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看看
年关临近,思乡情更切。每年到了春节这个节点,离家在外的游子,不由得加快了回家的步伐。而我女儿这次加入迁徙大军,并不是为了在除夕这天陪亲人吃团年饭,只是想回家看看,以解对家的相思之苦。
女儿自2008年离开万州后,一直在厦门上大学、就业,直至结婚成家。平时我们都各忙各的事,见面问候大多在手机视频里进行,虽然万州到厦门有直达航班,往来方便,但时空距离仍隔阻了许多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少了朝夕相处的快乐,多了两地相悬的挂念。
2015年女儿在厦门结婚,我喜忧参半,喜的是女儿终身大事解决了,忧的是女儿今后回家的时日更加稀少了,特别是像春节这样团圆的日子。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成婚后,许多事情困扰着双方父母和孩子,最突出的是过年到公婆家还是父母家?对于这个问题,女儿女婿早有商量,决定一年一边陪父母过春节。按约定,2018年,女儿要到公婆家过节,我心中尽管有些失落,但告诫女儿必须信守承诺,不要让亲家失望。
有人说,思乡是一种苦,更是一种愁,这话用在女儿身上最贴切不过。刚进入腊月,女儿打过几次电话,嚷着说要回家。我坚决反对,原因有二,一则上年才回我家过年,今年又回来,担心亲家有意见;二则正值春运,一票难求,人流多,费用大,加之天气寒冷,害怕外孙女不适应。见我极力阻止,那几天,女儿情绪低落到极点。一天晚上,女儿在电话中央求道:“我只回家看看,然后返回厦门过春节,至于行走路线和旅途艰辛,不劳父亲大人操心。”听罢,我再无阻止女儿回家的理由了。
“回家看看”是一个外地游子的最低愿望,至少说明她知道自己的根在何方,源系何处。农历腊月十三,女儿所在单位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刚放假,她便拎着大包小包,携带两岁多的外孙女兴高采烈往千里之外的重庆万州赶。女儿归心似箭,回家的路却很漫长,什么交通工具都人满为患。她好不容易购到从厦门到武汉的动车票,在武汉住宿两晚后又才坐上到重庆的动车,几经辗转,终于到家。那几天,天气寒冷,雪花飞舞,女儿心里却是暖暖的。
回家的当晚,女儿提出吃火锅。在翻滚的红油汤中,她将一根根鸭肠、一张张毛肚不停送进自己口中,舌尖上的美味让她胃口大开、眉开眼笑,在桌上有说不完的开心话。接下来几天,女儿陆续又品尝烤鱼、格格、麻辣串等家乡美食,一饱口福后的那种开心与满足,无以言表。
回家要看的人首先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女儿从小在老人的呵护下长大,感情真挚深厚,如今几位老人都到了耄耋之年,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女儿看到后很是心疼,甚至责怪我们在家照顾不周。一番安慰后,女儿赶紧向老人奉上过年红包,祝福老人身体健康、开心快乐。其次见见天南海北归来的同学,好不容易聚一起,吃饭是必须的,饭桌上畅谈家庭、事业、人生感悟,大家无话不谈,同悲同喜,亲如姊妹。
人离故土情难舍,对乡下老宅和祖坟的记忆密码绝不能丢弃。腊月二十二,冷雨飘洒,女儿踩着湿滑的路面回到乡下,目睹斑驳的老宅,坍塌的祖坟,感慨良多。
家乡要看的景致还很多,比如宽阔平坦的滨江路、美轮美奂的夜景、如梦似幻的灯饰、即将落成气势恢宏的长江三桥、日新月异江南新区……无不吸引女儿眼球,家乡一年一个样,变化之快,令她始料未及。
走走看看,两周时间一晃而过。腊月二十八,女儿依依不舍离开万州返回厦门。家是温柔港湾,过节只是一个借口,回家才是为了亲情的延续和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