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龙的头像

马龙

网站用户

小说
202503/17
分享

农耕塬

黄土高原,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千沟万壑像是岁月镌刻的皱纹,每一道沟壑都记载着悠悠历史。狂风裹挟着黄沙,以一种近乎野蛮的姿态肆意地席卷而过,塬上的黄土被高高扬起,又簌簌落下,落在那片看似贫瘠却承载着无数希望的土地上。风的呼啸声,如同历史的低吟,诉说着这片土地的过往与沧桑。

李老汉就站在自家的田边,望着这片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土地,脸上的皱纹如同黄土高原上的沟壑一般深邃。他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粗布麻衣,布料粗糙,经过多年的洗涤和磨损,已经薄得几乎能透出皮肤的颜色。裤脚随意地挽着,露出被太阳晒得黝黑且布满青筋的小腿,青筋如同蚯蚓一般盘绕在小腿上,那是岁月和劳作留下的痕迹。头上那顶破旧的草帽,边缘已经破损不堪,帽檐也耷拉下来,遮不住他一头斑白的头发,几缕白发在风中凌乱地飘动,仿佛在风中挣扎,就像传统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冲击下的艰难处境。

“爹,你又在看啥呢?”儿子李大山从身后走来,他穿着一件有些破旧的衬衫,下身是一条蓝色的牛仔裤,与这黄土高原的古朴氛围有些格格不入。李大山看着沉默的父亲,心里明白,父亲是在为这土地发愁,为这传统的农耕文化发愁。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有对父亲执着的无奈,也有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李老汉转过身,深深地叹了口气,说道:“大山啊,你看看这地,咱祖祖辈辈都靠它吃饭,可现在……”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尾音里带着无奈的颤音,像是被岁月磨砺得失去了原有的光泽。李大山皱了皱眉头,语气中带着一丝急切和不以为然,说:“爹,时代不一样了,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谁还愿意守着这几亩薄田啊。”他一边说着,一边比划着,似乎想要用动作来强调自己的观点。

李老汉望着远方连绵起伏的黄土坡,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迷茫和无奈,他在心里默默想着,这老祖宗传下来的农耕手艺,难道真的要在这一代断了吗?那一幅幅先辈们在土地上辛勤劳作的画面,在他脑海中不断浮现,从春种时的满怀期待,到秋收时的喜悦满足,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可如今却面临着被抛弃的命运。他仿佛看到了先辈们在这片土地上挥汗如雨的身影,听到了他们对土地的声声祈愿,心中一阵刺痛。

春日的黄土高原,风依旧带着些许寒意,吹在脸上还有些生疼,仿佛在提醒人们冬天的余威尚未完全散去。李老汉和李大山开始春耕。李老汉熟练地套上牛,那牛是他多年的伙伴,通身褐色的毛,眼眸里透着温顺。这头牛陪着李老汉度过了无数个春秋,见证了他的辛勤劳作和对土地的深情。李老汉拿起犁铧,准备翻地,他的双手布满老茧,粗糙得如同黄土高原上干裂的土地,紧紧地握住犁把,每一个动作都带着岁月的痕迹,仿佛在与土地进行一场庄重的对话。他的手臂肌肉紧绷,用力推动着犁铧,土地被翻开,散发出一股泥土特有的气息。

李大山则跟在后面,有一搭没一搭地撒着种子,他的动作显得有些生疏和随意。“大山,你这撒种子的手法不对,间距要均匀,不然长出来的庄稼稀稀拉拉的。”李老汉看着儿子,忍不住出声纠正,眼神里满是关切与担忧。他担心儿子不能掌握传统的农耕技艺,无法继承这份祖业。李大山有些不耐烦地回应道:“爹,差不多就行了,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讲究这些老一套。”他一边说着,一边把手中的种子随意地撒出去,种子落点毫无规律。

李老汉停下手中的动作,转过身,严肃地看着儿子,说道:“这可不是老一套,这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本事,每一个步骤都有它的道理。从选种、播种到田间管理,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着一年的收成,容不得半点马虎。”他的语气坚定,眼神中透露出对传统农耕的尊重和执着。李大山无奈地摇摇头,心里却想着,这些传统的农耕技艺,在现代的机械面前,显得如此笨拙和落后。他望着远处邻村田地里轰鸣的现代化农耕机械,心中充满了羡慕。

远处,几台现代化的农耕机械在邻村的田地里轰鸣着,那快速翻耕土地的效率,与李老汉父子俩的缓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大山望着那几台机械,眼神中流露出一丝羡慕,他对李老汉说:“爹,你看人家用机器多快,咱这靠牛耕地,一天也耕不了多少。”李老汉哼了一声,语气坚定地说:“机器是快,可那能种出有灵性的庄稼吗?咱这传统的农耕,是对土地的敬重,是和土地的对话。土地是有生命的,你用心对待它,它才会回馈你更好的收成。”说完,李老汉又弯下腰,继续手中的劳作,那被风吹起的黄土,落在他的身上,与他融为一体,仿佛他已经与这片土地合为一体。

随着夏天的到来,塬上的庄稼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李老汉每天都会去田里查看庄稼的长势,精心地除草、施肥。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满足的神情,仿佛这些庄稼就是他生命的全部。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黄土高原上,李老汉就已经在田间忙碌,他弯着腰,仔细地拔除每一株杂草,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滴落在土地上。他的身影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坚毅。

一天,村里的老支书王大爷来到李老汉的田边。王大爷也是一位坚守传统农耕的老人,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对襟上衣,嘴里叼着一个旱烟袋,烟袋上系着的红缨在风中轻轻晃动。“老李啊,你看这村里的年轻人都走得差不多了,这传统农耕可咋整啊?”王大爷吐出一口烟,忧心忡忡地说,脸上的皱纹拧成了一个“川”字,仿佛刻满了对传统农耕文化未来的担忧。

李老汉苦笑着说:“我也发愁啊,我家大山就不愿意好好种地,一心想着出去打工。前几天还和我吵了一架,说这种地没前途。”他的眼神中透露出无奈和失落,想到与儿子的争吵,心中满是苦涩。王大爷摇摇头说:“咱不能让这老祖宗的东西就这么没了啊,得想办法。咱这传统农耕,不仅是种地的活儿,还连着咱的根,咱的魂呢。”他用力地磕了磕烟袋锅,似乎想要把心中的焦虑都磕出去。

李老汉望着自己的庄稼地,说:“我能做的,就是把这地种好,把我知道的都教给大山,至于以后,就看他们年轻人的了。”此时,李老汉的心里五味杂陈,他既希望儿子能传承这农耕文化,又明白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他想起自己年轻时,也是满腔热血地在这片土地上耕耘,从没想过有一天,农耕会面临这样的困境。那时候,土地就是人们的全部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着生活。

秋收的季节,黄土高原上一片金黄,麦浪在微风中翻滚,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阳光洒在麦浪上,泛起点点金光,美不胜收。李老汉家的院子里堆满了刚收割回来的粮食,他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那笑容里满是对土地馈赠的感恩。他抚摸着饱满的麦粒,眼中闪烁着泪光,这是一年辛勤劳作的成果,也是土地对他的回报。他拿起一把麦粒,放在手心里,感受着它们的饱满和温暖,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然而,这种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李大山从城里打工回来,一脸兴奋地对李老汉说:“爹,我在城里找了个好工作,以后不用种地了。”李老汉的笑容瞬间凝固,他看着儿子,眼神里满是震惊和不可置信,说:“那这地咋办?这家里的农活咋办?”他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一丝慌乱。李大山满不在乎地说:“雇个人帮忙种呗,现在都流行这样。”他说得轻松,仿佛种地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

李老汉气得直跺脚,脸涨得通红,说:“雇人?雇来的人能像咱自己一样用心吗?这土地是咱的根,你咋能说丢就丢呢?你忘了小时候,咱一家人在地里忙活,虽然辛苦,但多踏实啊。”他的情绪激动,一边说着,一边比划着,试图唤起儿子对过去生活的回忆。李大山却不以为然,他觉得父亲太固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他激动地说:“爹,时代变了,种地能挣几个钱?在城里打工一个月挣的比种地一年还多。”父子俩为此大吵了一架,激烈的争吵声在院子里回荡,惊飞了屋檐下的几只麻雀。麻雀扑腾着翅膀,飞向远方,似乎也被这争吵声所惊扰。

李大山收拾行李,准备再次回城。李老汉站在院子里,望着儿子离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失落和无奈。他不明白,这土地对儿子来说,怎么就没有一点吸引力呢?那曾经一起在土地上度过的岁月,难道儿子都忘了吗?他望着那片金黄的庄稼地,仿佛看到了自己和先辈们的身影,心中一阵酸涩。他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儿子离去的方向,直到儿子的身影消失在远方的黄土坡后。

冬日的黄土高原,寒风凛冽,如刀子般刮过脸颊,仿佛要把人的皮肤割裂。李老汉独自坐在热炕上,看着窗外的雪景,思绪万千。窗外的世界银装素裹,与屋内的温暖形成鲜明对比。雪无声地飘落,覆盖了整个黄土高原,仿佛要把这片土地的沧桑和烦恼都掩埋起来。村里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农耕文化,组织了一次研讨会,邀请了一些专家和学者。李老汉也去参加了。

在会上,一位年轻的学者说:“传统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确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我们不能一味地守旧,也要创新,让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李老汉听着这些话,似懂非懂。他在心里想,这传统的农耕还能和现代科技结合?这到底是个啥样的结合法呢?那些复杂的术语和概念,在他脑海里不断盘旋,却始终理不出头绪。他皱着眉头,努力地想要理解这些新的理念,但心中却充满了疑惑。

散会后,李老汉找到这位学者,虚心地请教。学者耐心地向他解释,比如利用现代的灌溉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利用互联网销售农产品等等。李老汉听着,心中似乎有了一丝希望。他想,也许这是让传统农耕文化延续下去的一条路。他想象着用先进的灌溉设备给土地浇水,在网上把自家的农产品卖出去,那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但他又有些担忧,这些新东西,自己能学会吗?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犹豫和不安,对未来的改变既期待又害怕。

春节到了,黄土高原上的村子里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大红的灯笼挂在各家各户的门口,鞭炮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年味。李大山也回到了家中。这次回来,他发现村里有了一些变化。村里组织了传统农耕文化展览,展示了各种古老的农耕工具和传统的农耕技艺。展览室里,灯光昏黄,照在那些古老的农具上,仿佛为它们披上了一层历史的光辉。

李大山好奇地走进展览室,看着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农具,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对过去生活的怀念。那把破旧的锄头,曾是他儿时跟着父亲下地干活的伙伴,手柄上还留着他小时候稚嫩的手握住的痕迹;那架古老的水车,见证了岁月的沧桑,曾经在潺潺的水流中转动,为这片土地带来生机。李老汉走过来,对他说:“大山,你看,这都是咱老祖宗留下的宝贝,现在村里想把这些东西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咱黄土高原上的农耕文化。”李大山看着父亲,又看看那些农具,心中的想法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他想起小时候在地里玩耍,跟着父亲学习种地的情景,那些曾经被他视为枯燥的记忆,此刻却变得如此珍贵。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温柔和怀念,手指轻轻抚摸着那些农具,仿佛在触摸过去的时光。

晚上,一家人围坐在热炕上吃年夜饭。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热气腾腾。李大山说:“爹,我在城里也想了很多,其实咱这传统农耕文化也挺有价值的,说不定真能找到和现代社会结合的办法。”李老汉听了,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他说:“真的吗?大山,爹就盼着你能明白这一点。咱这农耕文化,可是咱的根啊。”一家人的欢声笑语在屋内回荡,窗外的烟花照亮了整个夜空。烟花在夜空中绽放,五彩斑斓,象征着新的希望和美好的未来。

年后,李大山没有急着回城。他和村里的一些年轻人开始尝试将传统农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他们利用网络平台,将村里的农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刚开始,大家都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不懂网络营销,物流配送也不顺畅。但他们没有放弃,四处学习,不断摸索。李大山还专门去参加了电商培训,回来后就一头扎进农产品的推广中。他坐在电脑前,眼睛紧盯着屏幕,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学习着如何拍摄农产品照片、撰写吸引人的文案,如何与客户沟通。

同时,他们还在村里开办了农家乐,让游客体验传统的农耕生活。游客们来到这里,跟着李老汉学习耕地、播种,品尝农家饭菜,感受黄土高原的风土人情。李老汉看着儿子和年轻人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欣慰。他也积极地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把自己的农耕经验传授给游客。在这个过程中,李老汉发现,原来传统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也能焕发出新的活力。他看到游客们对传统农耕的好奇和热情,心中充满了自豪,仿佛看到了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下去的希望。

一天,一位游客问李老汉:“大爷,您觉得这传统农耕文化的魅力在哪里呢?”李老汉笑着说:“这农耕文化啊,是咱祖祖辈辈和土地打交道的智慧结晶,它承载着我们的乡愁,承载着我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虽然现在时代变了,但这种对土地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永远不会变。你看这土地,它养育了我们,我们也用心呵护它,这就是一种传承。”游客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李老汉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自信,他深知传统农耕文化的价值,也坚信它能够在现代社会中找到新的生机。

又是一年春耕时,黄土高原上的土地再次被唤醒。沉睡了一冬的大地,在春风的轻抚下,渐渐苏醒。春风温柔地吹过,唤醒了沉睡的种子,也唤醒了人们对新一年的希望。李老汉和李大山又来到了田间。这一次,李大山的脸上充满了热情和专注,他熟练地操作着改良后的农具,与李老汉配合得默契十足。远处,前来体验农耕生活的游客们也在欢快地忙碌着,他们的笑声在田野间回荡。笑声中,充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对传统农耕文化的好奇。

李老汉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传统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冲击下,虽然经历了传承的困境,但在大家的努力下,正在逐渐找到新的生机。这片黄土高原上的农耕文化,就像这土地一样,坚韧而顽强,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都将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下去,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精神寄托。他相信,只要人们对土地的热爱还在,对传统的敬畏还在,农耕文化就会一直传承下去,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他望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仿佛看到了传统农耕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蓬勃发展的美好景象。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