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云峰的头像

马云峰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2/24
分享

感念他们

                                                

                                                            马云峰

闲时静下心来,总会想起几位仁君。不定哪一阵,彼此相处的情景还会油然闪现,在心头萦绕,总也忘不了。与他们一别,时间最短的也有十来年了,也不知何年得以相见,似乎遥遥无期。思来想去,干脆先用文字将他们逐个记述下来,珍藏那些友谊。

                                            老史同仁

我之所以非要为老史写下这一段文字,以表达对其真挚的想念,是因为他不仅有恩于我,还是为人处世的标杆。

早年我师范毕业之后,被分配到吉县南部山区学校工作,在最偏僻的那个鹿场小学教了不到一年的复式班,竟然很意外地被调离,到公社协助文教干事搞行政工作,并担任学区会计。上师范之前,本人曾当过三年生产队小会计,谁想原先那点小技能依然还有用,竟然使自己的处境有了改变。此后,几乎每月本人都得赶到县城,要去文教部门报销支出发票,拨领全公社教师工资及日常经费,而文教部门财务负责人正是老史,双方就此打起交道来。老史虽有几分儒雅相,而给本人的印象不甚好,似乎缺一点精神,还有点迷糊,待人的态度也就有些冷淡,本人就以为他在另眼看待山里人。

因我从不虚报冒领一点经费,上报的各种报表从没有过差错,而且很及时,从不拖拉,办事一贯认真,就逐渐得到了老史的赏识,也就对我热情多了。他待人处事一向公道正派,这才赏识我。而使双方关系更进一步的,则是他总是那么爱看书,而我也是个书迷,而且还在业余练习写作。兴趣基本相同,每次办完公事,他和我总要畅谈一番读书之事,若不尽兴不愿分开。因他愈发赏识我,后来他的助手要调往别处工作,他就毫不犹豫推荐我来接替那份工作,长期做他的助手。单位领导本想另选别人,而他一再坚持非要我不可,就弄得那位领导进退两难,非要让他做出保证,所要之人能够独当一面,以后还不会出任何问题。他就当即表示,他所要的人要是出了问题,就严厉追究他的责任。算是给了领导很大面子,这才同意将我调入县教育局,从此我就成了老史的助手。

至此我才得知,老史还在业余学习中央电大中文专业课程,而我一点也不吃惊。像他那种喜爱看书的人,业余学习电大专业课要算很自然的事,是在进一步提高自己文化水平,完善自己,也就更加敬佩他。尽量减轻他的工作负担,让他能有更多时间用来学习课程。他是苏州虎丘人氏,生长在毓秀之地,生来就有读书的灵气。本是上大学的料子,但因响应政府号召,支边来到新疆,经过短期培训就成了一名乡村教员,而后经过艰苦磨练才进了教育管理部门。而总不满足原有的文化水平,这才要业余读电大,了结自己一个心愿。

老史已是四十出头之人,却凭着一种好学精神,不懈地攻读每门课程,但凡有闲工夫,就在办公室里边转边背课程要点。每到那一刻,他就会眯起两眼,口中念念有词,咿咿呀呀好大一阵子,简直就是一个十足的书呆子,就让人想到古代要去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人家考取了状元是要做官发财,而他压根就不图那些身外之物,只是为满足自己一个心愿而已,是不是有点不划算呢?天道酬勤,每次考试,他所报的几门功课都能取得良好成绩,让人不得不佩服。而其他年轻同学,反倒经常考不及格,还要进行补考。在三年学习期间,他是唯一没有去补考的优秀学员,就顺利地拿到了大学文凭,圆了上大学的美梦,成了同期学员学习的榜样。

他不仅谋求自己成才,也很爱惜人才。在他读电大期间,我更是不甘落后,努力写作,先后发表了几篇小说,在当地闹出了一点小名气,县上某个文化部门要选调我去搞文字工作,而我也有点动心,就向老史讲了实情,他可没有抓住我不放,而是设身处地为我今后的发展考虑,去找单位领导讲明我的情况,要让领导放我走。而领导并不同意,他便一再恳求,领导就大发脾气,毫不客气将他训了一顿,拂袖便走,我调动之事也就作罢,谁也不再提及。

别以为老史痴迷于书本,不懂得实际生活。其实他不仅会过日子,还很有人情味。因我一再耽误,快要到而立之年还是单身汉,急需成家有个安稳的落脚处。就在那一年,单位正好要修建一栋平房,解决职工住房困难。还在会上讨论分配方案,老史就抓住机会,毫无顾虑大胆发言,说我已是大龄青年,将要结婚成家得有安身之所,那就该分我一套新房子。有人却说我工龄太短,还没资格住新房子。而老史可认定我是知识分子,还有写作特长,算是个人才,就该享受应有的待遇,他的说法得到了大多数同事认可,都说应该给我一套新房子,领导也就采纳了正面意见,将一套新房子分给了我,促使我在一年多时间就结婚成了家,完成了人生终身大事。我为此而高兴,而老史更为我高兴。

我成家还没几个月,妻子的工作就有所变动,被调整到本县山区上班,因交通不畅,只得吃住在单位,就使我们两地分居,无法过正常的家庭生活。就搞得我心情很不宁,工作时没精神,时常在为她调回县城而分心。有时还颇为着急,而老史也为我的事而暗暗着急,还在琢磨各种解决办法。某一天,他很平淡地对我说,他已经找好一个接收单位,再鼓一把劲我妻子就可调回来。就让我很意外,便激动地问他,哪个单位愿意要我妻子?他说是机关幼儿园。就在那天,老史找来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机关幼儿园领导,几人一起谈妥了我妻子调动工作之事。我妻子就此调进了机关幼儿园,从此有了稳定工作,家庭生活也正常了。毫不含糊地说,老史不只是我的同仁,更是恩人,值得我一辈子敬重。写下此段文字,以表达我对他的感念之情。

                                             文友蔡诗华

似乎是上天有意赏赐机会,才让我在不惑之年,有幸去京城参加一次文学研讨会。还是头一次去北京,也就把那次出行比作朝圣。我酷爱文学,在练习写作道路上已经踽踽独行了近十年,而总也入不了此门,就十分迷茫,也很困顿。而能够坐在京城某个厅堂,亲耳聆听专家指点迷津,还真是幸运。研讨会由某个权威文学研究机构所主办,规格还挺高,所请的主讲人有雷达、张同吾、潘凯雄、曾镇南、西川、雷霆等名家,他们结合一定的文学现状,与会者所面临的困惑,写作技巧等方面讲了不同的专题,大家都愿意听,而且听得很认真,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一百多与会者都挺满意。

而最初我的注意力就被蔡诗华所吸引,是在报到的时候,主要是他所穿的那身绿军装,特别得显眼,完全与众不同。首次给我的印象是,他脸面有点黑,中等身材,大约三十左右。我进入所安排的宿舍,正在打量室内的陈设,没想到他冷不丁就进来了,见我是生人,就礼貌地点了点头,在我对面的床铺一坐,顺手放下所带的背包。而我不知何因作怪,居然那样问他:“你也住这个宿舍?”闻言,他习惯地一点头,随即笑着说:“从现在起,我们就是战友了。”他竟然那么热情,我的心就被一下触动了,就激动地回应:“你说得真好!”便赶忙向他伸出手去,我们的双手就紧紧地握了一起,摇了又摇,传递彼此心中的情意。

而后各自做了一番介绍,我们就变成了熟人,文友,学友。因同在文学研究所创办的函授大学、学过三年文学专业课程,不消说我们便是学友。毕业之后能在京城巧遇,真可说是人生之幸事。我们也就一同出去吃饭,一同熟悉周围的环境,形影不离。以至到了晚间,我们都有说不完的心里话,便兴致勃勃说个没完没了。我便知道他老家在湖北,而他在河南沁阳某部队政治处服役,已经十年以上。期间他一直刻苦学习,积累文化知识,先后采写过上千条新闻稿件,都被新闻媒体所采用。还发表过不少诗歌,出版过两本诗集,已是青年诗人,多次立功受奖,部队肯定了他所有的成绩,就将他破格提拔,授予上尉军衔。

而他也知道我来自新疆,上过师范,当过教师。后因工作调动而进了行政机关,不愿从政为官,只愿守住良知干好本职工作,业余从事文学创作。主要在写小说,有自己的长远打算,一直在勤奋地练笔。因才疏学浅,悟性不高,出手的大都是废品,只有为数不多的作品得以发表,全部凑在一起还不能成为一本像样的书,就很困惑。曾想放弃文学爱好,又于心不甘,千里迢迢来到京城,唯一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得到高人指点,取到真经,茅塞顿开,换上一副新脑筋,文思泉涌,妙笔生花,从此能写出好的小说来。

“可不能急于求成。”蔡诗华就那样开导,说我是写小说的,到了不惑之年,才算有了厚实的生活积累,丰富的人生经验,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创作阶段,接连写出一批文采斐然之作,得到社会认可。诗人往往青年成才,小说家大都大器晚成。千万不可懈怠,目标始终如一,坚持到最后就一定能成功。我便回应,但愿如此,借你吉言,使我最终能够成为小说家。而他意犹未尽,就要过我的笔记本,在一页白纸上写下了一段话语。赠马老师: 时代不能没有歌手/人民不能没有真理/与时代和人民同奋进/死而无憾!此话虽不长,而分量可很重,此后时常在激励我,决不能停顿,要一直努力写出像样的小说来,才不会辜负蔡诗华对我的殷殷期望。

报到时,会议代表都向会务组递交了一两件作品,说是要评奖,研讨会快要结束时,评奖便有了结果,并搞了颁奖仪式。蔡诗华的诗集《毛泽东和我们》获得了三等奖。在诗集前言部分,他道出了肺腑之言,“记得十多年前,毛泽东曾受到非议,诋毁,就连《东方红》这首唱出亿万民众心声的民歌也不放过,有人居然公开批驳这是个人崇拜的代表作,令人愤慨。一个民族没有伟人的出现是弱小的,出现伟人又不去爱护不去尊重他,那么这个民族是奴性可怜的……”于是他斗胆佩戴毛主席像章进考场,去战场,到祖国南北城乡,天天都能碰到熟悉的目光,激发创作灵感,终于在毛泽东诞辰九十八周年那天,正式写下第一首有关纪念毛主席的诗歌《踏雪的人儿多精神》,此后坚持不懈地写了又写,便有了那本诗,而且在京城获奖,可说是上天在奖赏他。

而我的一部中篇小说也获得了三等奖。我们同时登台领奖,满脸漾溢喜悦之情,接过了大红的荣誉证书,还有奖品,一时都很开心。他还代表所有获奖者作了发言,那些勉励大家的话语,特别鼓舞人心,博得了现场一片掌声 ,我就竖起大拇指夸他好样的。

次日,会务组带领大家去游览慕田峪长城。赶了近三小时路程,终于来到怀柔山区长城脚下。我们没顾上歇脚就进入景区,一边观赏气势非凡的古老青砖城墙,一边踩着砖石古道步步登高。便看到长城傍依山势而建,沿着山脊曲曲弯弯往上延伸,犹如一条长龙在山间穿行,随时都会一跃冲天。曾有人乘坐宇宙飞船进入太空,在浩渺的星空俯瞰地球,好多物体都模糊不清,唯有中国的长城清晰可辨,可见它有多么得神奇,让国人为之而自豪。而我们步步登高,任由长城上的雄风吹拂,胸中不禁充满了豪情,很想敞开胸怀表达,一时又没有最恰当的表达方式。而到了一个拐弯处,蔡诗华忽然停下脚步,不仅抚摸眼前的城墙,还痴迷地亲吻,我就赶紧对准他抢拍那个奇特的情景。我们都是多情之人,热爱自己的祖国,更热爱神圣的文学,既然到过长城,此生必须做好汉,一切尽在不言中……                                         

                                          做客洪先生家

那年,我远赴苏州参加为期一个月的文秘培训班,学员是从新疆各地来的,也就结识了来自乌苏的杨仕进。因他年长我几岁,我就叫他老杨。又因双方性情相投,我们很快就成了朋友,相互信任。因我方向感较强,能够记住所走过的路名,主要标识物,以及街巷名称,平时上街不会走错路,老杨但凡外出办事,都要叫我一起去,而我也很乐意。

机会难得。一有闲空,我们就一同去大运河边游玩,愉悦心情。还一起去拙政园,观前街,虎丘山,寒山寺,周庄,张家港,三国城,水浒城,中山陵,总统府,江南贡院,夫子庙,秦淮河,杭州西湖,灵隐寺等景点观赏名胜古迹,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每到一处景点,老杨都会兴致盎然地拿出相机,让我给他拍照,而我总会欣然答应,选取最佳角度摄取最美画面,按下快门,给他拍下满意的照片。而他也要给我拍照,可我尽量少拍,要给他多留一些胶卷。我们配合得相当好,几乎形影不离。出门在外,能够结识那样的朋友,真可说是人生之幸事。

培训学习快要结束的时候,老杨说是很想去上海,看望一位姓洪的老朋友,他们一别已经二十年,也没见过一次面,就想专门跑一趟。他已经打听清楚了,苏州离上海只有三四十公里,相距近得很,那他必须抓住难得的机会,去看望多年的老朋友。要不然恐怕会后悔一辈子。他的愿望那么迫切,我也就毫不犹豫答应,愿意陪他跑那一趟,以了多年心愿。可也有顾虑,上海可是特大城市,又是头一次去,所有地方都很陌生,恐怕很难找到他老朋友的家。老杨可说,他有老朋友家准确住址,还拿出一个旧信封,让我看了上面的所有文字,我心里也就有底了。

第二天,我们直奔苏州火车站,买了前往上海的火车票,登上了一列绿皮火车。沿途风光如画特别诱人,我便尽情地观赏,还没看够火车就到达上海了,行程大约一小时。一下火车,大都市的繁华气息便扑面而来,就让人明显感到,上海果真名不虚传,满眼都是气派而林立的高楼,鳞次栉比,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我们可没工夫观赏沿街美景,只是专心赶路,并不时地询问路人,好不容易才来到人民广场,搞清楚要去浦东新区的路线,便搭乘一辆公交车前往那里,很快就进入延安路过江隧道,大概十分钟左右就穿越了黄浦江,来到了浦东新区。也不知又走了多少路程,我们就按照司机师傅的提示下了公交车,在周围打听洪先生家的确切住址,问一问走一走,走一走问一问,持续不断地赶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终于找到了洪先生所住的小区。走进去以后,再找找,再问问,找来问去,也就找到了洪先生的家。那一刻,他正好在外面干家务活,老杨便见到了想念已久的老朋友。因过于激动,一时竟然不知说什么才好,只好连声呵呵欢笑,以表达喜悦之情,洪先生则叫了两声好,就一下握紧老杨的右手,激动地摇了又摇,表示欢迎之意。

我们一进洪先生家门,他就热情地招待,又是倒茶水,又是拿水果,还问老杨培训情况,吃住条件怎样?习惯了没有?一阵寒暄过后,洪先生向老杨招呼一声,就出门买菜去了。家里来了客人,不消说得要招待。过了大约半小时,洪先生提着一大包东西回来了,老杨就上前去接那包东西。洪先生就兴冲冲相告,他买了螃蟹,龙虾等海产品,要好好招待远道而来的新疆朋友。老杨就说他不该买那么贵的东西,真是太破费了,洪先生则说,招待多年未见的老朋友,必须要用最好的饭菜,才可见自己的诚心。

饭菜交由女主人在做。洪先生便与老杨叙谈往事,我也就得知洪先生是地道的上海人。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响应政府的号召,毅然加入了支援新疆建设的大军,来到了偏远的新疆。起初在兵团农七师师部工作,还被送进兵团干校深造,本来要提拔重用他。而组织部门派员去上海一查,居然发现他家庭成分并非店员,而是小资本家,问题很严重,便将他下放到一二三团当农工。后因团场学校短缺教员,就又调他去教书,一干就是二十年。妻子也是上海人,与老杨妻子同在一个单位。因一时走嘴说了错话,就被轮番批斗,一时绝望便去寻死,幸亏老杨妻子拼死相救,她才保住了一条性命,两家就此成了生死朋友,交往不断。后来,洪先生为了子女的前途,断然辞去教师工作,回到了上海老家。白天在集体小厂上班,晚间去上夜大法律专业课,之后考取了律师资格证书,成了一名职业律师,重新找到了他的人生位置,其胆识真让我佩服。

那天下午,洪先生夫妇摆了一桌子佳肴,乐呵呵招待老杨和我。餐桌上的气氛暖烘烘,就使我们心里暖融融,总想嘻嘻发笑,也就难掩满面笑容。我们都是头一回吃螃蟹,不知从何处下手,洪先生说了一句趣话,就亲自动手打开螃蟹壳,取出蟹黄,还卸下螃蟹的肥腿,教我们食用的方法。还催我们多多吃别的海鲜,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盛情似火,着实让我们感动,不知怎样感谢才好,那短暂而温馨的情景会让人铭记一辈子。

饭后,洪先生便带我们搭乘公交车,在浦东新区繁华区域观景,并给我们做简短讲解,了解那里的发展变化。又买了船票带我们上了过江渡船,赶到了浦西老城区,三拐两拐就来到了南京路步行街。曾经看过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也就对南京路有一点了解。进入向往已久的步行街,就激动得心跳加快,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已是初夜时分,步行街到处灯光璀璨,流光溢彩,街道两侧不同风格的楼房都被装点得富丽堂皇,那么诱人,真不知该看哪里才好。就使人恍如进入电影之中,正在扮演土包子,一路行走一路自得其乐,时不时在出洋相,惹人好笑。在步行街那头,陈毅元帅的铜像昂然矗立其间,令人肃然起敬。洪先生简要讲解两句,要让我们在此留影,我们都很乐意,三人就照了一张合影,又各自拍了一张单人照,以作永久纪念。

洪先生又带我们到了外滩。顿时江风习习,轻轻吹拂我们的脸庞,似乎有许多小精灵在抚摸,要为我们消除疲劳。放眼望去,江边灯火辉煌,五光十色,色彩斑斓,精彩绝伦,犹如传说中的天堂,真能把人看傻,不知归路。洪先生兴致勃勃一指,叫我们一定要好好观看,享受那无与伦比的美景,不虚此行。我们就全神贯注观赏沿江美景,而洪先生则告诉我们,外滩在黄浦江畔,全长一公里半,矗立着五十二幢风格迥异的古典风格大楼,被誉为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是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上海的地标之一,故而他才要带我们来此处一览美景,开阔眼界。

离开外滩,我们要乘车连夜赶回苏州,立刻遭到洪先生阻拦,硬要让我们跟他回去,在家里好好睡一觉,明天早晨再返程,盛情难违,我们只好在他家住了一夜。次日,我们动身返程的时候,洪先生非要相送,一直陪我们来到火车站,看着我们上了火车,火车缓缓驶离站台,他便朝我们频频挥手,表达不舍之意。为何非要那么做?他说他也是新疆人,亲自来送朋友一程,十分应该。就让我感到很庆幸,先是结识了老杨那样可信赖的老朋友,进而遇到了洪先生那样真诚的新朋友,受到他特别热情款待,那我会由衷地感念他一辈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