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沐沐周的头像

沐沐周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07
分享

楝花风起江南

五一长假,避开所有拥挤的景点,去苏州西美巷况公祠寻幽。看庭院深深,看楝树花开如紫云,看原木色三脚架上陈列的一幅幅精致的书画小品,享受半天的悠闲时光,心里像山泉水洗过似的清爽,又像秋天垂着头的稻穗一样充实。

西美巷藏在热闹的道前街与人民路之间,闹中取静,出脚方便,出了地铁,顺着小巷荡过去,没几步就到了。况公祠淹没在粉墙黛瓦之中,不高大、不醒目,不像一般景点那样浓墨重彩赫赫扬扬,而是融入周围民居,共同保持内敛身形。

一进门,洁净而整饬的气息扑面而来。首先看见一座四四方方古典戏台,歇山顶,赭红色美人靠样式的木栏杆环绕,正中竖着大电子屏,循环播放况钟的有关影像。这是用的《十五贯》寓意。

《十五贯》出自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讲了熊氏兄弟各遭冤案、双双被判死刑、幸得苏州知府况钟复审平反的故事,后改编成昆曲,况钟“况青天”从此和包拯“包青天”、海瑞“海青天”并称“中国民间的三大青天”。他刚正、清廉、勤谨,任苏州知府十三载,整顿吏治、设仓济农、建府学、修水利,做了许多好事。任期满,万人联名上书乞留,感动朝廷,下诏留任。后病故于任所。百姓感念他的恩德,苏州府七县为他建多座祠堂,现仅存一座在西美巷,是清同治年间的建筑。

戏台北面的享堂是第一展厅,展示了况钟年幼丧母、奉敕赴苏、名扬青史等事迹。享堂西有院落两重,其中第二展厅“三离三留”的故事最令我感动。

原来,况钟有不止一次升迁的机会。除继母病故守丧、百姓请愿后复任,宣德十年,按明朝考核制度,况钟赴京述职,百姓怕他因政绩优异升官离去,第二次联名上书,况钟得旨再次回到苏州。正统四年,况钟赴京述职,百姓第三次联名上书,朝廷下旨复任,同时擢升正三品。这是明建朝七十多年从没有的规格和礼遇。

多媒体幻影成像的设计精巧,电子屏小得仿佛一张张A4纸,拇指大的小人儿梳发髻、曳长袍,跪拜、奔走、执手、拭泪,服饰鲜明,影像生动,逼真展示三离三留的全过程。几百年后的人看着这一切,恍然如梦。

我想,假如,假如是我,老老实实完成了本职工作,已经尽到了应尽的责任,理顺成章即将被提拔,到更高的职位上享受更多人的尊敬和更优厚的俸禄,我会因为市井小民的挽留就放弃吗?也许,不会。

而况钟做到了。何其不易。他来时,天下“九府难治”而苏州“繁剧尤甚”,他走时,苏州已物阜民丰、吏治井然。

一边感叹,一边来到第三展厅。电子屏点击“与况钟对话”,跳出一串问题,我点了“家风”,况钟出现在大屏幕,纱帽、红袍、皂靴,低头沉思,慢慢开口,说了一段话,大意是:治理家庭最关键的是自己以身作则,为家人做个好榜样。

我笑了。怪不得况钟号称“刚健能吏”,果然洞察世事。心理咨询师朋友说过:习惯了对外人客气、对自己宽容而对家人随意苛责,是目前家庭不和谐的主因。如果听从况钟的意见,许多家庭的痛苦将大大缓解。

假期新增的书画小品展览颇可观。书法功底沉稳,却不泥古,有创新的小意趣。国画无论花鸟还是山水,都于平淡间孕育勃勃生机。一幅幅看,不觉半天过去了。无一丝嘈杂,无一人打扰,窗外偶尔两三声鸟鸣,啾啾咕咕,愈发让人感觉心底清静,如早晨睡了一整夜的水井。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让人专注欣赏字画,而只有专注,才能领略丹青之美。否则,乱哄哄走马观花,等于至宝山对珠玑却空手回,终无所得。

苏州人善于造园,况公祠方寸之地而亭、台、池、桥俱全。六个展厅新媒体融现代趣味,游客静观、深思、参与、互动、心有所触而终有所悟。我想,所谓江南,也许就是这样,集昆曲与园林两大特色元素于一体,墙外市井繁华,墙内风物清嘉,历史承载深厚,人文品位超逸,思想启迪和艺术熏陶交融,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这样的环境里,游客会不由自主放低了音量,放缓了语气和脚步。两位穿着同款薄纱印花外套的阿婆,皱纹深、短发白,这么大年纪还有闺蜜,腿脚还健,还能无须儿女服侍而独立出游,真好。她俩害羞地笑着,低声请我帮忙拍照,一口地道苏白,腔调软糯如豆蔻少女,互相搀扶看着镜头,眉目宁和,白发在风里微颤,如同在风中微颤的楝树花。

楝树立于允心亭旁,花朵繁盛细碎,树冠蓬松如伞,如浅紫色的轻纱,飘拂在鳞鳞青瓦之上,庭院于是整个被笼罩在浅紫色的柔和光辉里。香气极有个性,绿茶般清苦而倔强,初闻浓烈馥郁,仔细一闻,似乎又消融于无形。

风吹过,几朵小花缓缓飘落,像紫色的雨滴。《花镜》说:“江南有二十四番花信风,梅花为首,楝花为终。”楝花风起春将尽,接下来,是梅子金黄杏子肥的夏季。如果况钟还在,估计会开始忧心熟梅天气半阴晴,督促维修农田水利并亲自劝课农桑了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