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末子的头像

末子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4/05
分享

归南园,寻乡愁旧梦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最喜陶渊明的诗,疏朗、恬淡,不经意间,把你带入有我无我的境界。归去来兮,归去来兮,几千年来,仍在人们心头回荡。这是一颗游子之心,一颗赤子之心。

吴桥城南,有南园,自古有之。那是文人墨客心中的桃花源,故地重游,可以存放初心,安放灵魂。史料记载,明代历法家李天经的祖父李懿当年在家乡兴建“南园”,南园不远处有祭风台一座,范景文在著名的《游南园记》里,记载了当时表演“百戏”的盛况。如今的南园,竹林掩映,树影婆娑,美酒飘香,简直可以用“风播新酿千家醉,雨洗旧樽百里香”来形容。

暮春时节,踏着蒙蒙细雨,嗅着美酒的芬芳,走进南园,走进酒章文创园的故事里。这里有美景——细雨打湿了甬路的石子,闪着熠熠的光泽;路边的小草叶子低垂,上面托着晶莹的水珠;花儿们沉静伫立,像在倾听春风的歌声,又像在回味春雨的情意。那些坛状、绿釉漆成的酒缸,一排排依偎在竹林旁,像是在诉说,又像在等待。

沿着蜿蜒小径,走向竹林深处。青翠的竹叶,窸窸窣窣,在风里摇摆,在雨里翕动。几间茅舍,几方篱笆,几张竹椅,不论清晨还是黄昏,不论山高月小,还是水落石出,不论春花相伴,还是秋叶萧萧,都是闲情小聚的好去处。两三好友、四五知己,一杯香茗,轻轻啜饮,岁月沉淀出最真的味道;一盅美酒,举杯邀月,时间磨砺出最醇厚的状态;一席清谈,推心置腹,同行的路上寻到了莫逆之交。

或许,一阵晚风吹来,空气飘着淡淡的清香。彩霞在西山落下,修长的竹影被染成了红色。远远近近的炊烟,在天空飘来荡去,鸡鸣狗吠从附近的村落传来,这是农家的傍晚时分,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绝妙的佳境。

这里有美酒。几株硕大的梧桐树下,有几间厂房,这便是曹洼酒厂的酒作坊。也许,第一坛清冽的酒从这里酿造出来,严寒酷暑、黑夜白天,不知经过多少次的蒸馏、发酵;也许,生产设备比现在更单调更简陋。有什么关系,美酒本天酿,妙手偶得之。美酒的酿造,是集天地之灵气,聚五谷之精华,携人心之虔诚。它需要岁月的沉淀,需要耐心的等待,需要执着的坚守,还需要技艺的不断创新与传承。

好酒,清洌、甘醇,只赠予懂的人品;好酒,浓郁、悠长,只与好友举杯共饮。

端起酒杯,一口酒入口,微苦回甘,有后劲儿,带着淡淡的酒曲味。不论清香、浓香、酱香,都是老酒、老味儿、老口感,清香醇厚不上头。三杯酒下肚,六腑回暖,面若春花,微醺醺的,如沐春风,这就是“贵人品酒庄”的酒头酒。值得一提的是,酒作坊旁边栽种了几株梧桐树,已经丈把高了,耸立院中,开满浅紫色花朵,璀璨无比。想想看,有这样的梧桐树栖息生长,怎能引不来“金凤凰”?

这里有美器。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好酒配好器,在这个不大的地方,却有全国最多、最全、最精美的酒瓶器皿。据说,这些酒器具,是一位叫周青馗老先生的私人收藏,最后全部捐给了曹洼酒厂。周老先生半生致力于酒瓶收集,得了个“酒瓶周”的雅号。

酒器从山石、花鸟草虫、人物、建筑、民俗、脸谱扑克牌,到港澳台、青铜器、“文革”、红色文化等系列,种类繁多,无所不包。早期有龙山时期的陶,刻画蝉纹、几何纹,两侧贴有饕餮纹;造型修长的影青釉瓜棱执壶,像一个穿着天青色曳地长裙的美人儿,亭亭玉立,如同一湖碧水,青碧可人;更别说,李白挥舞长衫,“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以及曹孟德背对双手,登上楼台,“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等。

美酒极醇焉能不品,佳肴至香岂肯不尝。在壶中天,不光有美酒、美食,还可以品美艺。所有诗词书画印,多以酒为题材。一进门,“酒头酒”几个硕大、刚劲、醒目的隶书,立即吸引住人的眼球。看着这几个字,仿佛看到清冽的酒头酒,透着浓烈的气味儿,正把醇厚清香的劲道和刚正不阿的韧性,弥散开来。左手边一幅金鸡报晓的国画,仿佛在蒸蒸的酒糟里,看到了升腾起来勤勉敬业、坚守奉献的创业精神。

还有一幅关公醉卧图,很有意思,半醉微醺的关羽,看样子没少喝,脸膛红通通的。他这样一位英雄好汉,可以用“海量”来形容,怎么会喝多、喝醉呢?无非是好酒、豪情、仗义,酒不醉人人自醉罢了。除此之外,还有樟案徽宣、笔墨盈香,甘泉煮茶、清香一盏,点按弹拨、古韵悠长……

归南园,寻得乡愁旧梦,酒香、茶香、墨香。望向窗外,一望无际的田野绿油油的,这就是百亩“南园”。回首间,还想说什么,陶诗又一次萦于耳畔——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