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野菜的春天,是不完整的;同样,没有香椿芽的春天,是令人遗憾的。但要说起乡村树上的野菜来,即使坐在炕头上唠上它三天三夜来,都唠不完。像白莹莹的槐花、黄橙橙的榆钱、青嫩嫩的柳芽,尤其是号称是“树上的野菜”——砖红色香椿芽,不仅是我引以为豪的菜单佳品,更是我痴心不已的至恋和最爱!至今想起它来,仍然眼角发湿,打心底里感激和忘怀不得。
始初,我弄不明白明代的李濂,为什么“浮名除宦籍,初服返田家”,为什么“无限村居乐,逢人敢自夸”的真正原因。后来才懂得,原来是他有“留客剪椿芽”的独家之乐和百吃不厌的口福之趣!
七十年代,是粮食短缺的岁月。温饱问题始终是萦绕于父辈心头的大事。家里七口人,只有父亲和哥哥挣工分,其余一多半儿成员都是吃闲饭的。自从娘的右胳膊被烫残,她就开始重病卧炕了。厨房里只有大姐主厨了。弟弟才三两岁,我和二姐上小学。放学后,书包一扔,二姐下厨房拉风箱,帮忙烧火做饭。那时,主食大体就是玉米面饼、高粱面和山药(片)饭;小麦面粉十分节约,只有逢年过节吃上三两顿,或给家家庭病人补身子骨用。
单就简简单单的“椿”字,你就该知道,木旁加春字,这香椿芽是春天应该吃的菜。一片片新叶,嫩绿中透着嫣红,真得像是新烧制的红砖色啊!我们邻居家里长有一棵十来岁树龄的老椿树,一个人围不拢;于三月中旬时,枝繁叶红,油油的,嫩嫩的,只是瞥上一眼,就使人垂涎欲滴;并且使你不禁想起“椿芽树下舂菰米,石耳岩前煮雪茶”的美句来。
每当香椿树郁郁葱葱、红绿相间的嫩芽挂满枝头的时候,周围的空气中便开始弥漫着独特的椿香来。二嘎子的娘手持着特制的大号长竹竿,或其它手工制作的采摘工具,娴熟地采摘着鲜嫩的椿芽。满面漾着春风,心头乐开了花,全身上下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和幸福!
不论下地多累,活有多重,一年四季里头,都很少吃上炒菜和猪肉鸡蛋之类。一到饭点儿,就从缸里捞出两段腌制的萝卜来,洗净后,切成小块或细丝,放些葱花吃起来。此外还有腌豆角、腌黄瓜、腌白菜帮子和腌蔓菁。即便是油水少得可怜,也吃得贼撑,但也饿得最快。以至于干起活来,力气自然是不够用了。
如果是春三月,调吃吃砖红色的香椿芽正是好时候。往往是先上树摘下芽叶来,再剔除其中的木棍和杂物,用一盆照影的清水,把香椿芽或嫩叶清洗干净,把表层的水分晾干,丢进去一小把儿盐巴,轻轻揉搓,闷上两天。于是,万能的就馍神菜—一腌香椿,即大功告成。可惜的是,那个时候没有冰箱或冰柜。否则,将鲜香椿芽叶冷藏起来,一年之中随时都可以拿出来吃。倘加上点儿食醋之类,就更显得有滋有味了。
人尽皆知,香椿芽的特点是嫩、脆、肥、厚、香,口感独特,是春季养生的重要宝藏。它全身满满的都是维生素C和E,不仅能抗人体氧化,锁住青春活力,而且还能提高你的立体免疫力,守护好你的身体健康哩!特别是头茬香椿芽,芽叶肥厚、色泽紫红,香气浓郁,口感鲜嫩,是香椿中的极品么!还如跟香椿芽菜有关的香椿拌豆腐、炸香椿鱼、香椿做汤、香椿炸酱面、做香椿酱、香椿糯米粑粑等,一旦吃起来,就仿佛踩了油门,都刹不住车了。
论及香椿文化,历代文人对它是喜好有加。清代赵翼的《食香椿有感》写得最棒:“新故相乘共喜新,自因生意在青春。
可怜一样庭前树,嫩是香椿老臭椿。”大家想不到吧,清末的“保皇派”康有为,也曾不吝笔墨,吟咏了一首《咏香椿》,挺有诗意的:“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这些诗味隽永的佳句,或是写采摘香椿芽,或是写烹饪香椿芽。总之,表达了自己对香椿芽这种食材的无比喜欢、热爱和赞美之情。
当着我们津津有味地品尝着上天赠予的这份物华,不知不觉就感念起这人间美味,口占出“手勤春日采,香满百姓家”的诗句。 现在,如果想饱餐这人世间“一口香椿,尝尽人间鲜”的超级美味,就不仅仅只局限于春天时节了。因为有了大棚,有了冰柜电器,家家户户都实现来“香椿自由化”的宏伟理想!
二姐是特爱吃香椿芽菜的一位。她曾侃侃而谈地对我说:吃香椿,不光是吃砖红色的嫩芽,而且还有碧绿细长的老香椿叶。具体的步骤是:第一步,把砖红或嫩绿色香椿叶洗净,控出水开,攥干,再切成碎末,加入切碎的红辣椒,用盐巴腌制,闷上三两天,“就馍神菜”——香椿酱就做好啦!
当亲戚或朋友来家串门临走时,爹和大姐就将腌制妥了的香椿芽,切成1厘米左右的小段,再磕上三、四个鸡蛋,搁几滴香油,轻轻一搅拌,味道鲜美至极,甭提有多“爽歪歪”了!
待客如此,待客之道亦然;亲戚之亲,不在于招待的内容多么丰盛,破费多么昂贵,而是亲在真诚,亲在亲切,亲在心里;贵在多来往,勤走动,互相帮助。来来往往的次数多了,亲戚之间就更显得亲上加亲了。客人们也了解我家的经济状况,从来不挑拣菜况如何,是否有山珍海味。只要炒上三几个热菜,上有三两个以砖红色嫩香椿芽为主要原料的凉拌菜,就是美味大餐了!
在以香椿为内容的大众菜系里,数香椿炒鸡蛋好吃了。先把香椿芽切成1厘米长的碎末,再磕上三、四个鸡蛋,撒上点盐、胡椒粉,拌料均匀,油热下锅,翻炒几下,待嫩红色的小芽慢慢变成浅绿色,又翻炒十几下,火候拿捏要准。品品盐味咸淡,如果可以了的话,就装进盘内,搬上餐桌,大快朵颐了。
在那个年代的三百六十五天里,并非天天有香椿芽吃。只是春季萌芽一开始,才可以品此美味,享此清福的。如果自此再延后十天半个月,香椿芽成了大片的香椿老叶子,变老、加长、有硬度了,叶绿素含量趋高了, 它也就不能再食用,便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退出了家庭生活的餐桌。
从那儿往后,每当开饭时,椿芽不再有,“失踪”了香椿芽砖红色的面影。我就潜意识地放下碗筷,东瞅西瞧,眼神迷离,一副若有所失的样子,立刻食欲寡然,吃啥都不香了。唉,没有清香可口的香椿芽的日子,心里是多么失望透顶,又是何等沮丧不堪呀!
岁月不居,逝者如斯。时光的双脚没有驿站,没有且行且珍惜的休止符。
土地承包制度实施后,温饱不再是焦虑,生活困窘的时代也一去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鸡鸭鱼肉,生猛海鲜。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山里藏的,人工饲养的……各式各样的动物肉类,都熙熙攘攘,蜂拥而至,挤公交车一样,摆上了大小超市的柜台和冰箱。人们食之不竭,胃口大开。
由此,在庞大的食客群体中,“三高”因之而普及了,脂肪肝因之而常见了,肥胖症因之而高发了,美味综合症因之而日益凸显了,肠道疾病及肾脏问题因之而越发严重起来了。在此困扰下,砖红色的香椿芽重新回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当你走进超市,就会发现香椿芽菜眼花缭乱,应有尽有。为了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客户的消费需求,商家推出了高中低档香椿芽产品,特别是多款香椿精品礼盒,颇受欢迎和好评。像50元的普通礼盒含3斤香椿的普通礼盒,像60元的“10枚土鸡蛋+1斤香椿”(2斤香椿)精品礼盒,十分看好,畅销不减!
大家与其说是被动地采摘,购买,食用,倒不如说是被逼无奈,主动向椿芽菜跪地求和。人们的生活观念迅速地转向了,开始重视清淡饮食的习惯了。特别是“农家大院”或“公社大食堂”的建立和兴起,来自于乡野的椿芽菜系列,又成了人们求之不得的“小家碧玉”。其价值与地位之高,越发显得突出起来,普遍受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消费理念的更新,蔬菜大棚的投入,科学技术的运用,彻底颠覆了人们的消费观念!砖红色的香椿芽不但翩然回到了餐桌,而且做为超市里的“贵客”、商品中的“嘉宾”和厨房里的“常客”,成了至美风味。香椿树也摇身一变,成了地地道道的“养生树”和“摇钱树”。人不分老幼,地不分南北,随日随时,都可以购得到它们,价格还便宜,保你满足胃口需求,一直吃到你牙倒嘴软。
幸福不会从天降。大家应该衷心感谢菜农朋友们勤劳而忠实的付出。起码,我们大可不再惴惴不安于夏秋冬三季,吃不到砖红色的香椿芽菜了。椿芽菜早已长成了人们放心的“四季菜”。
三月野菜俏,尝鲜趁早时。今儿个是农历三月廿一,后天就是谷雨季节了。天公有意,空气湿度忽然增加了。天气预报说,一场春雨变得迫近眉睫了。
“雨前椿芽嫩如丝,雨后椿芽生木志。”愈是临近谷雨时节,愈是思念起故乡野味的香椿芽菜来。微信里说,求二姐从老家寄一箱香椿的嫩芽叶来,最好是刚刚采撷下来的头茬香椿芽;或最好是带上小孙子一块儿来。我这个做舅舅的,理所当然地要一试身手,亲自去露一手——炸香椿。或亲手做香椿炒鸡蛋。不为别的,只为了那份对久违了的拳拳兄弟心,那份久别了的眷眷故乡情!
虽然说,炸制后的香椿多少失却了鲜嫩多汁的原汁原味,但吃起来,牙齿间滋滋冒油,有些太腻口了。
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境里,一盘盘用鸡蛋、面粉和成糊状,加入盐、胡椒粉拌匀、再把香椿嫩芽裹上面糊炸至金黄、再一块块捞出的——炸香椿。如高天流云,如雨后长虹,魔术一般,源源不绝——总也炸不够,总是吃不完。不消说,这是我思乡思亲太久了的缘故!
2025,4,18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