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4日,雨后,作家孟庆龙在故乡小武河古桥修复前留影。
2015年秋,作家孟庆龙在修复后的故乡孟桥古桥——武河桥留影。
一
外孙出生已经九个多月了,年已80多岁的老姥爷和老姥姥都还未能见面,视频、照片虽然未少见,但毕竟没有亲自抱抱他们的这个第四代的重外孙,未免心有些纠结!女婿想得周到,决定回潍坊给孩子打预防针时由上海回程和女儿、外孙一起到苏北生养我的故土——小武河的孟桥村,让爷爷奶奶看看他们的重外孙。
由上海回家,因为有在上海开公司的二侄子和女婿轮换着开车,彼此都能够有所休息,行驶在高速路上也就方便许多。因为怕孩子幼小,经受不了旅途的颠簸,他们走了一段路程便在扬州住了一晚,于第二天下午才轻轻松松地回到了奶奶的家里,并在老家住了一晚。老姥爷,老姥姥见到重外孙的高兴劲和心中的乐子自不待说!
二日一早不到8点,娘就给我来了电话,告诉了我见到孩子的喜悦,说几个孩子在他大哥家住还没过来吃饭。我就与娘说:“您不用管了,他们开车路上很累,可能会很晚起来,我记得孟歌一直告诉我说重坊镇有家撒汤店,我都一直没有时间去品尝下,也许今早起来孟歌会带着文阳和他妹妹去镇上喝撒汤呢!”娘又说:“孟歌昨晚可是告诉我们不用管他们的。”我说:“那不就是了,您别管了,他们可能怕你和老爸做饭累着,估计起来会自己去镇上吃的。”之后,娘又妒忌地说:“以诺昨晚来,你父亲抱他,他不哭,我一抱他就哭,是不是我真的要死了啊!”我说:“娘你胡说啥啊,孩子认生,没见过您,等熟悉熟悉也就好了!这是血亲呢,他不会老哭的!”娘说:“我想我就给他发个红包看看还哭不哭,结果还是不让我抱!”我就玩笑说:“你看,这回那你可是亏大了,老爸不给红包都让抱,你给红包以诺都不让抱,看来是老姥姥太凶了,他害怕了!”娘就笑了,说:“我有那么可怕啊!”我说:“没事,等一会再见,熟悉了就没事了!一定会让你抱抱的!”
果然,孩子们回家的第二天早上,还是喝了我一直未能品尝的镇上的撒汤,并吃了镇上的羊肉包子!
果然,再见到以诺的时候,老娘被她的重外孙逗得嘴都合不拢了!
血缘和亲情那是不一样的!
父亲与重外孙。
母亲与重外孙。
二
撒汤我是喝过的,那还是在我儿时到徐州的贾汪煤矿去卖芹菜的一个早上喝的。是在初中一年级放暑假的时候,我与父亲还有健在的三爷爷一起从头晚开始连夜赶路,并顺着连云港至徐州的307国道(这条路也是早年奔往山东潍坊至徐州的公路——简称“徐潍公路”)一路向西,直到第二天早上天还没亮,我们便用平车(地排车)拉着自家自留地种的芹菜,赶到了一百三四十里外的徐州贾汪区煤矿的早集菜市场,开始卖芹菜。
这次卖芹菜,自然也是我少年时期出远门走得最远的一次路程。挺激动,也挺兴奋!
早集卖菜自然就是早上的一阵子,也就三四个小时吧,到了8点矿上工人上班也就没大有人了,即使有,也都是为儿女带孩子的老头老太太,或者矿上工作退休的老头老太太。再卖的时候也就到了中午下班了,煤矿工人顺便买点带回家去做午饭。
早上的人不多了,三爷就让我父亲一起帮他看着菜摊子,说带我到西旁的撒汤店吃饭。说是吃饭,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我们带的小麦煎饼再买碗撒汤泡着吃了。撒汤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矿区是很便宜的,也就一毛钱一碗。三爷买了两碗,他一碗,我一碗,我们爷俩就把煎饼撕吧撕吧泡在羊肉沫的撒汤里,连吃带喝,让在农村吃惯了煎饼卷大葱、辣椒炒㸆鱼、娘腌制的咸菜条子的我,真是感觉那是少年时期吃到的最美味的汤,至今想起依然是舌根生津,留恋无比的!
也就是这次与父亲的贾汪区卖芹菜,让我对我们村小武河的古桥——“孟桥”却有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那是过午的时候,菜场稀稀拉拉的人里却来了一位穿戴讲究,颇有些文化人样子的老人,边买菜边与我们拉着呱儿,当他听说我们是来自邳县邹庄公社孟桥大队时,老人竟然惊异的不得了地望着我们,说:“你们是孟桥的?哎呀,不得了啊,你们孟桥的桥真实太有名了,四百单九孔呢!不得了,真的不得了!”
听过老人说的话,我也懵了,惊呆了!心想,哪有啊?不就是个九孔桥吗?怎么就被外地人当成了四百单九孔了呢?!我自然不明白个中的缘由。
后来,老人又与父亲说了会话,买好芹菜就走了,我才问父亲他说的我们村的桥是怎么回事。父亲说:“咱们的孟桥原本在清代,老祖宗孟传悟重建的时候,曾经在桥东和桥西各自竖立了两块碑,碑上曾经记载着周围捐款人的名字,像东边郯城的,西北枣庄的,西南徐州的,都有富人为此捐款。只是在战乱时期四块碑都被打烂了,那些碑也就在六十年代兴修水利时,重新修复文字靠下铺在了桥面上了,所以,他们认为的四百单九孔,就是四个碑和你现在看到的九孔桥!”听父亲说过我们村子古桥的来历,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们的古桥竟然在近200里外的徐州人的心目中都这么重要和传奇呢!哪能不自豪啊!
修复前的苏北故乡孟桥古桥——武河桥。
2013年6月,邳州市在孟桥村村南建起的武河桥新桥。
2015年秋,徐州市文物考古队修复后的孟桥古桥与桥西岸居民。
2015年秋,徐州市文物考古队修复后的孟桥古桥与桥东岸居民。
三
七年前的春天,因为古桥破损,上边考察后要拆除重建,作为曾经老支书的父亲自然是忧心忡忡,便让二弟给我来了电话,说古桥要拆除在原址建座新桥,村里人都不乐意,要上访。我听后也是忧心忡忡,古桥不仅连接着两岸村人的情感,而且也是构建在鲁南苏北两省交界之地的邳州、郯城、兰陵三县交界的必经之路——是古代有名的车马道。即使它的古今传说和由古桥而发生的诸多故事也是实在太多太多。而且,从我幼时的记忆开始,我就亲眼所见从桥上掉下去的人,从没摔死和淹死过。古桥留在村人记忆的都是永远的神秘……这样的古桥可是几百年的文物了啊,怎么可以随便拆除呢?!它的文化与艺术的价值,它在历史长河中的美丽的传说,它构架在古今村人心目中的独特风景,可是连接着周围人的命运之桥啊!若按文物的法则来权衡,拆除古桥必然就是犯罪……所以,古桥对村人的感情有多深?毕竟不是建座新桥就能承载的!
于是,思考再三,我与二弟说:“你们都不要管了,危桥拆除重建是市里的计划,村人上访也是没有任何用处,上边不会听,还是我来试试吧。”作为一个媒体人,我自然深知如何来做才能更加有效。
放下二弟的电话,整整一个晚上,我都在思考如何才能够保住古桥不被拆除重建的事情……大约当晚10余点钟的样子,我打通了《彭城晚报》的一个座机电话,并向当晚接电话的女编辑郑玮反应了古桥将要拆除重建的事情和村人的忧虑。
因为早些年《徐州日报》分管副刊的总编经常与我约稿、发稿,所以,《彭城晚报》的女编辑郑玮对我的名字并不陌生,毕竟徐州在外的中国作协会员也非很多。因而当她得知此事后也是极为震惊,毕竟她也深知几百年的古桥文物一旦拆除有多么可惜啊!郑玮说:“孟老师,你可不可以把古桥的情况和准备拆除的事情写成书面文字,然后我转给晚报今晚的值班总编看看?”我说可以。然后,我就用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写了一封2000多字《致
大约两个小时后的凌晨,郑玮就给了我回复的电话,她说:“孟老师,你的信我们值班总编们都看了,很重视,当晚三个总编也已经研究过了,领导让我告诉你,明天将派记者到你们老家和政府部门采访此事。到时也会找你了解情况,你就把想法直接说给采访记者就可以了。”
第二天上午,我果然接到了《彭城晚报》记者林玉尘的采访和通报消息,并说根据我的公开信反应的古桥文物事件,邳州市委宣传部和邹庄镇政府新闻发言人都明确给予答复:“古桥是县级文物,保护、修缮,绝不拆除,新桥将另选新址再建。”
也就在当天下下午,老家的镇委书记却与我通了电话,说是整个邳州市委领导班子成员与各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镇长都在潍坊市寿光参观考察大棚蔬菜,晚上结束之后要与我在潍坊见个面。我自然知道这“见面”的结果是为了什么。镇党委书记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既然到了潍坊与我见面,我不尽点地主之谊那也说不过去。因为当天的版面很多,我要处理8个新闻版的审版,见报。夜里因为古桥的事情又没有睡好觉,精神压力可想而知。办报纸啊,谁敢有半点马虎?于是,我只好问他们过来几个人,党委书记说,市委书记和市长他们与其他乡镇领导都回去了,只留下他们三个镇委书记和镇长加上秘书4个人。于是当晚我便找朋友给他们安排在了潍坊大酒店的两个单间房,并通知他们直接去酒店就可以了,忙完我就过去陪他们吃顿饭。
当晚见面之后,果然就是为了《彭城晚报》记者采访古桥方面要发稿的事情,市委书记和市长专门责令他们来与我交流此事的。因为领导们怕一旦发稿影响不好。但我深知,晚报领导定下的版面头题的聚焦新闻事件,怎么可能会临时撤稿不发?而且已经是晚上近10点了,我搞过十年晚报,我知道那个时间基本上报纸已经下厂开印了,谁也无能为力的!
结果,第二天镇党委书记一行人回邳州的路上,我便从网上看到《彭城晚报》已经发稿了《“请留下故乡这座古桥!”》头题大半个版面的图文报道(记者林玉尘),而且记者写的很客观,并没有过激的言语,只是以我这个邳州走出的作家、一个故乡走出的老兵的身份呼吁下对于古桥拆除重建的忧虑。于是,我便与行在路上的镇党委书记通了电话,并把媒体发稿的事情通报了他。
此后不久,故乡的党报《徐州日报》也以《邳州游子牵挂故乡古桥》(记者赵卫东)为题在版面头题发表了小武河走出的作家呼吁保护故乡古桥文物的专题报道。尤其是《彭城晚报》的稿件发出后,还相继被中央党报第二大媒体光明日报网、重庆市媒体等多家省级网媒转载。其社会影响力之大,令人难以预料地达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而且,媒体发稿后的跟帖反映也是尤为强烈。不仅如此,媒体的发稿更是同时引起了徐州、邳州两级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此后的几个月内,《彭城晚报》更是不惜版面连续聚焦报道了徐州市内发现的各处有些历史背景的古桥,成为了当年《彭城晚报》新闻事件的亮点。
因为政府的重视,当年的三个月后,武河桥新桥便根据我信中的建议在村南很快于汛期来临前建成,古桥作为文物保护也在桥的东西两头竖起了限高标杆。市里在三年时间内还相继请来了故宫博物院以及南京、上海的古桥文物老专家进行考古论证,并认为我们故乡的这座青砖石板九孔桥,在国内也是稀有的。尤其它的美观、漂亮乃至文物考古价值简直是可以与赵州桥、泸定桥媲美的国内稀有古文物桥梁,其艺术价值之高,很难有其他同类桥梁可以比拟。同时,徐州市委、市政府还责成徐州市文物考古专家带队进村,来完成修复古桥的工作。
由于复古的工作很多环节都不可马虎,都要依照古砖的麦草烧制,青石板也要寻找到古时的色泽类型,修复古桥自然不会像建设一座新桥那么简单、容易。而这些,毕竟村人不懂。于是,每年我回到故乡探亲,村里也就总会有人说三道四,说我反应媒体后新桥几个月就建成了,但古桥怎么还没有动静啊。无论我怎么解释,自然都是对牛弹琴。没办法,我只好再次给邳州市委书记及市委领导班子写了另一封3000多字的公开信,并阐述古桥不能尽快得到维修的危害。此外,为了督促古桥能够及时修复,我还先后写作了《古桥维修,在纠结中尘埃落定》《古桥保留的感动》《“谷雨”落雪的搅扰》《欣慰与忧虑》《除了感恩,我别无选择》《孟桥古桥“武河桥”的建造疑点与遗韵》六篇总计五六万字的散文,相继发表中国作家网和文学杂志、新浪网个人V博客等。经过历时三年的努力,徐州文物考古专家队终于在2015年初夏走入了孟桥,并于当年耗时数月,在秋末前提前完成了古桥的修复工作,完美了古桥作为历史文物的艺术价值!有《彭城晚报》年秋天修复后古桥的追踪报道一版般导读和三版头题为证:《200年武河桥修旧如旧》(记者林玉尘)。
80多岁的父亲义务疏通古桥下堵塞的水草。
80多岁的父亲义务疏通古桥下堵塞的水草。
80多岁的父亲义务疏通古桥下堵塞的水草。
作家孟庆龙自画像《小武河之秋》。
四
古桥终于得到了修复,父亲作为曾经的老支书和曾经由儿时在小武河玩大长大见证了80多年古桥的老人,他的人生经历,他的人生梦想,以及小村人的经历与梦想,毕竟,感情的印记早以如醉如痴地刻在了他的大脑和情感的深处,永恒骨髓而难以磨灭!
或许正是这种难以割舍的情感,今夏,当汛期来临,当越来越多的水草伴着上游的大水冲下并堵住了桥墩的时节,80多岁的老父亲却又开始忧虑了,看不下去了,也就独自绑起了长长的竹竿,光着膀子,深着头,探着身子向桥下义务处理垃圾水草的时候,却被我的女婿发现了,感动了,也看不下去了,于是,就把光着膀子处理水草的爷爷的背影捕捉了下来,留下了一位老人此时此刻最为美好、善良的记忆,永恒在了儿女们的心中。
女婿说:“爷爷这么大的岁数,还得这么尽义务,真是令人看不下去!也不知村子里的负责人都干什么的?好像这桥就是咱们家的事,别人都没关系!所以,我就想拍下来,给爷爷留个证据!”
孩子的话,让我很无奈!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我,对于小村人,对于金钱至上今天的小村人,我只知道已经没有了过去的淳朴和善良了!都是猴精猴精的了!干活可以,没有出钱的不行!这就是当下人去除不了的阴影与心态。即使回到村里,我想与他们交流,那也有了诸多的断层。
只是,颇有这种心态的人,他们谁又会去想,新桥的建造与古桥的修复,毕竟都是因为我的家人们三年忧虑的所做所为?谁又能去想因为我的三年的努力和协调,新桥和古桥又免除了周围村人每人多少的原定修桥的集资款?没有人知道,也无人去想。因为这个社会的时下太现实了,让淳朴的乡村人也都铜臭充斥了,也让我再也无法找到本真的、过去的内心的善良与淳朴的美好了!有,但却弥足珍贵!也是很少很少了!
因为我的反应,因为古桥的迟迟未能按照他们的简单的思维得到及时修复,因为新桥的建造改变了某些人曾经在主路上商业网点经营的不理想,他们曾经还准备联合到镇上告我的!当然,镇上是知道的,清楚的,因为原本他们是犯愁镇上是没有建桥的钱的,一是想协调交通部门给点钱,二是想让周围的村人按人头集资点钱,争取能够拆除旧桥建起新桥。结果媒体发稿,他们才知道,不懂文物的他们是多么的可悲,媒体的发稿,不仅解除了镇上建新桥没钱的忧虑,而且,上边为了保护文物还拨出专款解决了维修古桥的所有经费。他们的愁绪自然也就烟消雨散了!
两座桥,一新一旧,没有几百万的资金,如今谁能解决?那时是源于我的信和媒体的报道为其解决的。所以,当地政府没想到,“文物”太厉害了。只要沾上了“文物”的字眼,一切便迎刃而解。他们服了。不然古桥一旦拆除是挽回不了的损失,当地政府知道自己就真是犯罪了。这是当地领导看我说过的话,我不添油加醋。因为我的行为帮助他们解决了两座桥的资金,也帮助村人免除了各家各户的集资款。我想,作为一个离家近40年的游子,我是问心无愧的!
为这事,在上海开公司的侄儿们曾经为我考虑,想投入点钱把我的力所能及刻碑纪念。我说没必要。新桥、古桥今天的事情,后人都会有说法,都会有记忆。我们只要做到问心无愧就够了。其他无所谓!
孩子们也就给予了理解。一如女婿拍下的爷爷光着膀子处理河草垃圾的背影——照片是最好的证据,我的文字也是证据的补充,足够了!
2020年8月9日凌晨于梦桥居
徐州媒体对于“孟桥古桥”呼吁保护的相关报道
2013年4月19日,《彭城晚报》A08版”直播彭城“推出《请留下故乡这座古桥!》记者调查报道(记者 林玉尘)。
2015年9月16日,《彭城晚报》首版图文推出A03版导读:《200年武河桥修旧如旧》追踪报道《请留下故乡这座古桥!》(摄影记者 白雪)。
2015年9月16日,《彭城晚报》A03版“直播彭城·重点”推出《200年武河桥修旧如旧》追踪报道《请留下故乡这座古桥!》(文稿记者 林玉尘 摄影记者 白雪)。
2013年4月20日,《徐州日报》04版“微博炉”“卫东调查”专栏头题推出《邳州游子牵挂故乡古桥》(记者 赵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