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明月在天的头像

明月在天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2/19
分享

苏式建筑,为时代而歌

夕阳中,苏式建筑群风姿绰约。

洛阳涧西苏式建筑群是指“一五”期间,苏联在洛援建重点工程时建造的厂房和生活区等,主要包括一拖、中铝洛铜等企业的厂房,以及涧西区2号街坊、10号街坊等苏式建筑。

打破概念化认知,我开始亲近它、触摸它、仰视它。这些由苏联专家援建的建筑,红砖红瓦和斗篷式大屋顶最是夺目,简约的色彩搭配、巧妙的形状组合,呈现出异国风情、散发着别样风韵。她默默地伫立在那里,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坐在家门口,晒着暖阳,守着年岁,回忆着曾经的故事。

夕阳中,斗篷式的屋顶雾霭袅袅,不知何年何月那些雾霭就挂在屋顶了,它们穿越时空,结伴而来,或许就为赶赴一五时期的风云际会。一五时期,涧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100多名苏联专家接踵而至,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浪潮中。他们帮助崭新的共和国,在古老的涧河边建起厂房、住宅及各种配套设施,一座新中国为之骄傲的共和国工业新城拔地而起、矗立东方,从此新中国工业文明新星从这里冉冉升起、璀璨夺目。斗转星移,时光荏苒,如今,与钢筋铁骨的高楼大厦相比,与如梦似幻的工业厂房相比,与直插云天的现代建筑相比,眼前的苏式建筑群宛如饱经沧桑的老者,尽管没有钢筋铁骨,但他却以砖瓦之躯,展现出钢筋铁骨般的雄姿,顶天立地、气吞山河。

涧西区二号街坊,洛阳最具代表性的苏式建筑群的所在地。苍翠挺拔的松树直插云天,仿若擎起一束束绿色的火炬,将无限的绿意燃向苍穹。红墙红瓦的苏式建筑,成为洛阳人心中一份恒久的“红色记忆”,珍藏着一个时代的激情和梦想。走进这群建筑,仿佛走进岁月深处,我忍不住用手去触摸它那被时光镌刻过的肌理,去感知它的过往,去追寻它的印记。当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气神融入激情燃烧的年岁时,来自五湖四海的数万名产业工人、技术工人,在废墟之上、在荒野之间,以经天纬地勇担当的万丈豪情,大兴土木建家园,大办厂矿兴工业,刮起风驰电掣的工业风,书写出熠熠生辉的工业史诗。留下当时中国最大的最大的铜加工厂、最大的轴承制造厂、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最大的矿山机器制造厂、最大的柴油机制造厂,一次次刷新中国之最,让中国制造飘香寰宇。

       这是一片云集大国工匠、锻造国之重器的热土。机器的隆隆轰鸣声,宛若时代的歌者,它历数着这片土地曾经的辉煌和无上的荣耀。在建设路,六大共和国长子一字排开,洛铜广场、洛轴广场、一拖广场、中信广场四大广场并排建设,是谁将雄伟开阔的建筑风格和恢弘盛大的建筑风貌融入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宏大叙事风格中,铸就出这道璀璨夺目、撼人心魄的工业奇观,成为这个时代的旋律和回声,荡气回肠。

我站在一拖厂前广场。

远运望去,一拖厂区大门和左右两边的建筑呈“凹”字形一线铺开,汉字之美被建筑展现的淋漓尽致,建筑之韵被汉字阐释的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望着曾经熟悉的厂房、街道,忽想起就连幽静的书房、漫步的游园、迷恋的河渠,都被赋予了历史、人文、信仰的元素与符号,讲述着父辈们的故事。

时间是有魔力的,它是点化这些建筑之美的神奇手印。历经沧桑、饱经风雨之后,尽管这些建筑的荣耀已开始褪去,骨骼已开始老化,但是它们依然以顶天立地之姿展现出艰苦卓绝的奋斗之美,而它们的四梁八柱更是勾勒出一个时代的坚实骨骼。

我一次次走进那些厂房,一次次被它们感动!它们就像一架架横亘在西苑大地的巨琴,飞溅的火花、炼铜的炉火、轰鸣的机器声宛若跳动着的音符,它们巧妙组合成一曲壮美的工业文明交响曲,雄浑壮阔、撼人心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