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马玉涛的头像

马玉涛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2/04
分享

望重乡国

当我饱含深情敲下“望重乡国”四字时,眼前就会浮现一群古建筑的影子。这是老家旧时的陈家胡同古院落,它宛若历史岁月中那绵延起伏的乡愁白云,翩翩起舞在我灵魂的蓝天里。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老家棋盘大街的北侧,伫立着一片明清古建筑群落,这就是陈家胡同古院落。陈家胡同里曾经有座高大的门楼,门楼上挂有“望重乡国”的鎏金巨匾,令人心生震撼,叹为观止。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后期,从没有见过这块“望重乡国”的牌匾,以及陈家胡同里的四合院落。所有的印象,尽是从本村作家陈公云先生的散文集《悠悠乌河情》中得知的。书中那篇《围子墙,棋盘街》的美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中写道:……两扇沉重的楸木大门,每日朝启暮闭,轰然山响,全村为之震动,平添几分威严。大门上方,悬一巨匾,上书“望重乡国”四个鎏金大字,甚是雄健。巍峨大气的陈家大门楼,作为全村的一大景点,引人驻足观瞻,心生震撼。十里八乡,独占鳌头……

据村史记载,村中的陈家胡同,在棋盘北大街的北侧,南北走向。胡同南端是座高大的门楼。几丈高的硬山顶,青砖墙体,灰瓦盖面,飞檐卷脊之上,各种瑞兽依次排列,怒目狰狞,活灵活现。大门门洞十分开阔,进深宽敞。两扇楸木大门,大门上方,悬挂巨匾一块,上书“望重乡国”大字。跨入陈家大门,就进入了一个规模宏大、古色古香的村落。笔直宽阔的街道,两旁古树参天,以大街为中轴线,坐落着十多处左右对称、规整有序、气度不凡的四合院,院院相通,院中有院。这是旧时张家桥村的一大景点,常引人驻足观瞻,心生震撼。博得十里八乡民众赞不绝口,啧啧称道。

在村里,听上年纪的老人家,说起旧时陈家胡同的无限风光,让我对这片古建筑充满了无比敬仰之情。然而陈家胡同连同那块巨匾都没能保存下来,全部毁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规划村民拆房改建。如今偌大的村落里,再也看不到旧时陈家胡同的半点影子,让人禁不住扼腕叹息,为之心痛不已。

陈家胡同坐拥老家这块风水宝地,历史上曾俊杰涌现,能人辈出,从胡同中走出了陈氏家族的 “恒泰昌” 商号掌门人---陈懋佩先生,声名远播,享誉省内外。陈家族谱中记载道:陈懋佩,字鸣玉,民国博兴师范毕业,著名乡绅,曾任教职,乡长,精通并擅长书法,擅写柳体楷书,人称乡梓一支笔。八十年代,先生曾为村碑,以及新建大桥上题写村名“张桥”二字,书法爽利挺秀,骨力遒劲,棱角峻厉,英气逼人,让人记忆犹新,难以忘怀。先生膝下有四子,长子陈福鸿,次子陈福聚,三子陈福成,四子陈福安。其中三子陈福成曾供职于旧时济南成通纱厂,追随齐鲁大商苗海南先生,叱咤商海,声名远扬。

也是陈先生为陈家胡同赢得这块“望重乡国”鎏金牌匾。这块牌匾镌刻了他那善举善为,善行无迹的故事。在民国初年,山东临朐县城等地出现灾荒,致使很多村庄颗粒无收,饿死灾民不计其数,人们卖儿卖女,背井离乡,外出乞讨要饭活命,史称临朐大贱年。那年约二百余灾民流入张桥村。先生急公好义,倡议本村村民有钱出钱,有粮出粮,自己开仓放粮设立粥棚赈济灾民三月有余。在灾情过后,又筹措路费礼送灾民回乡生活。这一义举,挽救了二百余灾民的性命,堪称望重乡国之博大情怀,源远流长在齐鲁大地。清末著名书法家举人,山东教育会长王讷先生听说后,感动不已,泼墨书就“望重乡国”匾额送给陈家优嘉赞谟,一时成为四乡八里的美谈。

陈先生是个古道热肠,善行无迹之人,热心村里的公益事业。一九三六年,庄里修缮村东乌河上的老石桥。先生慷慨解囊,积极倡议,被推举为修桥委员会主持之一。当年张家老石桥在先生以及张庆梓等绅士的主持号召下,派人去济南,筹措善款,并不辞艰苦,终筹来青石板材,桥面铸铁护栏及铁栏门,完成石桥修缮工程,功不可没,日月可鉴。先生为村庄经济的发展,乃至十里八乡村民的出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老石桥依然岿然不动,静听悠悠乌河水朝暮潺潺。

偶回老家,听村中老人讲起陈先生旧事。老人说,在先生那次开仓放粮,设立粥棚赈济灾民后,此举在村里广受影响传播,村风愈加淳朴善良,民众竞相行善,并以此为荣。民国后期一九四三年,一九四六年那两次临朐大贱年,村里又涌入不计其数的逃难灾民。村中民众争先恐后收留落荒而来的灾民,并接他们回家同住,给他们吃穿,帮他们渡过难关。有些受到帮助的灾民,感于村里人的豁达和宽厚,就把女儿嫁给受过恩惠的人家。那些从临朐贱年嫁来的女人们,如今尽在村里落地生根,家业兴旺发达,生活幸福安康,融入美丽乡村中,实属一段佳话美谈。

古人云:文章德行,望重乡国者,咸为足下首屈一指。在老家,每当人们谈起这些往事时,总会对陈先生那望重乡国的家国情怀,深深感动不已。这块“望重乡国”的牌匾早已化作绵延不绝的袅袅乡音,温暖着故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伴随着清清凉凉的乌河水,婉转迂回,奔流不息。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