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觅我添色的头像

觅我添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5/08
分享

闲话扬州行

烟花三月,计划与梅外出游玩。祖国四处河山大好风和景明,心却举棋不定意欲何往。不知哪天开始,旅游的新奇竟然会同年岁衰老,诗和远方的诱惑日趋平淡疏离,眼前的日落日出反倒是越瞧越有趣。这种随遇而安的心境,许是华发初生的馈赠。犹记年轻那会,终日营营役役生计,情绪如同起伏的山峦,时而云淡风轻,时而乌云密布。拎不清的心思就像漏水的龙头,越是夜深人静,“滴滴答答”声就越发刺耳,空洞的回想震荡出满腔的窒息。偶尔偷来半点闲,理智便彻底破防,迫不及待抛开琐碎的“三点一线”,奔赴自以为充满诗情画意的远方,整个人兴奋的就像匹脱缰野马,挤在人山人海中透过或黑或白、或圆或瘪的后脑勺,走马观花或远或近、或高或低的名山大川或名胜古迹。

年轻时热衷旅游更像是一种无奈的落荒而逃,从日复一日嫌弃的三餐烟火中,逃离到他人岁岁如是的烟熏火燎处,心甘情愿用异地的风尘疗愈彼时烦躁的心气。浮光掠影一圈归来,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人却在筋疲力尽中壮大重拾柴米油盐的勇气。如今,日子安稳性情淡薄,懒于闲看流云静观草木,说走就走的欲望不知不觉消退得可有可无。一年一度的外出,不再追赶喧嚣的到此一游,决意随心去个有品的地方吹吹风,在街头巷尾落日余晖中,感知一方水土背后的故事。几番商议后,我俩决定乘春光春景下扬州,听听扬州山水的讲述。

许是李白的那句“烟花三月下扬州”太深入人心,没想到我们四月天错峰出游,扬州各大旅游景点还是游人如织,走到哪哪处都是人丛众。据酒店前台讲,这平常日游客还不算多,每到周末或节假期,扬州就会迎来大量游客,市内各大宾馆酒店都会据实涨价,房价也会比平常高出一截。听这么一说心中暗自庆幸,庆幸在时间可以自由支配的前提下,我俩的“穷游”游出比“富游”更高的性价比。

远道而来扬州,我不为瘦西湖的水上园林、长堤春柳;也不因二十四桥明月光影;更不为东关街 “带着你的十元巨款而来”的新风气。慕名扬州,我只倾心于那条流淌千年不朽的大运河,大运河是扬州的根,是我此次扬州行首要之旅。在打卡完几个著名景点后,毅然告别熙熙攘攘的人流,直奔游人较少的东关古渡口。 “东关古渡”标志性牌坊高耸入云,屹立在运河边。象征扬州古运河申遗成功,造型外圆内方的世界遗产标志,在白色基座托举下,方方正正竖立在牌坊中心。离牌坊不远处,有一面弧形铜雕壁画《大运千秋》,图文并茂再现隋炀帝下扬州的盛况。建于唐宋的东关古渡是古扬州的交通要冲,曾见证扬州因运河而生,因盐商而兴的繁荣历史。如今,依托古运河水文化,扬州大力发展沿河两岸历史文化观光轮渡游,东关古渡成为旅游新起点,继续为扬州谱写运河的新篇章。

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时代,淮河之北属齐,淮河之南属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欲北上伐齐称霸中原,为便利调运军队粮草,就在今扬州东南古邗城下开凿邗沟,沟通长江与淮河,自此,扬州成为运河源点,与运河同生共长同兴共荣。公元605年,为加强对南方的统治和对北方关陇贵族的控制,平息东北高句丽的骚扰,隋炀帝继位后,大力营造他的千秋大业:建东宫设粮仓,大规模整修运河,疏通扩大邗沟旧道,南起江都【扬州】北至山阳【淮安】,是隋唐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经过隋以后的历代王朝不断的疏凿完善,全长1794公里的大运河,担任中国封建王朝南粮北运,漕运枢纽通道长达1200年,为中国古代社会南北经济协调发展,政令通达,民族融合,文化推广做出巨大贡献。大运河江苏段全长683公里,是京杭大运河航运价值最高的水道,至今仍在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其中苏南运河是大宗建材等物质的主要运输通道,苏北运河与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输水河道基本重合。

令人叹为观止的运河风光,我不止一次参观游览,可每一次的仰望,我都会被这条奔腾的巨龙,搅扰的心潮澎湃思绪纷繁,仿佛窥见波云诡谲的历史在汤汤河水中兴风作浪。不同以往的是,扬州古运河首次见证了我与梅的和和不同,梅说:我的底色是块棱角分明的原石,锋利有余而圆润不足。运河的风,吹生朋友间推心置腹的家长里短,和谈古论今的思想火花。

次日,我早早起床,想感受下清晨的运河。独自来到离酒店不远处的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古老的街区两旁散落着大量盐商宅第,晚清第一大名园“何园”就位于其中。在沿街一家据说是传统扬州包子店,买了份齁甜的包子和油糕,漫步来到徐凝门桥下的运河公园。蜿蜒的公园绿树成荫安逸宁静,晨练者三三两两。河两岸柳树婆娑鸟鸣唧唧,半人高的水泥栏杆,一米多宽的条石栈道,给行人建起一道牢固的观景平台。

找了一张花树掩映的长椅临河坐下,只见晨曦下的运河清辉笼罩,宽阔的河水静静流向徐凝门桥方向,桥洞那头靠岸泊有一艘金色画舫。河面上,几只灰白鱼鹰迅猛的上飞下潜捕鱼啄虾,平静的河水不时搅起一圈、一圈翻滚的白浪;河中心,几位头戴黄色泳帽的游泳健将,他们时而顺水时而逆游,远看就像几个黄色皮球,在青绿的河水中随波漂流。阵风起,淡香若有若无拂面扑鼻,连日的舟车劳顿瞬间一扫而空,身心顿觉无比轻松。寻香四顾才发现身后的一树白花,并非搭眼一瞧的绣球花。凑近细看,此花白如雪大如盘,八朵五瓣大花围成一圈,环绕中心一颗颗珍珠似的小花,簇拥一团蝴蝶似的花蕊,散发出丝丝恬淡的清香。

此花我未曾见过,问过度娘方才恍然大悟,它们就是传说中的琼花,扬州市市花。没想到,琼花和运河出其不意交相辉映,一股难以名状的感动涌上心头,扬州果然底蕴深厚。一树树洁白纯净的琼花,静静守护着从千古流淌至今的大运河,一艘艘古色古香的观光龙舟,从如诗如画的水这头悠悠飘向如梦如幻的天那头,一个被历史毁誉参半的灵魂瞬间鲜活。

传说,隋炀帝为下江都(扬州)、赏琼花,不惜征调“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江”。可当运河开成后,琼花却被一阵突如其来的冰雹摧毁,紧接着隋朝各地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被宇文化及弑杀于江都宫,萧后殡之于流珠堂。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终葬之于今扬州曹庄。

“琼花死隋朝灭”的传说,他人信否不得而知,我是难以置信。倘若伟大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原生于赏琼花,琼花有灵定会含冤羞愧,运河有魂准会咆哮不平。琼花与大运河,隋炀帝与扬州注定情缘深厚。隋炀帝坐镇江都,平定陈朝,担任扬州总管10年。扬州是他的龙兴之地,留恋之所,更是他的魂归之处。穿越千年历史,隋炀帝是扬州最耀眼的一张名片!

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开凿通济渠,以东都洛阳为起点,沟通黄河和淮河,疏通扩大邗沟故道;608年,开凿永济渠,沟通黄河和海河,为北方战事做准备;610年,修建江南河,沟通长江和钱塘江。自此,隋唐大运河纵贯南北,沟通中国五大水系,为隋王朝开疆拓土戌边守国,提供巨大的物质和经济保障,为后世王朝的发展奠定强大的基础。609年,隋炀帝亲率数十万大军从长安出发,亲征西巡,重新打通丝绸之路,登焉支山,谒见西域二十七国使臣,举办“万国博览会”。大业七年(611年)到大业十年(614年)间;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三征高句丽是引发隋亡的导火索,致使隋朝兴也蓬勃,亡也悲催。

位于今扬州蜀岗西峰的隋炀帝遗址公园,全面客观的展示了隋炀帝的生平历史。公园包括帝陵遗址和博物馆两大主建。被誉为“落地的皇冠”帝陵遗址,是隋炀帝与萧后的终葬地。上小下大四面立体庑殿顶“覆斗型”遗址,占地近5800平方米,是隋唐时期大型帝陵形制,屋面整个覆盖特制铝板瓦,每一片瓦背后的小小一角,都以简体正楷铸刻了“隋世祖”三个字。相比“炀帝”庙号的贬称,“世祖”这个相对中性的庙号,表明后世对隋炀帝这位历史先人的敬畏和客观的评价。遗址正前方建有一潭长方形镜鉴池,南北长49米,东西宽14米。寓意隋炀帝寿年49岁,在位14载。提醒后人以史为鉴。遗址内部原址展示了隋炀帝与萧后的砖室墓穴,以及星象图、沙盘,3D影幕等。建筑面积近6000平方米的博物馆着重介绍了隋炀帝与隋朝,隋炀帝与大运河,以及隋炀帝三下扬州的盛况。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起源于隋朝的科举考试,声光电模拟感受隋炀帝乘龙舟畅游运河的场景。

“此地曾经翠辇过,浮云流水竟如何”?隋炀帝这位备受历史争议的一代帝王,留给后世褒贬不一的评价。

空旷的遗址公园内,游客寥寥无几。顶着午后湿热的太阳,瞻仰这位先人的千秋功过,聆听历史的回想,我思绪良久。蓝天白云下,镜鉴池的一方清水明亮如镜,清晰倒映出“落地的皇冠”帝陵遗址,虚虚实实的光影似乎折射出:隋炀帝的千秋大业,弊在当代利在千秋,泽被后世,也恩泽了扬州城。

如今,隋炀帝的龙舟早已湮灭,可龙舟驶过的大运河流淌千年不息,琼华苑的琼花依旧年年盛放,一艘艘满载游客的新龙舟,重新起航在新时代的古运河上,历史在不断的反思中前行!而年华渐老的我,试图重新定义平凡人生的意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