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我记事起,父亲便是生产队里做砖的头人,大伙都敬重地称他为“砖匠”。那时的黄土高原,仿佛被一层厚重且灰暗的幕布所笼罩,生活就像在这幕布下艰难摸索。放眼望去,除了望不到尽头的黄土,还是黄土,单调又沉闷。风一起,那黄土便像发了狂的野兽,漫天飞舞,打在脸上,生疼生疼的,仿佛在提醒着人们这片土地的贫瘠与艰辛。村子里总是安安静静的,偶尔传来几声牲畜的叫声,在这空旷的黄土世界里回荡,却更衬出了这里的荒凉与寂寥。
父亲身材高大魁梧,可常年在这黄土里摸爬滚打,在繁重的劳作下,他那原本挺直的脊背也微微有些弯曲了,就像一棵饱经风雨洗礼的老树,虽不再挺拔,但依旧坚韧。他的脸,被太阳晒得如同被岁月烤焦的土地,黝黑发亮,皱纹一道道又深又密,恰似黄土高原上纵横交错的沟壑,每一道都藏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头发乱蓬蓬的,像是被风随意吹乱的枯草,其间夹杂着不少银丝,在阳光下闪烁着,那是生活留下的痕迹。他粗糙的大手,满是厚厚的老茧,指甲缝里永远嵌着洗不掉的黄土,那是他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的证明。
农闲时节,村里那几座砖瓦窑便成了最热闹的地方。这砖瓦窑,是用土坯和石头砌成的,高高大大的,像一个个沉默又威严的巨兽,静静蹲在地上,守护着村子里的希望。窑的周围,堆着像小山一样的黄土,那是做砖的原料,也是大伙生活的寄托。父亲站在砖瓦窑前,微眯着眼,看着眼前的黄土和砖瓦窑,脑海里不停地盘算着这一窑砖能给生产队带来多少收益,能不能多换点粮食回来,让大伙的日子能过得好一点。
“他大(爹),这窑砖可得做好喽,大伙都眼巴巴地盼着能多换点粮食呢。”母亲不知何时从旁边走了过来,忧心忡忡地说道。母亲身材瘦小,身上穿着的衣服打满了补丁,那些补丁就像一朵朵缝在衣服上的苦难之花。头发用一块破旧的头巾包着,眼神里满是对生活的无奈,却又隐隐透着一丝期待。
“放心吧,我心里有数。”父亲瓮声瓮气地回答,眼神坚定地看着砖瓦窑,那眼神里的光芒,仿佛能穿透这灰暗的生活,看到未来的希望。
二
做砖的第一步,是把黄土晒干。广阔的晒场上,黄土被均匀地铺成一层,在烈日的暴晒下,水分一点点蒸发。太阳像一个无情的火炉,肆意地释放着热量,整个晒场就像一个巨大的蒸笼。父亲带着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手持木耙,不停地翻动着黄土,确保每一寸黄土都能被晒透。阳光火辣辣地照在他们身上,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可没一会儿,又迅速被晒干,留下一片片白色的汗渍,像是衣服上开出的诡异花朵。
“这日头可真毒啊!”一个小伙子忍不住抱怨道,用搭在肩头的毛巾使劲擦了擦脸上的汗,那毛巾已经被汗水浸得发黄。
“别抱怨了,这土晒不干,砖可就做不好。”父亲皱了皱眉头,严厉地说道,“大伙加把劲,早点把土晒好,就能早点做砖。咱们可得为大伙的生活着想,不能偷懒。”
晒好的黄土被运到石磨旁,开始研磨。石磨是用两块巨大的圆形石头制成,由一头老黄牛拉着,慢悠悠地转动。老黄牛迈着沉重的步伐,一圈又一圈,发出“哞哞”的叫声,仿佛在诉说着劳作的辛苦。父亲把黄土一铲一铲地倒入磨盘中间的孔里,随着磨盘的转动,细腻的黄土粉末从磨盘边缘流出来,就像一条黄色的小溪。他的眼睛紧紧盯着磨盘,生怕有什么闪失,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守护着一件无比珍贵的宝物。
“大(爹),这磨盘转得太慢了,啥时候才能磨完啊?”我在一旁等得不耐烦了,嘟囔着,脚不停地在地上蹭来蹭去。
父亲看了我一眼,语重心长地说:“做砖急不得,每一道工序都得做好,这砖才能结实。你要记住,干啥事都得有耐心。生活就像这做砖,一步一个脚印,才能踏实。”
三
研磨好的黄土需要过筛,去除里面的杂质。这是个细致活,通常由几个心灵手巧的妇女来做。她们坐在小板凳上,拿着筛子,轻轻晃动,黄土粉末像雪花一样纷纷落下,留在筛子上的是小石子和土块。阳光洒在她们身上,勾勒出她们瘦弱的身影。
“他婶子,你说咱这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一位妇女边筛土边叹气,脸上满是疲惫和迷茫。
“别瞎想了,日子总会好起来的。咱把这砖做好,说不定明年就能多换点粮食,日子也就好过了。人呐,总得有点盼头。”另一位妇女安慰道,眼中却也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担忧。
过筛后的黄土被拌成泥浆。这时候,男人们又上场了。他们把黄土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然后用铁锹不停地搅拌,铁锹与地面碰撞,发出“哐哐”的声音。父亲卷起裤腿,光着脚走进泥浆里,用脚反复踩踏,让泥浆更加紧实。他的脚上沾满了泥浆,腿上也溅满了泥点,整个人就像从泥沼里爬出来的。但他浑然不觉,只是专注地做着手里的活。
“大(爹),我来帮你。”我看到父亲辛苦的样子,忍不住说道,边说边挽起自己的裤腿。
“你还小,这活你干不了。去那边玩,别弄脏了衣服。”父亲头也不抬地说道,声音里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四
泥浆拌好后,就开始做砖坯了。父亲把泥浆揉成团,用力甩进砖斗子里。一个砖斗子可以做三块砖,他的动作熟练而有力,每一下都带着多年积累的经验。不一会儿,就做出了一堆砖坯。然后,他在平整的场面上撒上草木灰,将砖斗翻转,倒在场面上,土坯砖就做好了。土坯砖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场面上,像等待检阅的士兵,又像是生活的希望在这片土地上有序排列。
“他大(爹),你看这砖坯做得怎么样?”母亲走过来,看着地上的砖坯问道,眼神里带着一丝期待。
“嗯,不错。这砖坯做得很规整,烧出来肯定是好砖。”父亲满意地点点头,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做砖坯的过程中,村里的孩子们也在一旁玩耍。他们有的在模仿大人做砖的动作,小手沾满了泥巴,却玩得不亦乐乎;有的在追逐打闹,欢笑声在空气中回荡,给这枯燥的劳动增添了几分乐趣。
“小军,你看我做的砖坯像不像样?”一个孩子拿着自己做的“砖坯”,得意地对小伙伴说,脸上洋溢着自豪。
“你这哪像砖坯啊,歪歪扭扭的,一看就不合格。”小军笑着说道,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五
等到一场面的土坯砖晒干后,就码成垛。码垛也是个技术活,要码得整齐、稳固,不然容易倒塌。父亲带着大伙,一块一块地把土坯砖码起来,每码一层,都要用木板拍打平整。木板与砖坯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在村子里回荡。
“大伙小心点,别把砖坯碰坏了。这可都是大伙的心血,关系着咱们的生活呢。”父亲一边码垛,一边叮嘱着,声音里满是关切。
码好的砖坯垛像一座座小山,矗立在晒场上。远远望去,颇为壮观。这时候,村里的老人也会过来看看,对砖坯的质量评头论足一番。
“这砖坯做得好啊,一看就是用心了。”一位老人赞叹道,不住地点头。
“那可不,他大(爹)可是咱村有名的砖匠,做出来的砖肯定错不了。”母亲在一旁笑着说,脸上满是骄傲。
看着码好的砖坯垛,父亲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这些砖坯承载着大伙的希望,只要把它们烧成好砖,就能给生产队带来收益,让大伙的生活好一点。他在心里默默祈祷,希望这一切都能顺顺利利。
六
砖坯码好后,就该装进村里自制的土砖窑里了。土砖窑内部空间很大,像一个巨大的洞穴,黑暗又神秘。装窑的时候,大伙小心翼翼地把砖坯一块一块地搬进窑里,按照一定的顺序摆放好。窑里弥漫着一股潮湿的土腥味,让人有些喘不过气。父亲在窑里指挥着,确保每一块砖坯都摆放得恰到好处。
“把这边的砖坯再往里面放一点,留出通风的空隙。这通风可重要了,关系着砖瓦能不能烧好。”父亲对搬砖坯的人说道,声音在窑里回荡。
装窑是个累人的活,大伙干得气喘吁吁,汗水湿透了衣衫,后背的衣服紧紧贴在身上。但没有人喊累,因为他们知道,这一窑砖对生产队来说太重要了。经过几天的努力,砖窑终于装满了。看着满满一窑的砖坯,大伙的心里充满了期待,仿佛看到了生活的曙光。
“这一窑砖烧好了,说不定能卖个好价钱。”一个小伙子兴奋地说道,眼睛里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希望能多换点粮食回来,让大伙吃饱饭。”另一个人附和道,脸上露出憧憬的神情。
七
一切准备就绪,点火烧窑。父亲把麦草杆点燃,熊熊大火在土砖窑里烧起。火光照亮了整个窑场,映红了大伙的脸,那跳跃的火光,就像人们心中燃烧的希望。父亲站在窑前,眼睛紧紧盯着窑口,时刻关注着火势。热浪扑面而来,烤得人脸生疼。
“他大(爹),这火要烧多久啊?”母亲在一旁问道,眼神里带着一丝担忧。
“大概要烧个把月。这期间可不能掉以轻心,要时刻注意火势,不能让火灭了,也不能让火烧得太旺。这火候的把握,可是烧砖的关键。”父亲认真地说道,脸上的神情严肃而专注。
在烧窑的过程中,村里的孩子们经常会跑到砖窑附近玩耍。快到麦熟的季节,有几个顽皮的孩子,揪下麦穗,在砖窑的顶上烧麦穗吃。他们围坐在砖窑顶上,看着麦穗在火中慢慢变黄,散发出诱人的香气。
“这麦穗真好吃啊!”一个孩子边吃边说,嘴角沾满了麦粒。
“小声点,别让大人听见了。要是被发现,又得挨骂了。”另一个孩子警惕地看了看四周,压低声音说道。
除了烧麦穗吃,孩子们还会钻进麦草堆里,躲猫猫玩。他们在麦草堆里嬉笑打闹,玩得不亦乐乎。而大人们则在一旁忙碌着,顾不上管他们。麦草堆里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给这艰苦的生活带来了一丝难得的欢乐。
八
连续烧了个把月,砖瓦终于快烧成了。父亲每天都会到窑前查看,根据火势和时间来判断砖瓦是否烧好。他的脸上满是疲惫,眼睛里布满了血丝,但眼神里却透着期待,那是对收获的期待,对生活变好的期待。
“他大(爹),这砖瓦应该快好了吧?”母亲问道,声音里带着一丝焦急。
“嗯,差不多了。再烧个几天,就可以熄火了。这几天可得盯紧了,不能出任何差错。”父亲回答道,眼睛依旧紧紧盯着窑口。
熄火后,还需要等砖窑冷却一段时间才能开窑。这段时间,大伙都焦急地等待着,心里充满了忐忑。他们不知道这一窑砖瓦烧得怎么样,是好是坏,关系到生产队的收益和大伙的生活。每个人的心里都像揣了一只小兔子,七上八下的。
终于,砖窑冷却好了。父亲带着大伙来到窑前,准备开窑。他的手微微有些颤抖,缓缓打开窑门。一股热气扑面而来,等热气散去,大伙看到了窑里青蓝青蓝、瓦亮瓦亮的砖瓦,顿时欢呼起来。
“太好了,这砖瓦烧得太棒了!”
“咱们的辛苦总算没有白费。”
看着这些漂亮的砖瓦,父亲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他知道,这一窑砖瓦凝聚着大伙的心血和汗水,也为生产队带来了希望。他在心里默默感谢上苍,感谢大伙的齐心协力。
九
砖瓦烧成后,就要拉出去卖了。生产队的马车装满了砖瓦,父亲和几个小伙子赶着马车,前往邻村。一路上,马车颠簸,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这段艰辛的路程。父亲坐在马车上,看着路边的景色,心里想着这次能卖个好价钱。路边的黄土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金黄,偶尔有几株耐旱的野草在风中摇曳。
“大(爹),咱们这砖瓦能卖多少钱啊?”我坐在父亲旁边,好奇地问道,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这可说不准,要看人家给啥价。不过只要能卖个好价钱,就能给大伙多换点粮食。咱们的生活就靠这些砖瓦了。”父亲回答道,眼神里透着坚定。
到了邻村,他们找了个显眼的地方,把砖瓦卸下来摆放好,开始叫卖。不一会儿,就有不少人围过来询问价格。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终于达成了交易。父亲看着卖砖瓦得到的钱,心里踏实了许多,这些钱仿佛是生活的保障,让他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这下好了,能给大伙买点粮食,改善一下生活了。”一个小伙子高兴地说道,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
“是啊,这几个月的辛苦总算有回报了。”父亲笑着说,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十
卖完砖瓦回到村里,父亲把钱交给生产队队长。队长看着钱,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这次多亏了你啊,把砖烧得这么好,卖了个好价钱。你可给大伙立了大功。”队长对父亲说道,眼神里满是赞赏。
“这都是大伙的功劳,没有大伙的齐心协力,这砖也做不好。咱是一个生产队,要一起努力,日子才能越过越好。”父亲谦虚地说,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
生产队用卖砖瓦的钱买了粮食和生活用品,分发给大伙。看着分到的粮食,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孩子们在一旁欢呼雀跃,大人们的眼神里也充满了感激。
“他大(爹),这次可多亏了你,让大伙能吃上饱饭。”母亲感激地对父亲说,眼里闪着泪花。
“这是咱大伙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咱们还得继续加油,把日子过得更好。只要大伙团结一心,没有啥困难能难倒咱们。”父亲看着母亲,坚定地说道,眼神里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
从那以后,父亲依然是生产队的砖匠,每年农闲时节,都会带着大伙做砖。他们的生活虽然依旧艰苦,但因为有了这些砖瓦窑,有了大伙的努力,日子渐渐有了盼头。而我,也在这砖瓦窑的烟火中,慢慢长大,见证了父亲和村民们为生活奋斗的点点滴滴。那些在黄土中劳作的身影,那些在火光中期待的眼神,那些在收获时喜悦的笑容,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成为了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在这片贫瘠的黄土高原上,他们用勤劳和坚韧,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活篇章,向着那充满希望的未来,一步一步坚定地走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