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 角
在老家绍兴的时候,我爱吃菱角。每年八九月的餐桌上,少不了或蒸或煮或炒的菱角。父母说,多吃菱角补五脏,除百病。我熟悉的菱角,是四角菱。剥开乌黑的外壳,清香四溢。可每当看到牛乳般粉嫩的菱肉,我总是无法把它与锋芒毕露、棱角分明联系在一起。
前不久,因参加在浙江嘉兴举行的“湘家荡之恋”国际散文诗大赛颁奖会,我顺道回老家绍兴住了两日,又受邀在杭州西湖边与诗友小聚。金秋时节,正值菱角上市,我对菱角自然特别上心,还极力向同行的朋友推荐,菱角有“自轻”效果。每顿餐,我都会点菱角这道菜。早上的自助餐,我也要四处寻找菱角。久居在外的我,满足的已不仅仅是味蕾,倒像是在解思乡之馋。
在绍兴,我吃的是有四个锐角的菱。到了杭州,我吃的菱却只剩下了两个尖角。而在嘉兴南湖,朋友告诉我,这里的菱没有角。他们把它叫做圆菱、和尚菱、元宝菱。剥了壳的菱角,鲜美的味道没有变,但短短的一段距离,菱的角怎么就突然消失了呢?颇似“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我不禁想到鲁迅先生和我的文友晓弦。晓弦是嘉兴人,性情温和,人称“老好人”。他的作品,大多平和恬淡,跟南湖菱颇为相似。而我心目中的鲁迅,跟四角菱一样,锋芒毕露,文辞犀利。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一方水土也养一方植物。角菱变成圆菱就是如此。绍兴有鲁迅、秋瑾,也是如此。
在游玩了绍兴的东湖,看到柯岩风景区的那根直插云霄的石骨后,四川的徐先生感叹道,真没想到,在温柔的江南风光里,竟有这般嶙峋的山崖峭石。我说,那是这方水土的风骨。
其实,对植物而言,有角没角并不重要,只要味道不变;人,长没长有角也无关紧要,关键是有没有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