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卢莹的头像

卢莹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24
分享

清明时速

高铁从北京出发,缓缓驶离站台时,同车厢的老人正从小拉车里一一取出行李,小心翼翼的放在面前的小餐桌上——

一袋手工饺子,一个保温杯,一副眼镜,几张折叠好的报纸。

一股香味瞬间袭来,沁人心脾。

我注意到未封口的透明食品袋里,盛放着二三十个胖乎乎的饺子,褶皱分明的饺子皮裹着翡翠般的韭菜,热气在食品袋里凝成细小的珍珠。

韭菜肉香与保温杯里的热茶一起,氤氲成一股独特而温和的温暖气息。

“好香啊”。

听到旁边旅客的赞叹,老人淡淡回应"我自己包的,出发前刚煮好。"转头整理行李间,他的老花镜片反射着窗外掠过的绿意。

他整理着手中的报纸,接着展开了其中的一张。

"您这出行准备得真讲究。"我由衷赞叹。

“嗯呐,饺子不多不少,够吃一顿,我回衡水老家烧纸,午餐就吃它了”。

他打开保温杯抿了口茶,"人老了,不能由着性子给旁人添麻烦。"他抖开报纸的另一面,报纸边缘留着齐整的裁痕。

"家里人都要上班,清明祭祖这种事,我就自己搞定了。"说话间,列车穿过原野,窗外一片翠绿。

同一排座位的一位年轻人,正拿着手机在看视频。

“我老家也是衡水的。”接这话时,他关掉视频,接着饶有兴趣的端详老人。

”您今年多大了?”

“82“,老人比着手势,不慌不忙的回应。

年轻人“讶”了一声:我爷爷也是82岁。

接着眼睛一亮:好多年没见过这样的《参考消息》了。

老人也笑,随之问年轻人:要一张看吗?

年轻人一边往后靠,一边笑着拿起手机:我习惯看手机。

“您是自己买火车票还是家人帮你买的?”好奇的年轻人继续提问。

”我自己买的,在手机上提前定的票。”老人不紧不慢的回答。

“到衡水得下午3点多吧?”老人好像在问年轻人,又好像在自言自语:

"老家没有亲人了,我扫墓后还得当天返回北京。"

他的脚下放着一个小拉车,拉车上放着的行李袋中装着的应该是祭扫用的锡箔元宝和纸币。

高速运行的列车上,展开的报纸,热腾腾的茶,与身穿军绿色绒背心安静读报的老人,共同绘就成一幅温馨的画面。我看着他平和从容的样子,与旁边青春帅气正研究云祭祀的年轻人形成鲜明的对比,却与车厢外飞速掠过的景物一同融入到清明时节的氛围中,忽然觉得钢轨撞击声都变得温柔——那是生命对岁月最优雅的致敬。

高铁穿过田野,一路向南,我仿佛闻见故乡空气中漂浮的艾草香。不论时代如何变迁,老家祖祖辈辈里浸透的岁月,依然有艾草香和纸鸢锁住的春秋,那是华夏血脉里绵延不绝的清明,让人间烟火,生生不息。

在固安站,我提前下了车。在站台上,目送一个个陌生人汇入人海,各奔前程,恍惚看见千万个从容的身影,正沿着钢轨铺就的时光长河,将故土的炊烟折叠成永不褪色的记忆。

既会手包韭菜饺,也懂得使用智能手机购买高铁票。脚下是祖辈走过的田埂,头顶是子孙正在探索的星河。当我们还在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焦虑时,这位82岁独自乘坐高铁回老家祭扫的老人,早已用八十年的光阴酿就了答案,让生命沉淀下来呈从容姿态:真正的传承,不在于形式的固守,而是用身体力行去与时俱进,让文明的基因在当代语境中自然生长。

清明,无论回不回家,采用何种祭扫方式,"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不在形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