了希望:“翠兰,我感觉好日子就要来了。”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刘翠兰看着丈夫,眼中满是爱意和信任:“嗯,我也相信。”她轻轻靠在李大山的肩膀上,感受着他的温暖和力量,那一刻,他们仿佛拥有了全世界。

休息片刻后,两人又继续投入到劳作中。田野里,回荡着他们劳作的声音,那是对新生活的期待和向往。微风轻轻拂过,吹起他们的发丝,也吹来了希望的气息。

六、学习新技术

为了种好地,李大山听说县里有农业技术培训班,便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在培训班上,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新知识、新技术。他坐在教室里,眼睛紧紧盯着黑板,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重点,仿佛要把所有的知识都装进脑海里。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他都听得格外认真,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键信息。

晚上回到家,李大山顾不上休息,就把学到的知识讲给刘翠兰听。“翠兰,你知道吗?合理密植能提高产量,还有,给小麦施肥也有讲究呢。”李大山兴奋地说,他的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像一个发现了宝藏的孩子。

刘翠兰认真地听着,不时提出问题。“那咱以前种的方法是不是都不对啊?”她疑惑地问,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求知欲。

“也不是不对,就是不够科学。现在有了这些新技术,咱肯定能种得更好。”李大山自信满满地回答,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从那以后,李大山和刘翠兰按照新学到的技术种植小麦,浇水、施肥、除草,每一个环节都做得细致入微。他们每天早早地来到地里,仔细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根据不同的阶段进行科学管理。看着地里的小麦一天天地茁壮成长,他们心中充满了喜悦。微风中,小麦轻轻摇曳,仿佛在向他们诉说着成长的喜悦和对未来丰收的期待。

七、帮助村民

在自己忙碌的同时,李大山也没有忘记那些有困难的村民。张婶家劳动力少,李大山经常去帮忙。

一天,李大山正在帮张婶家耕地,赵老汉路过。他看着李大山忙碌的身影,心中有些触动,但还是嘴硬地说:“大山,你就折腾吧,等赔了本,看你咋办。”赵老汉虽然嘴上这么说,但他的眼神中却透露出一丝动摇,李大山的努力和坚持,他都看在眼里。

李大山直起腰,笑着说:“赵大爷,您就等着瞧好吧,到时候您肯定会改变想法的。”李大山的笑容中充满了自信和从容,他相信事实会证明一切。

赵老汉哼了一声,走了。但李大山知道,赵老汉的态度已经没有那么坚决了。他的心中涌起一丝希望,只要继续努力,一定能让赵老汉和更多村民接受新政策。

在李大山的帮助下,张婶家的地也种好了。张婶感激地说:“大山,多亏了你,不然我真不知道咋办了。”张婶的眼中闪烁着泪花,她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李大山的帮助对她来说,是生活中的一抹暖阳。

“张婶,这都是应该的,以后有啥困难,您尽管说。”李大山笑着回答,他的笑容温暖而真诚,让人感受到他的善良和担当。

李大山的行为渐渐赢得了更多村民的信任,一些原本犹豫不决的村民也开始考虑承包土地。村子里的气氛渐渐发生了变化,对新政策的接受度越来越高,希望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慢慢发芽。

八、夏日的忙碌

随着夏天的到来,小麦进入了关键的生长时期。李大山和刘翠兰更加忙碌了,每天天不亮就下地,一直忙到天黑才回家。他们的身影在田野间穿梭,像勤劳的蜜蜂,不知疲倦地劳作着。

田野里,绿油油的小麦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一片绿色的海洋。李大山看着这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翠兰,你看这小麦长得多好,今年肯定是个丰收年。”他对刘翠兰说,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眼中满是对丰收的期待。

“是啊,多亏了你的坚持和那些新技术。”刘翠兰笑着回答,她的笑容中充满了对丈夫的敬佩和爱意,在她心中,李大山是她的骄傲。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一天夜里,突然下起了暴雨,还刮起了大风。李大山和刘翠兰从睡梦中惊醒,两人顾不上穿雨衣,就冲进了雨中,向麦田跑去。黑暗中,雨水像鞭子一样抽打着他们的身体,狂风呼啸着,似乎要把他们吹倒。但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保护好麦田。

在黑暗中,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来到麦田,看到有些小麦被大风吹倒,李大山心急如焚。他和刘翠兰赶忙扶起倒下的小麦,用绳子把它们绑在一起,固定好。雨水打在他们脸上,眼睛都睁不开,但他们一刻也没有停歇。他们的双手被雨水泡得发白,绳子勒进他们的手掌,生疼生疼的,但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保住小麦,保住他们的希望。

经过几个小时的奋战,终于把倒下的小麦都处理好了。李大山和刘翠兰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虽然浑身湿透,疲惫不堪,但他们心中却充满了对小麦的担忧。他们躺在床上,听着窗外依旧淅淅沥沥的雨声,久久无法入睡,心中默默祈祷着小麦能平安度过这场灾难。

九、丰收的喜悦

日子一天天过去,小麦渐渐成熟,金黄的麦浪在微风中起伏,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丰收的季节终于来临了。

李大山和刘翠兰早早地来到麦田,开始收割小麦。他们挥舞着镰刀,动作娴熟而迅速。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脸上却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每一刀割下,都带着他们辛勤劳作后的满足和喜悦。

“翠兰,你看这麦粒多饱满,今年的产量肯定比往年高很多。”李大山兴奋地说,他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中闪烁着喜悦的光芒,仿佛看到了未来美好的生活。

“是啊,这都是你努力的结果。”刘翠兰笑着回答,她的笑容中充满了对丈夫的赞美和爱意,在她心中,李大山是他们幸福生活的创造者。

其他承包土地的村民也陆续开始收割,大家的脸上都充满了喜悦。张婶家的小麦也获得了丰收,她感激地对李大山说:“大山,要不是你,我哪能有这么好的收成,多亏了你啊。”张婶的眼中闪烁着泪花,她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李大山的帮助改变了她的生活。

“张婶,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咱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的。”李大山笑着说,他的笑容温暖而自信,他相信,在新政策的引领下,清平村的未来会更加美好。

看着一车车装满小麦的马车驶向村里,整个清平村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村子里弥漫着麦香,人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每一个角落,这是收获的喜悦,也是对新生活的赞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