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明白的头像

明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2/09
分享

梦留毛家峡

毛家峡,当地人又叫毛峡,隶属秦岭山脉南麓的一条小山系中的一道小裂谷。毛家峡地处山阳县西南边陲的杨地镇双岭村境内。其峡长足有十余里,峡深水清,曾有“两人对岸互观面,握手需行一整天”的传说,足见其峡深之极。谷底水尤清冽,潭水游鱼见底,足见溪水的清澈。峡谷植被丰富,景观奇特,据说毛家峡里有“三道瓮七十二洞”的自然景观,每一道瓮,每一个洞都留着一段神秘动人的故事。沉睡数载的毛家峡喜逢“天蓬山寨”景区的落成向游人揭开了神秘靓丽的面纱。如今峡内的“三道瓮”已被深深的埋藏在了天蓬山寨景区南门处那美丽的“镜天湖”底,永远留在土著人的梦里。

毛家峡夹于两座连绵的大山之间,东边的大山名叫丁家山,西边的大山名叫银台山。忆往昔山高路险,交通不便,连接两山之间的唯一道路是一条崎岖险阻的羊肠小道,这条羊肠小道直伸谷底“头道瓮”,两岸的人们攀爬来往十分的费时而艰险。看今朝这儿人工建成的“镜天湖”湖水齐缠山腰,湖水明镜映天,蓝天白云在湖面嬉戏的身影清晰可见,观景船儿自由往来,峡口两岸的乡村公路亲密相连,平坦安全又方便。

出生在银台山的我,童年记忆中的第一次远行游玩的地方就在毛家峡里。那是盛夏的一天,天气晴朗,烈日炎炎,知了争鸣,村里的一群比我大的伙伴们商议说吃过早饭到毛家峡里捉鱼,并同意带上我一起去,我激动不已,为什么叫捉鱼呢?记得我们那时候没有任何捕鱼的工具,除了每人带上珍藏已久的空罐头瓶,就是赤手空拳的了。开拔的路上我们大呼小叫,不亦乐乎!几位年龄大点的伙伴还尽情唱起当地的孝歌,天籁之音有板有眼。起初通往毛家峡的山路并不险要,可走到半山腰转过几道弯后就变样了,羊肠小道险要处不足尺把儿宽,靠里面是陡峭光滑的青白石壁,路外边则是伸长脖子就依稀可见的千米深的峡谷底,远远的听到潺潺的溪流声,我们年幼的几个被那几位大伙伴们相间牵手照看着往下缓行,险要处我只敢眼睛盯着小道路面,小心翼翼的迈步向前,更无半点儿心思观赏峡谷的美景,只顾屏气紧跟前面的脚步走着,行至离谷底约十来丈高的时候,前面的一位大伙伴高呼道:“大家注意了,到石梯子了,慢点啊”。那是我第一次听闻和经过毛家峡里的“石梯子",其陡峭险峻不言而喻,石梯子有十多米高,成“Z”字型,每一步都是人工开凿成的石窝子,几乎成垂直状,供人踩着上下攀爬,一边是绝壁,另一边没有任何防护,这是通往对岸和外界的唯一要道,山上的大人们从毛家峡外边集市买肥料、购物品都得从这里一步一步背驮上山的,听闻曾有大人负重太多上这“石梯子”时摔入谷底跌成脑震荡。在几位大伙伴的前后帮助下,我们几个年龄小的踩着石梯子,安稳的来到了谷底,但个个已是汗流满面。由于有几个年幼跟随,大伙伴们商议说就在峡谷的“头道瓮”内捉鱼,不可远行……

如今那条曾经胆颤心惊而崎岖险阻的羊肠小道,儿时记忆里挽起裤管儿、光着脚片儿初次在谷中捉鱼的快乐,常常萦绕在我的梦里,梦中最清晰的的是毛家峡谷底的“头道瓮”,少年读书时每周都要穿梭于此而往来于家和学校之间,“头道瓮”是外界通往毛家峡的第一道“关”,其最狭窄处两旁高峻陡峭的连山犹如久别的恋人相见,迫不及待的在此拥抱一番,立足“头道瓮”最狭窄处,若伸开两臂,几乎能同时触及两岸光滑的峭壁,而且两边耸立的山势在此围成一口巨大的“瓮”,犹如一口大石瓮平放于峡谷之中,这就是取名“头道瓮”的缘由吧。当从峡外第一回走进“头道瓮”的瓮口,必然会认为“山穷水尽疑无路”了,当真钻入“头道瓮”后,眼前又是一番迷人的景象:抬头峡谷线天,两旁半山绝壁上各镶嵌着一山洞,东边那洞近而低,名叫“匪洞”,洞边犬牙差互,状若初升太阳,相传在旧社会时洞里窝藏过一帮土匪,过往的山民常遭抢劫;西边的那洞高远,当地人叫“灰洞”,其洞顶远观时可以看到有一个脸盆大的小洞,常有成群白灰色的鸽子自如出入,小洞圆如满月,与东边形如太阳的山洞交相辉映,令人不禁浮想起曹孟德诗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的意境来。进入瓮中寂静异常,或坐或仰躺于瓮中巨石之上憩息片刻,心中尘世杂念俱消,仿佛与世隔绝,心生感慨万端。

如今正赶上旅游发展的好时代,毛家峡险要的“头道瓮”安静的躺在镜天湖的怀抱里,装满一大瓮的清水和游鱼而踏踏实实的睡着了。艰险的“石梯子”没有了,湖水也淹没了东边那个低矮的“土匪洞”。只见宽敞而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成群的鸭子高歌欢唱,蓝天白云,空气清新,岸芷汀兰,锦鳞游泳。好一个青山绿水中的自然胜景啊!慕名而来的游人络绎不绝,山寨南门口处,孩子们欢乐开心的“喊泉”声久久回荡在毛家峡的上空,好一个天下太平的人间圣境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