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明白的头像

明白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10/04
分享

老兵岳父(纪实散文)

我的岳父姓郭,名西堂,1953年人,中共党员,初中文化,粮站职工,籍贯陕西山阳。(这些信息源自十多年前为他办理退休手续时落在我家书柜里的一张16K大的户口复印件中)。

我的岳父中等个子,体型消瘦,寡言少语,时常一脸严肃,不苟言笑,不善交际。岳父给我的印象是人如其名一字:“堂”,即堂堂正正,善良真诚。

我的岳父真实出生于1954年。家中兄弟4人,姊妹5个,他在兄妹中排行第二,那个年代岳父家境贫寒,属于贫农成分,他初中毕业后便参军入伍。

我的岳父郭西堂是1974年参军,当时全国有十大军区,岳父参军的部队属于昆明军区空军五十六号信箱,实属后来的导弹部队,岳父其实服役于当时的中国人民解放军86879部队。1976年他晋升为班长;1978年他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一次偶然机会,我有幸翻阅到岳父的一本“立功受奖证书”——一九七九年元月二十三日,中国人民解放军86911部队政治处授予身为班长的郭西堂“学雷锋先进战士”荣誉称号。其主要事迹(原文):郭西堂同志在七八年工作中,对马列、毛主席著作学习抓得紧。理论联系实际,安心部队服役,对班里工作抓得紧,团结同志,尊重领导,谦虚谨慎,能以身作则,特别是军事训练刻苦认真,考核成绩优良,战备工作细致,没有发生事故和差错,作风正派,工作踏实。

1979年4月,郭西堂同志在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的战斗中带领全班同志发扬“二不怕”的精神,保证了作战部队通讯线路畅通,圆满完成了战斗任务。中国人民解放军86879部队授予郭西堂同志个人三等功一次,并为其颁发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部印发的立功受奖证书、奖章证书和军功章,三等功奖章编号为:七九〇一五。

岳父当年在部队的“二不怕”精神的确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我想这“二不怕”精神就是曾有歌曲中唱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才得胜利!”“二不怕”精神彰显着一位忠诚于祖国和人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身上那种自我牺牲精神和坚定的革命意志,体现着军队中一位普通共产党员所具备的革命英雄主义、责任担当与理想信念。

1985年,回家探亲的岳父受邀曾在家乡中学还为全校师生做过一场荡气回肠而别开生面的报告会。蹲“猫耳洞”时的苦,被“旱蚂蟥”咬的痛,冲锋时的“二不怕”精神无不让现场师生聆听后感动而崇敬,更让大家深深感悟:今天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正是那些在前线战场上无数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珍惜幸福!热爱和平!

1988年,在部队服役了15个春秋的岳父转业到家乡的乡镇粮站,成为粮站一名普通职工。几年后又担任起粮站的粮仓保管长,负责全乡镇一年一度的粮食验收和熏仓保管任务,验粮这项工作辛苦而容易得罪人,可原则性强的岳父从不会给任何亲戚朋友“走个后门”或者“开个绿灯”,工作上公正无私而从不马虎,为此曾落下过“六亲不认”的骂名。熏仓工作属于单位里最危险的特殊工种,熏仓的化学药物对人的身体会造成一定伤害或者致癌,所以这项工作在单位里的其他人都是敬而远之,尽力借口推辞,而任劳任怨的岳父却一干就是18年。

当时条件还比较落后的乡镇里,能精通修理无线电电器的人很少。于是刚转业不久的岳父曾一度利用业余时间为单位和大家免费修理无线电收音机之类的各种电器,赢得乡亲们的信赖和一致称赞。而这门过硬的无线电修理技能还是当年在部队通讯班锤炼和研修而成的呢!

2004年腊月,历经自愿报名、严格体检,政审过关的层层考验:对军旅生活情有独钟的岳父如愿以偿的将他唯一的儿子送到武警部队上。在儿子参军动身的前夜,我目睹了一位老兵、一个父亲的那种满怀期待与不舍的神情,他一遍遍给儿子示范着行军被的叠法要领,叠穿军装的口诀捷径,直到天亮出发……

2006年春的一天,岳父在粮站进行熏仓工作时从十几米高的粮仓顶部不慎坠落,造成右腿严重骨折并落下后遗症。“屋漏偏逢连夜雨”,那年下旬又遇粮食系统自下而上的重大改革,粮站主任倡导单位的老职工带头能退则退,自负盈亏。腿伤的岳父选择了下岗回家种地,过起了粮食自种自给、医保自费自缴的日子。

2008年,55岁的岳父按照单位特殊工种的条件主动申请提前退休,欣然地领着微薄的退休金。

如今岳父已过“花甲”将近“古稀”,我们鲜有听闻他亲口讲述当年的英雄事迹。他其实丝毫没能忘却,而是把过去历经的一切深深埋藏心底,守口如瓶而从不张扬——一位革命老兵的谦逊令人敬佩。

唯有一次我两人一起晚餐对饮时,岳父多贪了几杯酒下肚之后,他才变得健谈起来。岳父深情地回忆起当年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的战斗中惊险的一幕:夏天的南方边境到处是茂密广阔的原始森林,高山深谷比比皆是,加上潮湿多变的天气。当时接到上级命令后,身为侦察通讯班班长的他带领着全班战士悄然神勇的将通讯线路铺到了敌方阵地前沿,全班战士蹲在一个极其狭小而阴暗潮湿的“猫耳洞”里一动不动,稍有不慎将会暴露无遗,后果不堪设想。白天眼睁睁看着巡逻的敌军在头顶一根根碗口粗的藤条枯枝上来来回回、无精打采地游动,夜里能清晰听见敌军的晚餐声响和入梦鼾声,他们全班战士却屏息静气、镇静机警地蹲守了两天一夜,直等到大部队跟上来。战斗打响后,和后方的一切通讯联络任务全落在他们肩上,排线查线既要速度又要精准无误,他带领全班战士圆满完成战斗任务且没有一人伤亡,战斗胜利结束后他被部队嘉奖三等功一次,每当抚摸着熠熠生辉的军功章时他的脑海中常常浮现出当年战场上全班战士的英雄身姿……此时讲到这里,老岳父眼睛湿润起来——离开军营半生的老岳父不光是满脸骄傲自豪,还流露着无尽的激动难忘,也夹杂着些许无奈与失落感。

——而今曾经的一切都成为一位党员老兵戎马生涯中刻骨铭心的军人情结。

那一刻,耳边仿佛回荡起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慨叹: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

历经的贫穷,曾经的英雄,半生的平庸——这是我斗胆总结老兵岳父的“人生三部曲!”唯有这行粗浅的文字是为婿对老岳父的不敬之言。

我的老兵岳父,从一名普通的参战老兵到一名普通的粮站老职工,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平凡的人生历程中默默无闻。他始终待人正直真诚,无论贵贱一视同仁;生活节俭朴素,从不攀比高低、从不计较得失。他做人很真实,过的很踏实,活的也很充实。他时刻用生命书写着军人的伟大,用一生映射出“秉性刚直,堂堂正正”的伟岸身影。

老兵岳父,我身边最可爱的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