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之海新作指墨画集有感
原天津《迎春花》艺术杂志主编、著名指墨画家王之海先生近照
中国画的指画艺术,从清初始创之后,其初期作品多为文人墨戏之作,到了近现代经过潘天寿、李苦禅大师的多年苦心经营,从绘画题材到表现技法都有了新的发展。从此,指画也从旧的丈人墨戏中解脱出来,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绘画形式。通常指画所用的工具主要有:指画笔。拇指、四指、手掌,手背,指甲;多以食指为主,辅以拇指、小指;泼墨时四指、手掌,手背并用。画纸。大多多用熟宣纸。潘天寿、李苦禅所用纸为生宣经裱画师用豆浆加工,实为半生宣。技艺达到最高境界用渗透性很强的生宣。
中国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李苦禅都是指画大家,他们的指画可谓别具一格,颇有特色,成就极为突出。其指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其指墨花卉荷花、飞鹰、八哥等,画的均为“映日荷花”,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他们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他们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多取古人的诸家之长,成自家一体,画材也多为平凡题材,但经他们入手的画,却能产生出不平凡的艺术感染力。指画题材包括鹰、荷、松、四君子、山水、人物等,每作必有奇局,结构险中求平衡,形能精简而意远;勾石方长起菱角;墨韵浓、重、焦、淡相渗叠,线条中显出用笔凝炼和沉健。既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也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大胆点染细心收拾。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引人入胜。
王之海创作的指墨画《素心常耐冷》
王之海创作的指墨画《朝露》
王之海创作的指墨画《焦枝牡丹》
除潘天寿、李苦禅两位花鸟画大师曾经画过指画并有所成就之外,当代画界精英我所熟悉的似乎也只有两位指画家在花鸟画的创作上颇有造诣——一位是潍坊旅美画家李冰奇先生,画作粗狂、干色、老辣,在画界颇有影响;一位是津门画家王之海先生,他的画作清新典雅,诗意空灵,不仅在画界颇有影响,也是我尤为喜欢的指画家。
我与王之海先生已经交往了十五六年。记得那是1999年的春天,之海先生的画展在潍坊办展,他的指画花鸟的内敛、秀雅的画风,曾经为潍坊的美术界带来了极大的亮点。当时,我应邀观看展览,曾专门为他写过一篇1000余字的美术评论《偶与空灵显境界——品读著名指画家王之海画集有感》,发于报刊,后来还收入我2005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岁月消磨的记录》散文随笔集一书。寄给他上下册的书之后,王之海先生又给我寄来了他新出版的一本指画花鸟画集。也是由他的画展开始,我还认了一位孟家本家的姐姐——也就是王之海先生的夫人,孟家后裔73代孙女,与我同辈。
王之海先生1943年生于河北涿鹿,是一位当代画坛的著名指画大家。他在上世纪60年代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从事美术教育多年,之后长期做美术编辑工作,还主编过《迎春花》的美术杂志,为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编审。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文史馆馆员。人生专攻水墨写意花鸟画,由擅指画创作,著有《指画技法》、《写意花鸟画技法》等著作,并出版有《王之海画集》多种。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展,其中,《渔阳朝露》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指墨梅花》还在第八届全国美展上获奖;曾先后在天津、南京、深圳、潍坊、成都、北京等各地举办过个人画展。他的指画艺术,因为独特的画种而广受艺术爱好者的好评,部分作品还多次到国外参加国际性美术展览;1988年、1989年、1991年曾应邀分别为新落成的天津车站、天津礼堂、天安门城楼、天津广播电视塔作巨幅花鸟画;1997年5月,他的指画作品参加了“北大百年校庆书画邀请展”。还应邀为人民大会堂画过指画大画并被永久珍藏。王之海先生的指画,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在用水用墨等方面都有新的开拓,较前人绘画语言更加丰富。他的指墨花鸟重意境、重情趣,致力于画中有诗,诗与画在高的层面上相融会、相结合,其清雅、冷逸、简静的艺术风格受到美术界一些前辈大家和美术评论家的好评。
王之海创作的指墨画《散玉盘》
王之海创作的指墨画《荷塘清趣》
王之海创作的指墨画《清秋娇颜》
前些年,在天津举办的一次王之海指画作品研讨会上,一位著名画家谈到与王之海先生在四川联展的经历时,对他创作的一些八尺整纸大幅指画推崇备至,赞赏有加。他的指画不但条屏、斗方、册页、小品精美绝伦,更有两丈、三丈、丈二、八尺鸿篇巨制、精品力作。王之海先生的大幅指画之作严谨精致,于清逸雅静之中,更得天工神韵。原天津美协副主席、著名老画家张德育先生生前曾说过:“画中巨制如文学中的长篇,它并不是一幅小画的简单放大。从谋篇布局,到每一根线条,每一团色墨,无不凝结着画家的苦心孤诣、意匠独运和对画面的掌控力,非如此不能出佳作。”王之海先生在他的《指画技法》一书中写道:“作大画要严谨周到,处处经得起推敲,密处不乱,疏处不空,有指痕处也是画,无指痕处也是画,处处成趣,每个局部都耐人寻味。作小画用指要放得开,讲究指趣,构图要奇,要出人意料,画面要简,言简意赅,小中见大。要趣在画中,意在画外,耐人寻味,越看越有味。”此论也正是他多年创作经验之总结,更是他严谨的创作态度和艺术追求的结果。
因之长期供职于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任编审,王之海先生便与当代画坛大家、理论名宿交往甚深,对历代绘画理论用工颇多,深知“师古人”与“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辩证关系。他师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不仅技法上多有创新,作品也多来源于对“造化”的深入观察与体验。画作中以喜鹊、柿子为题材创作的《渔阳金秋图》正是他深入生活、体察自然师造化的一幅力作。画面中硕果累累,色彩浓淡相衬,于纷乱中现层次;枝干交错呼应,水墨轻重分明,于疏密穿插、虚实相生中见韵致。两只喜鹊,或动或静,瞩目一侧,将画意延伸至画外。给观者的想象力留有无限的空间。整幅画枝干俱在却未着一叶,使得深秋之意尽矣。昔人云:“画秋景惟楚客宋玉最妙:‘憭憟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无一语及秋,而难状之景自在言外。”此幅画作若不能深入生活,细心观察体悟,或难有此同妙。
王之海创作的指墨画《山花小鸟》
王之海创作的指墨画《枝枝摇浪花》
王之海创作的指墨画《秋叶红》
荷花、桃花都是文人笔下常见的题材,历史诗画不绝。唐寅著名的《桃花庵歌》开篇即为“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而欧阳修《荷叶》则有:“池面风来波潋潋,波间露下叶田田。谁于水面张青盖,罩却红妆唱彩莲。”的诗句。王之海先生的一幅泼彩荷花中的题句,出自南宋词人赵汝茪之手,收录于《全宋词》的《汉宫春·着破荷衣》一诗,原本是词人几经罹难,以落魄之身重游杭州西湖,感伤时事的伤怀之作。然:“山山映带,似携来、画卷重舒。三十里,芙蓉步障,依然红翠相扶。”确为佳句,全无消极颓废之意。画家紧紧抓住词句中的意蕴,以泼彩手摩作风荷叶立之貌,色墨次第浓淡、虚化,间以红荷掩映其中,从而在营造出“红翠相扶”画面的同时,也将“画卷重舒三十里”之意境委婉道来,令读者于画面之外产生无限遐想。王之海先生也曾创作《宋词衍义》花鸟画,此幅作品无疑是该系列作品中的一幅上乘佳作。《春染桃花堤》并没有描绘堤岸桃花如红云的景象,而只是写了一树盛开的桃花,但画家着力表现了桃花凌风怒放,恣肆洋溢的生命力,并以水墨叶、干为衬托。整幅画作虽然花团锦簇,将画题中的一个“染”字表现得淋漓尽致,却又不失一个“雅”字,即令“桃花仙人”在,亦不忍“又摘桃花换酒钱”。足见画家深厚的中国画理论修养和对画面超强的掌控力。黄宾虹先生常说:“美在皮表,一览无余,情致浅,意味淡,故初喜而终厌;美在其中,蕴藉多致,耐人寻味,画尽意在,故初见平平而终见妙境。”王之海先生画作清逸雅静,常令人相看不厌,即源于他独到的审美修养和对艺术语种的理解。
纵观王之海的指画大作不乏技法创新,如泼彩荷花,指画柿子等在技法的运用上都有新的“四君子”显露,他把它们与人格品行及修养联系在一起,借物喻人,或清高孤傲,或耿介正直,或坚韧恒毅,或以自况,或以喻人,故在花鸟画中有别于一般花卉而自成画科。文人画兰竹多以水墨代色,取其清逸雅致,罕有洒金者。王之海先生的指下兰竹清新雅逸,意境空灵,颇具自家面貌。他的兰竹,于石壁下画兰花三两丛,壁上间以墨竹数簇为映衬,并染纸做旧色,石壁下留白,于朦胧如溪似岚处写兰姿。即此已是佳作,然出人意料,通幅竟洒以金粉,却使画之意境于斑驳闪映中陡然而新,既熠熠生辉又文质彬彬,全无浮华躁动之感,可谓妙趣横生,诗意朦胧。然若无染纸做旧色所烘托映衬,洒金则有哗众之嫌,全无可取。此亦足见画家用心之苦与修养之深。
王之海创作的指墨画《须待秋风粉落时》
王之海创作的指墨画《万紫千红斗芳春》
王之海创作的指墨画《烟雨初春》
王之海先生作为一位很有影响的国内花鸟画大家,尤以指画享誉当代画坛。他潜心研究前人技法数十年,在用水用墨等方面多有创新,较前人绘画语言更为丰富。他的指墨花鸟重意境、情趣,师古人而不拘泥于古人,于朴拙中求灵动,稚趣中见鲜活,颇得“八大”堂奥而又别出一格,清新秀逸,卓然一家。津门画坛领袖孙其峰先生曾为其题词曰:“指笔兼擅,书画并妙”。孙其峰先生对他的褒奖可谓再中肯不过了。
国内著名美术评论家薛永年赞誉他的指画创作:“……他创造了最接近民间欣赏习惯又饶有传统文人画韵味,既参酌写实又仍归写意,既严肃又轻松的自家风格,为在商品物欲蛊惑下渐失本真的灵魂开辟了一方焕发着自由与生机的和谐净土,那里没有污染,有的只是清光、和风与细雨。他就是这样地为日益繁盛的花鸟画苑增添了一枚诱人的新葩!”
欣赏王之海先生的那些充满着朦胧的、诗意的、空灵的指画作品,如《唐人诗意》、《冰雪凝香》、《烟雨初春》、《清香》、《微寒初消》、《红梅》、《腊梅》等山石、梅花;《渔阳朝露》、《香乱舞衣风》、《双栖》、《疏雨》、《春雨》、《依依汾河柳》、《秋叶红》、《晨曲》、《溪上苕花》《韩愈诗意》、《苕花似雪》、《焦枝牡丹》等烟雨迷蒙中的鸟儿、苕花、荷叶、荷花、芙蓉、乃至雨水中弥散的叶子、竹子、柳丝;《雪中芭蕉》、《惊雪》、《蕉荫鸣幽》、《东坡词义》、《双安图》、《乾坤青气》、《李贺诗意》中发芭蕉叶、竹叶;《素秋》、《古藤》、《幽兰》、《石榴》、《蝉鸣秋月》、《秋韵》、《九秋》、《含气饮露》、《白居易诗意》、《故里遍地是明珠》、《一枝红艳露凝香》、《堪惜霜风扫》、《眺月》、《秦汉古韵》等等画作中的各色鸟儿、石榴、秋菊、牡丹、竹子、紫藤,无不诗意、清爽、大气,唯美而又空灵。
由此,品味着这些画作,却也让我不免想起了唐代诗人王维《栾家濑》的诗句:“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当你放开泉涌的想象,那置身其间的诗情画意,那美得流淌出的诗意梦幻,以及神奇的手指上幻化出的缠绵悱恻,画面所流淌出的空灵清幽的旋律之美,精妙的含蓄之韵,不也恰恰吻合了王之海先生的画作内蕴,一如静谧中的诗画合一,令人赏心悦目而又欲罢不能吗?
王之海创作的指墨画《云伴山中客》
王之海创作的指墨画《秋园晚艳》
著名指墨画家王之海先生出版的部分指墨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