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节气到了,寒意凛冽,树枝枯瘦,叽叽喳喳的鸟雀们逐渐噤了声。隆冬将至,元和塘畔的炉火熊熊燃烧起来了,工匠们守在砖窑,等待一年辛苦的成果出炉。
古人捕捉日月风雨的变化、窥破阴阳循环的秘密,制定出节气以驯服草木水土、助力百业繁荣。农夫们和工匠们根据节气的引领,循天时之变,在各自的领域劳作。犹如庄稼春种、夏长、秋收、冬藏,一块砖同样需要经历春季取土、夏秋阴干、冬季烧窑的四季,甚至更长时间,方能修得正果。
若要了解变土为金的过程,顺便享受浮生半日闲,那么,到御窑金砖博物馆去吧。
博物馆在苏州相城区阳澄湖西路,大门朝北,低矮朴素,仅两面半人高的墙,青砖对缝垒砌。门后景观墙略高,青砖叠笼成一堆,仿佛只是随随便便暂时搁在那里。苏州温润,即使大雪节气,野草依然顽强地绿着,密密地覆盖墙头;墙后几株野树随意站着,未经修剪的枝条萧疏散淡,共同营造出遗址般、废墟般的氛围。游客至此,明显感觉到一种沉着、朴素而浑厚的气息扑面而来,整个人瞬间就安静下来。
左转进入林荫大道,两边砖墙上的野草更加茂密,爬藤细长的茎顺着砖缝交织成黄绿色轻纱,垂在半空随着微风参差披拂。再往前,一条长长的连廊跨过水塘,地面由青砖铺成人字形,随地势起伏成柔缓的坡道。中间的隔墙由四方空心砖砌成,古典园林的漏景手法,从镂空图案看得见元和塘自南向北流动的粼粼波光。
到了主馆,风格顿改,青灰冷色调变成了红色:红色砖头砌的整面外墙朴拙厚重,宛如巍峨的古城。进入序厅,高大轩敞、庄严肃穆,仿佛进入神圣的殿堂,一路上说说笑笑的游客们不由自主压低了嗓门。栏杆围起一片黑色地面,原来是用49块金砖铺成,真正的金砖,砖中极品,明显不同于普通的青砖红砖,油漆过,通体乌黑。我蹲下,用食指尖轻轻抚摸,光滑细腻如婴儿的皮肤,令人惊叹。
进入一楼展厅,一排玻璃瓶里分别装着大小土块、碎土渣渣,展示金砖制作的第一个步骤:取土。取的什么土?阳澄湖附近陆慕地区特产的黄色粉砂黏土,经过晾晒、捶打、舂磨、过筛等七道工序,泥块才能变成合格的土;接下来,泥水搅拌、纱网过滤、光脚踩踏等六道工序,泥块里掺杂的草根、石子、砂砾、贝壳等杂质彻底清除干净,土变成合格的泥;其后,制坯、阴干、装窑焙烧,火候的控制和把握、柴草加入的时机和数量是技艺的关键。用不同柴草各烧上一个月左右,共烧四个多月,工匠们轮流值班,一刻不停地烧。最后窨水,从砖窑顶部往下浇水,烧红的砖头冷却,有了独特的青灰之色。
一块金砖的诞生,本源于土,经千锤百炼、烈火焚身,终于有了足以久持千秋的坚硬,有了截面断之无孔的细腻,有了金玉之声。做人也一样,要以廉洁准则为筛,筛掉思想杂质,日日三省吾身,处处严以律己,防微杜渐守住底线,不在小事上破防,自觉接受世事捶打,酸甜苦辣遍尝、水火冷暖历练,才能做到小节不失、大节弥坚,才能凤凰涅槃,获得金刚不坏之身。
展台上的几枚大如直尺、小如豆腐干的木头印章吸引了我,看了说明牌才知道,它们刻的是金砖名称、年号、督造官姓名、窑户姓名,在砖坯入窑前像盖图章一样盖在侧面,作为边款,也就是金砖的“身份证”。通过边款,能够层层追溯到制作人、验收人,是非常完备而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体现了江南器物的匠心传承。窥一斑而知全豹,拿起印章托在手心细看,仿佛看见了我国监察制度的发展沿革,一些具体而微的好做法值得继承,古代优秀监察文化更值得弘扬。
一块出土的老砖吸引了很多游客,纷纷拿起旁边的小铁锤好奇地敲打。砖不同位置敲出的声音不太一样,但音色都纯正而清脆,犹如编钟。小锤手柄被游客磨得锃亮,经常敲击的地方已经凹下去,形成了两个圆圆的小洞。
博物馆设有手作体验区,人类天然的喜欢亲近自然之物、亲近泥土,玩泥巴不仅吸引小朋友,成年人也会沉浸其中,玩得不亦乐乎。苏州御窑金砖制作技艺,是国内现存少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双遗产,屏幕相隔,终是遗憾,只有在现场,眼耳鼻舌身意皆被熏染,才能真正感受到相城千年文化的美好。
展厅北面,是出土的残窑和复原窑。站在砖窑里面抬头观望,非常震撼,层层青砖按圆圈整整齐齐排列,蒙古包似的顶上开着窨水孔,看得见外面的蓝天白云,日光下彻,在幽暗的窑内打下一个鲜明的光圈,细小的灰尘沿着圆锥形光柱旋转飞升。
设身处地想想古人,胼手胝足、日复一日劳作的辛苦;想想一块砖的历练过程,来自于大地深处,经过漫长的淬炼终于化土为金,从阳澄湖畔抵达王朝最高殿堂,成为奉旨成造、专为皇室御用的天下第一砖。这个过程,恰如王阳明所说:“金之在冶,经烈焰,受钳锤,当此之时,为金者甚苦。然自他人视之,方喜金之益精炼,而惟恐火力锤煅之不至。既其出冶,金亦自喜其挫折煅炼之有成矣。”
做人亦如此,日日精进,接受烈焰钳锤的淬炼,才有可能让漫漫人生始终保持廉洁和纯正,才有可能像普通的泥土脱胎换骨变成钦工物料一样,让自己达到成器、致用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