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秦岭边陲,天水与甘谷接壤的地方,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村庄,南面群山环抱、渭水从北面玉带缠腰蜿蜒流淌,有“金盆养鱼”之形,人称圆川子,今行政村名罗家村。该村土地肥沃、果椒生香、马路宽阔、柏柳成行、女子靓丽、男儿刚强,千人九博士、百子硕士藏,大专生遍地,本科生满庄。农家乐酒旗招展,古寺观钟声远扬,舞台高耸,校舍辉煌。我们常常陶醉于今天的辉煌。却会慢慢淡忘了历史的变迁。俗话说“吃水不忘挖井人”,下面,我们说一说村庄的沧桑。
自明代洪武移民以来,古村庄就留下了她历史的胎记,古村墙就是最好的证明之一。尽管罗家村现在有约2400人,占地百余亩,但民国时期只有800多人,明清时代应该更少。根据留存至1958—1960年大跃进时期的村墙考证,古罗家村占地只有35亩地。当时村墙高一丈,厚尺余,有总门(今罗家戏台的位置)。在大跃进时期,国家太平,抵抗兵匪已经失去了它的历史意义。为了农业充分发展,为了交通的便利,推倒了村墙。古村墙不复存在,但地名至今留存,村民把罗祖祠后面仍然叫“大墙上”。村墙里面还有一条一米多宽的护村渠,内似于城墙周围的护城河。另外,堡子山上还有罗家堡子,可见,当时的防御工事非常完善。
人民公社时期,在村支书记罗映锡的带领下,大力兴办电灌、电磨、螺钉厂、编制厂等等,一举成为老天水县的先进村镇。罗映锡是罗家村变迁凤凰涅槃中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克服万难、争取政策、八方筹资、善用能人,对罗家村的古今变迁做出了巨大贡献。
电灌是罗家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红玉渠、二级灌、三级灌,把河水引上了山。干渴的麦子、高粱、荞麦、豌豆不再愁眉不展,向日葵对着太阳张开了笑脸,苹果树、核桃树硕果累累,红山、庙咀山流水潺潺,村庄的粮仓不再瘦弱、土地不再贫瘠,粮食变成了一座座的小山丘。生猪、鲜蛋、五谷运进农家大院、装进了农家仓,堆满了农家人的心里的自信。一车车的公粮,输送到了天水县的粮仓里面,书写了琥珀公社罗家村的品牌,成为了时代发展的标兵模范,为罗家村全庄人长了脸。
当时电灌也涌现出一批技术管理人员,像罗守录、罗月海、罗继成等等。电灌能良好运行,离不开这些人的聪敏的才智和无私的奉献。罗守录表面为人幽默,实则非常敬业,风雨无阻,十年如一日。罗继成为人诚实,一心为公默默奉献。罗月海来1961自兰州机械化工厂,当时已经是该厂安全主任。他两代单传,为了尽孝,毅然辞掉工厂工作,回乡务农。搞电灌时,大队书记罗映锡把他调到了电灌上工作。有一次,发大雨,泥石流淹没了电灌操控房,设备浸水、全部瘫痪。书记罗映西愁了,茶饭不思。要维修至少要1500元,七十年代初期,这可不是个小数字,相当于50多个干部一个月的总工资。正在一筹莫展之时,罗月海说:“让我试试吧!”罗月海把所有零件全部拆下来,放在大队院子里指挥人按要求晾晒,一下子拆下来好几百个零件。罗映西书记惊呆了,这么复杂!修电机、重新安装控制系统罗月海在兰州机械化工厂时管理过电工班,不再话下。经过三天奋战,电灌又一次正常运转,罗映锡书记兴奋不已。看着红玉渠再一次喷射彩虹桥般的流水,灌进了农田,村民心里更是乐开了花。
电磨大约建成于1972年。替代水磨以后,村民吃上了更白、更细的面。改革开放后承包给了私人经营。罗家村第一台私人电磨大约建成于1984年,由罗映南、罗引祥、罗月海三人合资所建,是罗家村改革开放后的首家私人企业。当时方便了罗家村、霍家沟、康李村、高方家村、唐温村等等十几个村庄农家粮食、釉料加工。至今依偎在罗家村戏台的东北边。
罗家村影响最大的社队企业要数天水县北道区琥珀螺钉厂。该厂建成于1974年。是罗月海办的工厂营业执照。为了扩大企业影响,当时县上没有加“罗家村”三个字。首任工厂负责人罗守宽,会计罗来生,营销负责人(采购)罗月海。第二任工厂负责人罗月海。前后由大队书记罗映锡领导的党支部总监管。琥珀螺钉厂有管理人员三人,锻工四人,车工四人,钳工三人,包装运输工等四人,职工总计十八人。当时一个十二号螺丝钉售价八分钱。机床咚咚咚不停地响着,就好像天上在下银元。为大队副业收入做了巨大贡献。
当时的社队企业还有养蜂场、养鸡、养猪场,不过这些主要生产农业初级产品。一方面为国家交公粮,另一方面为大队村民搞福利,影响远不如螺钉厂大。螺钉厂曾经是老天水县的标兵模范企业,多次受到政府表彰,多次被报刊广播报导。后来要建设编织厂,1979年实行农业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半途而废。罗家村当时的社队企业还有很多,形成了村庄一时中兴的局面,由村中流传的《罗家村赞》可见一斑:
沿川烟火洪武传,罗祖斩蛟震坤乾。
四维法祖子孙兴,五龙白马风雨拦。
祝融后裔创业艰,渭水润滋建家圆。
文傅锦绣美文章,武举扛鼎惊陇南。
口外致富齐台勇,兵匪丧胆堡子闲。
刀枪剑戟百年斗,红色革命称空前。
淋醋乍疑夜半雨,弹花畅听五更弦。
应节织布响秦韵,汲水提灌上南山。
水磨潺潺撒谷雨,钉床咚咚淌金元。
皮影秧歌闯四海,花炮脆响冲九天。
庙宇舞台古柏秀,五谷烧坊酒醉仙。
裕后光前扬祖业,四海兄弟山水连。
根生网脉亲人聚,道走麦甘故乡还。
族旺学兴椒香远,大槐树下追古贤。
可见,在罗家村发展中,还有舞台、家家生产合线布的织布坊、弹棉花坊、罗孝文的花炮坊、罗世维等人的皮影戏戏班、还有醋坊、烧酒坊等等,俨然一个百花齐放的农副产品工业园,被人们取名沿河城,的确名不虚传。
如今,罗家村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中更加自信,步履更加坚定铿锵。发展成果令人振奋,车如流水,网如游龙,甘麦通四海,高铁联天下。法融修上善之桥,松林建文史之馆,农家乐土鸡之舍,旱地创生态之园。街灯夜明如昼,新村林立高楼。舞台亭阁,其乐融融,吼秦声以荡粗犷,绽窈窕以跳锅庄。城乡一体,歌载四方。我们确信,罗家村将以昂扬的新姿态奔赴小康、走向繁荣富强。将会在西秦岭发出前所未有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