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让全家老少忘记职业和年龄、忍不住头挨头肩并肩挤在沙发上共同观看的书,这是一本让自己独处时不觉寂寞、失意时忘记悲伤的书,这是一本学龄前不识字的儿童也看得懂的书,这更是一本成年人初看大笑、二看沉思、三看悲伤、最终释然的书——这就是德国埃·奥·卜劳恩的长篇漫画《父与子》。
书中最早的一篇漫画发表于1934年,此后作者陆陆续续发表了近两百篇漫画,内容看似平淡琐碎,实则幽默风趣,八十多年过去了,今天再看这本书,一幅幅小巧的画面仿佛老卤汁里煮透的一粒粒五香花生米,依然有滋有味且余香绵长。
比如,全书第一篇《糟糕的家庭作业》:儿子在写作业,愁眉苦脸;爸爸把儿子抱起来放到膝盖上,替儿子写;老师检查作业,然后牵着儿子的手去找家长;老师生气地打爸爸屁股。除了标题,全篇再无文字,但连续几幅画面所要表达的意思大家都看得懂,再联想到现如今家长辅导孩子作业时的鸡飞狗跳,让人忍不住大笑。
再比如:两个小孩打架;儿子哭着去找爸爸告状;爸爸怒气冲冲拉着儿子,去找那个小孩;那个小孩也拉着自己怒气冲冲的爸爸过来了;两个爸爸互相指责,打起来了;两个小孩并肩站在一起看爸爸们打架;爸爸们的牙齿被打掉了;两个不知不觉和好如初的小孩蹲在地上,一起数究竟掉了几颗牙齿。样简洁的画面略带夸张,所反映的生活情景却极其普遍,孩子的世界和大人不同,哭哭笑笑,一会儿好了一会儿恼了,很正常,而家长们总是爱子心切,以致小题大做。
再简单举几个例子:爸爸坐着看书,椅子后背露出半个秃头,儿子趁机作画,让爸爸的秃头成为“海上的夕阳”,配上画框后,还真的挺像;儿子作业写得差,老师要求带回去让爸爸签名检查,儿子想出歪点子,骗爸爸蒙眼签字,躲过一劫;爸爸奉妈妈之命,去叫看书入迷的儿子吃饭,哄走了儿子,自己反而趴在地上看起那本书来,以至入了迷;爸爸和儿子下棋,结果爸爸输了,气急败坏耍赖;爸爸带儿子上街买菜,儿子中途跑进玩具店,爸爸先是生气,很快和儿子一起在玩具店里玩得兴高采烈;儿子把墨水不小心洒在新买的地毯上,爸爸没有生气,和儿子一起在地毯墨迹旁边画画,把满地狼藉补救过来;儿子急匆匆跑,要紧献上自己精心准备的生日礼物,不小心跌跤,礼物摔碎,儿子伤心大哭,爸爸从碎渣里检出一根细铁丝,捅一捅自己被烟油堵塞多日的烟斗,并对儿子的礼物表示感谢……
画面里的爸爸看起来很幼稚,甚至傻乎乎的,不像父亲,更像儿子的朋友,对于儿子的生活总是理解、常常陪伴、有时参与。画面里的孩子一有机会就顽皮捣蛋,因为知道父亲爱自己、懂得自己、更能耐心包容自己。只有爱才能换来爱,所以儿看见爸爸心情不好时候,就会想方设法去逗爸爸开心。父子之间的脉脉温情,令人感慨而感动。
《聊斋志异》里有篇故事,一位书生借宿寺院时,看见墙上壁画中栩栩如生的仙女而心生喜爱,神思恍惚时居然进入壁画中,与仙女相识相恋,最终分离并重回现实世界中的寺院。估计会有不止一位读者,捧着《父与子》的时候暗自神往:如果能够让我进入画中,亲身享受那温暖的亲情该有多好,哪怕只短短几分钟,也满足了。
朱自清《背影》里的父亲,沉默而沉重;《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一看见父亲贾政就害怕得仿佛老鼠见了猫;巴尔扎克的笔下,葛朗台为了金钱可以掐死女儿的婚姻和幸福……我们在文学作品里见识了各种各样的父亲,卜劳恩的漫画是其中最家常、最亲切、最可爱、最有烟火气的那一个。子女没办法选择谁来当自己的父亲,如果可以选,我想,会有很多读者选择《父与子》。
《父与子》近两百篇漫画,都来自于作者卜劳恩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书的题目“父与子”实际上就是卡劳恩与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真实写照。八十多年过去了,今天再看这本书,一幕幕生活的场景,一幅幅小巧的画面,简洁的画笔里闪烁着智慧之光,特别是那纯真的赤子之情,那甜蜜的天伦之乐,那亲密无间的相处模式,依然感人至深、让人羡慕。反观我们身边,多少人为了父母与子女两代人的隔阂而叹息,多少人因为原生家庭亲子关系冷漠而痛苦。
全书的最后一幅画,父子两人一路走,走到了天上,变成了月亮和星星。我小时候看到这里难过得哭了,三十年后,我再看这幅画,想到他们还互相陪伴,还在一起,而且永远在一起,未尝不是一种幸福和安慰。是的,我真心觉得这部漫画值得从小看到大,值得一翻再翻。年龄越大,这本书的内容看起来就越温暖动人,因为时间教会了我感悟平淡真情的能力,让我真正理解了宝贵的亲人之爱,并万分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