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云峰的头像

马云峰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6/05
分享

散文《小城电影院》

               

                                                    马云峰

小城处在天山北坡北庭故地的戈壁地带,也就大城市一个拐角那般大小。最繁华的要算北庭路,马路两侧楼房鳞次栉比,大小商铺一家紧挨一家,到底有多少?恐怕没人说得清。若要问哪一幢楼房修得最早,街边闲聊的老人随口就能给你答案,当然是电影院。那幢二层楼房建于廿世纪七十年代初,而里面的二楼也只有东面小半边。此楼坐西向东,形似火柴盒,不算美观,可与周围低矮平房相比,还是显得高大,引人注目,可算小城标志性建筑。

那个电影院一建好,就成了小城人都爱去的地方。七十年代期间,可供大家观看的除样板戏影片外,再就是《地道战》、《地雷战》一类的革命战争题材的影片,还有《青松岭》、《创业》,《火红的年代》等新影片。新影片都按计划轮流上映,电影院十天或半月才能上映一部新电影。到了那天,人们就早早赶到售票地点,自动排起长队买票,买到电影票如同中了小奖。

从八十年代开始,国产新影片陆续出现,如《画皮》、《唐伯虎点秋香》、《少林寺》、《庐山恋》、《牧马人》等。国外新影片如《流浪者》,《追捕》,《桥》等。每一部新影片上映之前,电影海报都会提前贴在街头,南来北往的人们就会被吸引过去,仰起脑袋,津津有味地观赏海报内容,满足好奇心。到了新电影上映那天,城里的人会抛开手头一切事情,提前赶来。而农村电影迷也不甘落后,或者开拖拉机,或者骑自行车,或者骑走马也及时赶过来,一起享受那道文化大餐。几千人汇聚在电影院外面,黑鸦鸦一片,场面好壮观,好感人。

而做餐饮生意的看到赚钱机会,就纷纷在电影院旁开了小餐馆,经营汤面,烤饼等小吃。家家生意都很红火,客人走了一批,又来一群,门槛快要被踩断,店主可乐坏了。卖瓜子的也抓住机会,守在那里用茶杯零卖瓜子,人家要多少钱,人们就给多少钱,从不讨价还价。小百货商受到启发,也在那里开了小店,向人们推销日常生活用品。里面在演电影,外面在做生意,就让人体验到真实生活与虚幻世界的不同滋味。

每演一场新电影,一千多座位都被占得满满荡荡,前面是人,后面是人,左面是人,右面是人。人头顶二楼也坐满了人。就像人们在搞集体约会,或者在过一个盛大的节日。电影开映之前,几乎人人都很兴奋,不仅四处张望,还利用很短的时间说笑话,打哈哈,甚至吹口哨。那一刻,语声,笑声,口哨声交织在一起,汇成一片喧嚣的声浪,让人感到有一种蓬勃的气息在室内涌动,回旋,势不可挡,那便是精神的强大力量。

而电视机悄然一出世,就显现很大的吸引力,人都觉得那个匣子不仅新鲜,还很实用,不出家门就可听歌,看大戏,看电影,就围住电视机过瘾,似乎把电影院忘了。电影院门前就不再有几千人聚集的壮观场面,饭馆搬家,商店关门人都撤走了,就变得门可罗雀,让人叹息。于是,经营者只好另设一个小放映厅,来满足外地民工,少数住校学生的需求,继续坚守电影放映阵地。

再往后,电影院就成了多功能场所。每年秋季,县城几所学校都要在那里举行开学典礼,几千师生开来,楼上楼下就被全部坐满,走道也要增加临时座椅,重现以往那种盛况,让人也很激动。开学典礼一结束,都要上映一场电影,让学生对电影有所了解。可他们还是不会迷恋电影院,而对互联网情有独钟。县里每开一场大会,会场也选在电影院。会后也要上映一场免费电影,似乎要让大家不要忘记电影。

再往后,电影院还成了公判大会会场,要在那里公审两个重犯。消息传开,民众既吃惊又好奇,就准时去看稀奇,电影院又坐满了人,就连两条走道也挤得水泄不通。而电影院外面也还站着一大片人,急切地等待公判结果。宣判完毕,两个重犯被押出前厅,要被拉到山根枪毙。人们就呼啦啦围过去,争相观看。到底想要看清什么?恐怕谁也说不清楚。大概是在满足一种好奇心吧。

到最后,电影院又出现更新鲜事情,几位服刑人员被带了进来,

而后逐一上台发言,以身说法,真心悔过,警示场下坐着的人们,可要堂堂正正做人。如若一时糊涂,触犯法律,就会沦为罪犯,丧失人生最美好的一切。发言结束以后,他们还表演了文艺节目,观众渐渐被精彩表演所感染,沉浸于美好的艺术氛围中,似乎就忘了他们是服刑人员,还为他们鼓掌,在表达一种心意,只要他们真心向善,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依然可在人生舞台展示其美好的一面,得到公众的认可,那种场景似乎可说是某个电影的片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