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云峰的头像

马云峰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8/15
分享

与书结缘

                     

                                               马云峰

                                             一

似乎是命中注定,要让我一辈子与书结缘。

曾经数次那样想过,要按我最早的境况来看,就不可能成为一个读书人,很可能是个半文盲。要知道到我快要入学读书的那个年龄时,父亲被调离了肃州古城市区的工作单位,去了离家很远的一个国营煤矿上班,很少回来。母亲则被安排在街道一个托儿所上班,一天到晚都在忙工作,几乎没时间顾家。大哥住校读书,大姐也在上学,妹妹跟母亲同在那个托儿所,就撇下我一人成天看守家门。用当今的流行语来说,我就是一个留守儿童。父母似乎都忘了我要上学的事情,到了该上学的时候,谁也没有带我去学校报名。若是再拖延几年,我可能真是个半文盲。

后来父亲遭遇了挫折,毅然离开那个煤矿,带着一家人投奔远在新疆某公社的侄子,父母的正式工作就都丢了,可也有好处,便是一家人就此团聚了,也就将我送进了当地学校上学读书。也就在那一年,大哥为能挣一份工资,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就提前结束了高中学业,回家当了一名小学教员。大概是要鼓励我和大姐好好上学,他给我们征订了两种儿童读物,《红领巾》和《儿童时代》,我自然很高兴,简直是爱不释手,可说是就此与书结缘了。

其实家里并不缺书,已有几百本各类文学书籍,那可是父亲费了

一番心思。好不容易才从老家带过来的,将一个大皮箱装得满满登登,盖得严严实实,被当作宝贝在保护。只可惜我识字太少,没有能力去阅读。能够读懂那些书的就两个人,一个是父亲,一个是大哥。主要还是大哥在读,会不定期地换一本新书。那本《上海的早晨》就读得津津有味,就让人特别羡慕,希望自己快些长大,多认识一些汉字,能够像他那样捧着大部头,去用心阅读书中的美妙故事。

还是看了儿童读物里的一个有趣故事,才有了读书兴趣的。那个故事的大致内容是,从前,有一个地方大旱了两年,种不出庄稼,穷苦百姓饿慌了,就去剥树皮,挖草根,采树叶,拿回家煮熟充饥,就陆续饿死了不少人。上天察觉穷人死得那么惨,就大发慈悲,悄悄给他们下了一些面粉,他们就将天赐的面粉装进布袋,背回家充饥。祈求上天还能给他们下面粉,上天有求必应,时隔不长就再次给他们下面粉,而且连续在下,可把他们高兴坏了,就有人四处嚷嚷。有个财主得知那等好事,就带了一帮狗腿子赶来,将在场的穷人全都轰了出去,而将满地面粉都装进口袋运回家去,锁进了粮仓,还以为占了大便宜,万万没有料到,那些面粉全都化成了水,渗进了储存的粮食里,粮食全都霉坏了。时隔多年回头细想,还感觉那个故事很有趣,也有警世意义。

而到后来,当听到父亲讲读的《封神演义》,就更觉那一回回故事不仅有趣,而且特别神奇,动听而迷人,似乎身临其境,在见证书中所描述的不同场景,还有稀奇古怪的人物。比如那天绝阵,地烈阵,,风吼阵,金光阵,烈焰阵,寒冰阵,红水阵,化血阵,落魂阵,红沙阵,黄河阵等,竟然一个比一个奇幻,让人惊叹,而那一个个人物都神通广大,各有妙招,破掉了那些绝阵,真让人佩服。父亲未能顶住压力,得了精神病,经治疗病情大为好转,但还不能去造纸作坊干重活,白天操持家务,晚间则给家人连续讲读《封神演义》,来活跃家庭气氛,家人还真忘了生活的烦恼,日子也就一天天在往下过。

我就不知不觉有了一个朦胧的想法,每本书里都会有迷人的故事,要快些长大,多多识字,要能看懂很厚的书,那可就太好了。心里就一直藏着那个念头,老是趁家里没人的时候,悄悄打开那个大皮箱,翻看上面的书,常被美观的封面所吸引,要反复看几遍,才肯放下。有时还要翻看开头,感觉难懂,只好无奈地撒手。好在还有不少连环画册(小人书)可看,也觉得挺开心。那种小书既有传神的图画,又配了简练的文字,基本可以看懂,就常爱看。后来发现了一本少儿版的《古代诗歌选》,更是喜欢,此书装帧很精致,既有二十多首历代名诗,还有几幅色彩绚丽,人物形象逼真的插图,着实让人喜欢。诗文很难懂,全都是囫囵吞枣,不得要领。可也记住了一两首,或是某首诗的几句诗文。比如《易水歌》两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长歌行》后面四句,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京都谣》四句,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候。《桓灵时童谣》一首,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而多年之后,回头再品读那些名句,才真正理解了所表达的意思,也有了一种想法,那些诗文能够流传几千年,在于其道出了人世间的至理。

依稀记得,我才上了四年左右小学,就将家里的藏书偷偷塞进书包,课余时间在悄悄看小说。每一本小说都像是一块磁石,颇有吸引力,让我欲罢不能。可都看得似懂非懂,收获甚少。其实也就是凭一种兴趣,在看热闹罢了。要说所得,就是记住了一些好的词语,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造句,我要比其他学生造得多,也都是对的,就常常受到老师表扬,威信自然就高,大家就选我当了班长。那是另一回事。陆续所看的就是《红岩》,《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一类的流行小说。

而最有吸引力的要算《林海雪原》,拿起来一看就舍不得放手了。该放还得放下,去好好上学,好好干家务活。挤出时间来看那本小说,从天冷一直看到放寒假,都还没有看完,就利用假期使劲在看。一日,白天看了并不过瘾,晚上还蹴在炕桌边,靠着煤油灯的光亮继续在看迷人的故事,头发被灯罩烤得嗤嗤作响,散发臭味,自己却浑然不知,还傻乎乎地在看。倒是被母亲察觉了,叫了一声,就不满地责怪,你们马家人都是书呆子,一看书就连命都不顾了。时至今日,我还记得母亲曾经所说的那句话,还有不甚清晰的面容。儿时受家庭影响,一看书我就会入迷,有几分傻呆,母亲才会生气。

世间的事情与书里的故事可不一样,不知不觉就有了好大变化,一场革命运动开始之后,有时就不能正常上课。公社的解干事将高年级学生召集起来,带着大家到处跑破四旧,抄出了一些老旧东西,其中就有一些图书,说是毒草,就统统没收了。此后两三年动不动就停课闹革命,学校的情况就更反常,学生照常在上学,可不再发新课本,只发一本《毛主席语录》,每天老师只给学生讲读一段,要求大家抄写一遍,还要会背诵,谁能过那一关,谁就可及时回家。而我学得快,记得牢,常常是头一个离开教室,找个背静地方悄悄在看小说。所看的小说都是从家里那个大皮箱里拿的。还与张同学相互交换,多看了几本好小说。到了后来,教语文课的陆老师还将《欧阳海之歌》带进课堂,当作语文教材,每星期都要诵读几段。那部三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就时断时续读了好长时间,遇到难懂的词句,粗略讲一下,再接着往下读。陆老师是江南人,普通话中夹杂方言,可大家还是被精彩的描述,英雄欧阳海的感人故事所吸引,听得津津有味,也可算在上语文课,在用另一种方式教育学生。我也就记牢了那本书。还记得《清江壮歌》《监狱里的斗争》《苦斗》《红旗谱》等几本好书书名,也就记住了罗广斌,杨沫,曲波,金近迈,马识途,茅珵,欧阳山,梁斌等作家的名字。

就那样在学校度过了三四年,从前后时间来算,已经从小学过渡到了初中阶段,可基本就没有上过初中课程,几年时光算不算虚度?我可不可说是半文盲?家里人不愿让我继续混日子,就让我中断了学业,在生产队学做农活,处境也就更糟了。几乎每天都要吃苦受累,就感到活得很迷茫,很无奈,也就变得相当消沉。那该怎么办?要有空闲时间就看书,会让人心情变好。就拿起一本小说去试,果然被书中故事所吸引,很快就有精神了。那一招还不错,就经常在用。有一位男生也从县城中学回来务农,同样爱看小说,就跟他交换看书。我所拿的都是自家的书,他的书大半是借来的。我们相互信任,你一本换我一本,看完及时归还,两三年间没有出过差错,彼此相处得挺好的。记得看过他借给我的《水浒传》,《金陵春梦》,《三侠五义》《彭公案》《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平时还跟县城的表哥经常交往,相互交换看小说。他的父亲是县政府一个部门的领导,收入稳定,吃穿不愁,经常会带回一两本小说在家消停地看。我发现了那一情况,就抽空去他家串门,见到小说就要翻一翻,并借回家挤时间看完,及时还回去,前后看过十几本。能够想清楚的书名有《西游记》,《烈火金刚》,《苦菜花》,《香飘四季》,《艳阳天》,《晋阳秋》,《阳光灿烂照天山》等。而《晋阳秋》一书,对我的触动最大。主人公郭松刚二十岁,就被推举为太原县牺牲救国同盟会会长,组织当地群众开展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真有魄力,本事真大,真让人敬佩。而我也快二十了,只是一个生产队的小会计,只会算简单的账目,别的什么也不会。跟人家一比,我简直太无能,简直太窝囊,算是白吃了多年饭。自责一番,就暗暗告诫自己,再不能稀里糊涂混日子,你得抓住机会走出家门学本事,以后去干像样事情。放牛娃成为将军的,大有人在嘛。此后就有了一种朦胧之感,上天要让你以后去干大事。偶尔心血一时来潮,还在自家小院里走来走去一再想,以后到底要让你干啥,机会哪年能来?

                                                     二

预感还真应验了,上天赐了我一个上学的机会。经过一番努力,我被某所师范学校录取了。时隔四年多,再次走进学校做学生,就让人特别高兴。五门主课都有正规教材。除了语文,其他主课都学得很吃力,只因知识底子太薄。还以为在校期间能学到不少知识,谁想一再搞开门办学活动,数理化等课就只学了一部分,尤其化学课上得最少。相比而言,语文课上得最多,从头至尾都是薛宗正老师在授课。

薛老师乃北大毕业生,还在读书钻研,知识面就很宽,讲课从不照本宣科,总爱旁征博引,超出课本范围,就颇有吸引力,都爱听他讲课。有一学期搞专科教学,他就打破常规,给语文班学生不停地上文学写作课。怎样鉴赏好作品,要抓特点。怎样才能打好文学写作功底,要多读文学名著,从中学习写作技巧,积累生动的书本语言,以及鲜活的生活语言。还要观察现实生活,持之以恒地观察,必有收获。还给学生布置了作业,每人写一篇特写。结果写得都很差,他就耐心地分析原因,而后道出他的打算,要教就要教全班学生会写诗歌,小说,散文,剧本。那些话引起了我的共鸣,就此动了心,就常去学校图书室借书,开始用心阅读文学作品,并做读书笔记,还练习写短文,逐步在打基础。计划不如变化,才两个月左右,专科教学就被取消了,薛老师的那个心愿再也无法实现,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而我于心不甘。就要毕业离校时,发现聂同学在看《写作知识》一书,借来一翻,发现全是新知识,就找出一个笔记本,开始抄写那本书。别人都四处走在跟同学告别,就我一人窝在宿舍,以最快的速度抄写名词解释,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将六十四条写作名词,一字不落地抄在了我的笔记本上,就有一种捡到宝贝的喜悦。似乎是上天在有意试探我是不是真心爱书,能不能一辈子与书结缘,不仅喜欢读书,收藏好书,还能够著书立说,才让我偶遇那样一本书。

毕业之后,并没有什么大事需要我去做,而被分配到吉县山区偏远的鹿场学校,负责一四两个年纪的复式教学。一年后被调去协助公社文教干事工作。无论环境条件多么差,工作任务多么繁重,睡觉之前,都要将自己的一点感受写下来,逐步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大多是一点感想,一种见解,也还有景物描述,场景速写等,主要目的是在练笔。仿佛薛老师常在一旁,悄悄看我是不是仍在坚持用功。还在问我,何时能够写出像样的文学作品?某一天,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以后若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再上一次学,最好能进大学校门,系统地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文学写作理论,打下厚实的文化功底,就可以写出像样的文学作品来。就告诫自己,一定要好好表现,干出不错的成绩,能够得到组织的肯定,争取早日被保送到大学深造。

世事难料,国家发布了新的招生制度,所有学生都要考试入学。我毫不犹豫就报了名,匆忙准备了十多天,就参加了首次高考,结果名落孙山。只好那样安慰自己,不必太在意,就算是经历了一次考场。又接二连三去考,还以为会被大学录取,结果都是分数差了一点,还是跨不进大学门槛,也就认定自己是低能儿。似乎再也没脸见人,看到熟悉的教师就想躲开。有位老教师见我心思很重,就鼓励我说,上过大学,不一定就能干成大事。只要你是有心人,处处都会有学问,让你变成某方面人才,干成一件大事。比如高尔基,就是在社会大学自学成才,成为文学家的。古人早就说过,男人一生须做三件事,立德,立功,立言。作为教师,还是去做最后一件事要好。赶紧振作精神,做出自己的选择,光阴似箭,一晃就是几十年,一去不复返。

事后就在想,张老师要你选择立言一事,不就是写书嘛,可真巧了,竟然与薛老师的初衷不谋而合。看来你预想的那件大事就是著书立说,为社会创造文化财富。大概是你前世欠下不少文债,今事必须要偿还。既然天意如此,那就下定决心自学写作吧。人常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只因还没有写作基础,也就没敢盲目动笔,就作了那样的打算,先选一些好书用心来读,开阔眼界,反观社会,逐步积累写作素材,偶有灵感,就练习写点短文,来检验学习成绩好坏。等有了一定的笔力,再正式动笔写东西。

既然先要系统地读书,一连几年都订了《人民文学》《文学评论》《世界文学》等期刊来阅读,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还费了一番心思搞来一套大学中文系教材,一有时间就用心阅读那些经典作品。还按照所列的书单,一直坚持阅读中外文学名著,最喜欢的作品都在精读,读到精彩的词句, 都要做记号,读完精彩的段落,都要在空白处加批注,表明自己的见解。还会将一些段落摘抄在笔记本上,以便再次品读,尤其是文学写作理论知识,还有名言警句。还特意精读中外作家谈创作经验之类的书籍,还有《金蔷薇》,《作家的创作个性和文学的发展》等书,就有了一种感想,所读的每一本书都可说是教材,而每一位未曾谋面的作者都是老师,在给我传授知识,要让我逐步打好基础,能够写出好作品。多年以后,读到了清代郑板桥的名言,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回头细想自己多年的读书情形,那些做法还都对了,就很欣慰。

多年来,从没有固定的读书场所。在学区工作了近六年,几乎每月都要去县城办业务,随身所带的头一样,就是挑选的好书,其次才是洗漱用品。事情办完之后,随便吃点东西,就赶到县招待所客房,一门心思去看好书。一看就是大半夜,半本书就被我过目,那里可说是读书的一个好场所。再有就是平常上班的办公室,每天一下班,就成了我的阅览室,可放心地读书。因我能常年坚持自学读书,还得到了学区领导的好评,在一次大会上作了口头表扬,希望其他教师向我看齐,也能自觉读书,提高自身文化水平。后来调到县城上班,还是那个习惯,一闲下来仍然坚持在办公室读书。再就是爱坐在家里的饭桌旁,还有厨房里读书。我一直没有书房,一是没有经济条件,再者我不是专家,也不是教授,就没资格享受那种待遇。我隐隐约约感到,其实我的寸心就是一个大书房,里面就有小巧的书桌,每当我要读书的时候,它就会自动打开,让我将好书平稳地放在上面,能够静心去读,获得新的知识,得到美的享受,感受别样幸福。

最初目标明确不停地读书,就为以后能写出像样的文学作品。而后来还是察觉,所积累的知识全都一鳞半爪,适用的不多。就先随读电大中文专业,又在一个文学创作函授中心学习,最后注册一所函授大学,系统地学习文艺理论,诗歌,小说,散文,电影,戏剧等教程。几年下来,就使自己有了明显进步,一篇一万多字的小说作品入选校办《中国文学》刊物。对我而言,那不只是些微成绩,还是莫大的鼓励和鞭策。也印证了一个事实,只要勤于耕耘,早晚都会有所收获。

                                                   三

多年来,自己所读的好书,几乎全是自己出钱购买的。从我下定决心自学写作起,买好书就成了一件常要做的事情。县城仅有的那个新华书店,是我最爱去的地方。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开始,书店的货架上逐渐出现了好书,例如中国古典名著,现代作家的名作,外国名著,文艺理论专著,以及各种工具书,就让我很振奋。几乎每月都要自掏腰包,去买两三本自己喜欢的书。有一次一买就是十多本,花去当月大半工资,弄得连伙食费都不够了,只好凑合度日。自己不怕吃苦,只要有好书可读,就可心满意足。就那样不停地花钱买书,节省下来的钱就很少,弄得家里人就很担心,要不攒下一笔钱,以后可拿啥成家。就趁着过春节家人都在,特意劝我以后要少买书,多攒钱早些成家。家人说得没错,我只好勉强接受。

工作了八年之后,才要迟迟成家。存款根本就不够用,亲戚给凑了一点,朋友老臧又帮了一把,这才办妥了婚事。至此我已有藏书三百多册,装满了一个书柜。不只是方便自己读书,也是在弥补一个过错。当年家里那一皮箱藏书,让我陆续借出去,几乎没有找回来。真是老虎借猪,秀才借书,有去无回。到最后只剩下《林海雪原》和《苦斗》,少儿版《古代诗歌选》,老是觉得对不起父亲,才要执意那么做,就是花费一定代价,也认为很值得。

即使有了家庭,生活压力蛮大,也还会省出一点钱来,去买回自己喜欢的好书,心里才会安然。自己所写的作品偶尔能发表,一旦得了稿费,就会高兴地去买一本好书,来奖赏自己。就是去内地开会,学习,游玩,也要特意走进当地书店,买一两本好书留作纪念。我的书柜里也就有了北京买的书,苏州买的书,兰州买的书,广州买的书,成都买的书,乌鲁木齐买的书。还有几位文友赠送的书。另有我的几本拙作,以及刊登了我小说和散文的几本书。特别奇巧的是,薛老师的一篇散文,我的一篇小说,恰好被选入了同一本文集里,我不知该作何感想。几十年后,我所收藏的好书约有一两千册,就感觉自己很富有,很自信,很踏实。就想起古人的一句名言,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内五车书。要想让自己成为真男儿,就得读书一辈子。

回头想来,收藏好书也挺费心的,必须要有恒心。例如八十年代得知有一套《中国历代通俗演义》,蔡东藩所著,全套二十二册,值得一读,就时常留心在买。一连几次才到手十一册,还缺十一册,就老是想买齐。等了十三年之久,碰巧又买了七册。而又过了十一年,才将最后四册买到手,将全套书配齐,但版本大不一样,有简装本,有精装本。另有一套七卷《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八十年代只买到四卷,还缺三卷,一直想买齐,可总是见不到。而过了三十多年,才在乌市天津路,老高旧书店遇到其中一本,立刻就买到了手。此后才知道,老高经营旧书多年,跑过市区好多单位,不辞辛劳收购过不同时期,各种类别好多旧书,满足了不少读者心愿。我也就一次又一次光顾老高旧书店,不懈地去淘宝,最后总算将那一套好书配齐了。

还有了意外的收获,就是遇到了六十年代所出的原版《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还有早年读过的《红岩》,《青春之歌》,《晋阳秋》,《欧阳海之歌》等好书。想要重新品读,就全都买到了手,有如拣到了珍宝,让人又高兴又满足。更值得一提的则是,还在《欧阳海之歌》的扉页和末页,看到了两位书友所说的心里话。头一位那样说:看完了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到欧阳海是我们每个青年人学习的好榜样。他听毛主席的话,怀着阶级感情学习毛主席著作,在用字上狠下功夫,把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举得更高。吴某某留言。一九六六年八月二十三日。另一位则说:吴某某同志,在文化大革命紧要关头,从石河子给买的,送来了革命的力量,在此致谢。张某某,一九六六年九月二十一日。

而我作何感想呢?思来想去,就有了那样的想法,那本书可算是时代精神的产物,而他们身上都有所处时代的精神烙印。见其文字,似见其人。好书都有很大的魅力,不仅能吸引读者,还能给他们强大的精神力量,毫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去做有益于社会之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