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泗大洋山,位于杭州湾口、长江口外,是中国最古老的海洋渔汛发祥地,崎岖列岛主岛,兼以风光秀丽而闻名于世。与相距4公里的小洋山及其周围岛礁统称洋山景区,为嵊泗风景名胜区的主要部分。因其与舟山本岛相距甚远,我虽向往已久,却一直未能到达。
2022年,机缘巧合,来到大洋山。 不同于一些小岛的渐无人烟,大洋山因为洋山港的港口优势,与小洋山(深水港)隔海相望,充满着无限生机。它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海岛渔村,而是具备了现代化小城镇的景象与规模;同时,它所蕴含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人文景观也让人印象深刻。
大洋山的慢节奏
去大洋山之前,有个买票的小插曲。微信公众号“自游宝”上可以网购“三江码头-大洋山”的往返船票,单程票价95元/张,一天也就早上和下午两个班次,而且限购20张,如果买不到,就得去码头现场买。于是难得地又经历了一次大清早抢船票的刺激,抢完票,有些感慨,距离上一次抢火车票好像已经是几年前了。
2022年11月初的一个周末,早起,天气晴好,预示着一个美好的假期来临。8点30分,三江码头前往大洋山的快艇准时出发,坐在客舱一角,看不到海平面,只感觉船行海上,偶尔会有浪花飞溅,拍打在舷窗上。对于容易晕船的旅客而言,近两个小时的行程有些漫长和煎熬,而我则随着摇晃的船自然地闭目养神。
快艇到达大洋山,比预期的要早到15分钟。预订的酒店位于镇中心,坐公交车大概五六分钟便到达。空旷安静的街道,一群人下车,顿时如一滴水落入平静的湖心,不断向四周泛起涟漪。三三两两走过的当地人,街边小店铺的老板,纷纷对我们行以注目礼。看来,镇上很久没有这么热闹了。
上岛前,正好百度了一下,根据当时最新的嵊泗人口调查统计数据,在常住人口百人以上的主要岛屿中,泗礁山岛人口最多,为37284人,超过全县常住人数的半数,占比为55.73%;其次为大洋山岛,人口为7109人。常住人口百人以上岛屿人口最少的岛是东绿华岛,为103人。
办理入住后,和酒店工作人员闲聊了几句。这才了解到,其实大洋山七千多人口,近5000人为小洋山港的务工人员,当地原住岛民大概只有两三千。由此可见,大洋山确实因为小洋山港的利好优势,越来越生机勃勃。
初次上岛,当然要先“领市面”。正好到中午的饭点,于是一群人各自三三两两地组队去街上找心怡的小饭馆。路过一辆停在路边的出租车,我上去打听价格,师傅笑:“这么个小岛,最远10块钱也就到了。”转头看见对面一块景区指示牌,显示此处距离小梅山景区和圣姑礁均为900米,确实很近。
随意地选了一家看上去比较热闹的小饭馆,上来的几个家常菜意外地好吃,特别是我们特意“钦点”的一道鮸鱼羹那个鲜美,迅速抚慰了舟车劳顿的辛苦。
吃完饭,一行人信步游走。转个弯,便到了海边,一幢幢独具特色的民宿整齐绵延至路的尽头,各种清新文艺范的名字似乎在告诉远道而来的游人,与之相遇是一种缘分。看了半晌,不由自主地对几家民宿风格评头论足,几个人普通话里夹杂着舟山方言。一会儿,有位大爷出来好奇地问:“你们哪里来的游客啊?这口音也不像上海人。”看来在大爷印象里,以往来旅游度假的多是上海人。恰好从另一层面说明了嵊泗大、小洋山更接近上海,难怪不少上海人视其为“后花园”,有空就会来此游玩或休养。而当地村民也习惯了来自上海人的这份青睐和那口吴侬软语。
在大洋山的主街上晃了一圈,时间似乎慢了下来。与补网的村民聊几句,在街口的奶茶店买一杯奶茶,也可以蹲下来,撸撸街上的小狗小猫们,它们也晒着太阳,和岛上的老人们一样,悠闲自在
山海辉映圣姑礁
初听圣姑礁的名字,感觉并不是什么特别的所在;又听闻礁上有座圣姑庙,马上想到里面供奉的应该是妈祖娘娘,这才让人萌发一些意动。而最终吸引我前往的是那一句简单的介绍:圣姑庙被称为“世界上最接近海平面的神庙”、“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神庙”,海拔不超过1米,是沿海建庙史上罕见的选址。
如此特立独行的圣姑礁,无论如何都得去看看!它就在舟山嵊泗大洋山岛的北侧海面,与本岛相隔约250米,面积7000平方米。一块礁,一座庙,独立世外,融于海天之间,背后却是国际大港小洋山港,可以说,这样的组合,无人能出其右。
从近在咫尺的小梅山景区最高的观景平台处眺望,蓝天碧海间,可以清晰地看见狭长形的三礁胜景:矗立着小小庙宇的圣姑礁旁相依中姑、前姑两礁,合称三姑礁。这便是千百年来沧海桑田所呈现的让人叹为观止的瑰丽奇景。它的美,只有亲临,才能深刻地感受。
圣姑礁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远古时代有三位美丽的姑娘带着一只狗和一只宝箱来到了洋山,并在此小憩。这一小憩就休息了数万年,成了现在的圣姑礁。前姑体态玲珑,带着一只石犬,密切监视着狂野之徒的非分之举;中姑衣饰华丽,原来携有一只巨大的宝箱,后来在一次狂风暴雨后,宝箱离开了中姑,漂到了马鞍洋面,成了现在的嵊山箱子岙;圣姑婷婷玉立,秀色可人,三姑前后相拥,周围金波曼舞,构成一副绝美的"海上丽人行"图。
想要上岛,很方便,码头边停着当地渔家人的一艘艘小渔船,专门接送游客往返圣姑礁与本岛之间。价格也很实惠,一般15人可坐一艘,可集体包船,也可散客拼船。
圣姑礁上,奇石嶙峋,形态各异,其质地应是花岗岩。常年的海浪侵蚀、海风洗礼,使得部分石头显得圆润光滑、拙朴可爱,很多地方甚至带着疑似第四纪冰川的遗迹,形成一个个圆形、大小不一的洞穴,远看有着斑驳侵蚀的沧桑感。
上岛登岸,攀越过奇石,便可近赏这座世界上最接近海平面的“天后宫”。看上去,它和以前见过的庙宇似乎没有什么不同,黄墙红瓦,在日光映衬下,有着宁静的气息,也反射着着历史的光泽。史载,此宫建于清朝,已有170多年历史。传说,有一外地商贾载满船货物过此,不巧大雾弥漫,时有触礁之危。忽见前方浓雾中有红灯若隐若现,似为向导。遂按红灯指引得出雾障。商贾认为妈祖显灵,就出资在礁上建了天后宫。从此香火绵延至今。
遗憾的是,除了有必要的活动,庙宇平时大门紧闭,无法入内一观。于是,沿着庙宇绕了一圈,寻找着过去的遗迹。明清时期,洋山海域是中国东南海防的重要区域,承担着防御倭寇和剿匪缉盗前哨的功能。江浙两省的水师官兵时常到此巡洋会哨,他们为海山胜景所陶醉,逸兴飞扬,纷纷留下墨宝题刻,为这片海域增添了弥足珍贵的人文遗产。在圣姑礁的山石缝隙间穿行,可见旁立有石碑,上书“圣姑礁摩崖石刻群”。
摩崖题刻,是古人在天然石壁上摩刻的内容。据史载,圣姑礁上至少留有四五幅题刻,如“泛波”“群贤毕至”“海宇澄清”“万顷晴波”等,皆是与海有关的字句,且气势不凡。之前曾经在一朋友圈的图文中看到过这些充满着历史痕迹的石刻,虽不擅书法,却也能领略这些石刻艺术之美。
只可惜如今到访,唯有“群贤必至”四字墨迹犹在,清晰可见,其余石刻,已随着日升月落渐渐风化,甚至藤蔓横生,覆盖了字迹,悠悠然诉说着时间无情的流逝。据传,“群贤必至”是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湘潭雷玉春率刘长春等7名将军到圣姑礁时所题,而其余谁人书写,早已湮没,无从知晓。万幸的是,这些古人“留念打卡”的痕迹,大多已被制成拓片留存于世。
正是日落时分,夕阳照在圣姑礁上,将岸边那块巨大的礁石映衬得如大漠黄沙,坐于礁上,拍下身影,如留下时光中的剪影,心中竟生出孤身行旅天涯的壮阔情怀。是渴望远行的内心,在隐隐呼应着天地间的一种召唤吗?
这块礁上原本书写着大红色的“圣姑礁屿”字迹,已风化得只剩一点痕迹。或许,这也是岁月的警示。那些即将消失的历史人文遗迹,期待着更好的保护与流传。
单纯的天地之美和山海风光,只是浮于表面的气质,而深藏于历史深处的文化底蕴,才能使洋山这座圣姑礁书写出阔大的气息,那是今人与古人的精神交流,也是随着时代更迭、人事代谢所期待的心灵之旅。
漫步大洋山海岸线
说起舟山的最美公路,很多人马上会想起普陀的螺塘线,它如一条飘逸的绸带蜿蜒于海边,一路可赏繁花、蓝天、大海、沙滩等美景,是非常适合自驾游的一条线路。
但说到徒步海岸线,私以为沿着大洋山与小洋山港遥遥相对的海边栈道行走,绝对称得上是独具海洋特色、极富现代气息的步道,漫行其间,近可赏奇石嶙峋,远可望壮观的小洋山深水港集装箱码头。
据介绍,小洋山原有居民上千户,3000多人,为了配合深水港工程建设,他们响应政府号召,顾全大局,舍弃小家,全部动迁至嵊泗、上海南汇等地,为深水港工程顺利建成做出了贡献。如今,岛上住着的基本都是常年驻扎在深水港区的项目工作人员和建设者们。而上海洋山港已成为一座国际化大型集装箱货运港口,有了世界第一大港的标签,也是我国第一个保税港区。
据说,国际港口协会会长皮特斯特鲁伊斯曾先后三次来洋山港,感叹道:“我走过世界上所有大港,也见过一些建在海岛的港口,但像依托洋山这样的孤岛,在离大陆如此远的地方,建规模如此大的现代化港口,殊为罕见。”
当你沿着小梅山景区的木质栈道盘旋而上,遥望对面港区,海风浩荡,山海辽阔,壮怀激烈的豪迈之气不由荡漾心头。真想亲临岛上,站在最高处,俯瞰这座仿佛有如神迹降临的岛屿,关于它的大港建设传奇,已被镌刻在现代海洋经济的发展史上。
震撼于港区的雄奇之余,眼前近在咫尺的小梅山景区的奇石景观,也不可错过。这里的石头浑圆厚重,色泽金黄,可和东极东福山岛上的石头相媲美,一路行来,危崖夹峙,峰岩巍峨,十步一景,五步一观,寿桃、海豚等各种造型生动逼真,引人想象。
此处同样有摩崖石刻可鉴赏,其中“海若波恬”四字石刻最具代表性,刻于小梅山西端山麓一突兀的巨石上,该石高5米、宽6米、厚4米,凿有匾额。据考证也是清光绪十四年,刘长春、金玉笙、罗林文等6人巡监到大洋时所题。
抬头见石,可见“海若波恬”红色字样,想是后人修复过的,显得鲜艳夺目。此石奇妙之处在于上方有片天然的石条突出,如同房檐,使石刻字迹免于风吹雨打的深度侵蚀。或许这便是石刻能保存如此完好的主要原因。
沿着石璧垂挂下来的几枝藤蔓,染了鲜艳的秋色,如火似霞地映入游人的眼帘,也似一幅窗纱蔓,将石刻半遮半掩,风吹摇摆间,甚是动人。
一路行去,海岸线上的风景有着移步换景的美妙与享受。海礁,奇石,堤岸,灯塔,芦苇丛生……它们恰到好处地成为彼此的背景或映衬,交织出一幅山海相融、草木飘摇的诗与远方。
其间,还遇上了海钓爱好者,在小码头上支着几个钓竿,如同姜太公稳坐于海岸线上,静静地等着一条鱼以身伺饵,误入红尘。很快,一条银白色的海鳗被引诱上岸,离开大海的怀抱,在空中如同一根弹簧,挣扎弹跳着。在钓者和看客手中,它俨然是餐桌上的一道海鲜美食,未入口,已有鲜咸滋味在唇齿间荡漾。这份来自大海的馈赠,让这一日游走有了鲜活气息和难忘记忆。
走过一段悬空而随风摇摆的木质栈道,海岸线徒步已近尾声。如果有兴趣,可以再走一点台阶,直达净土禅寺。小小庙宇,黄墙红瓦,立于山上之清寂无声处,仿佛是为跨越山海跋涉而来的旅人准备的一方净心之地。
“净土”二字,在经历一番劳顿后,此刻读来,甚合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