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支教老师走教散记
题记:
2020年9月刚开学不久,学校迎来了青岛崂山区、兰州等地的五位支教老师。原计划要到各村学去走教调研,可初秋的山区烟雨绵绵不断,一下就是十来天,来自城市的老师们更是急不可待。9月8日晚,小雨还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走教之事一再延迟,心中烦闷,久难入眠。9日清晨,忽然听到了河边白杨树上的鸟鸣声,雨停天开,尽管地上湿漉漉的,秋凉袭人,但支教之行无碍,便欣然而往。虽时近一年,但他们的身影却久久难忘。谨以此文向那些对山区教育献出爱心的老师们致敬。
2020年9月9日,早晨起床,望见窗外远处晨雾弥漫,山岚流溢,窗口吹进来一股凉凉的秋风,尽管地上还是湿漉漉的,可心中却暗自庆幸:雨不下了,体育课保证能上。学校计划这一周要组织青岛、兰州支教教师到包山、双郑、水晶各教学点走教送教,然而,前一天晚上一场秋雨淅淅沥沥,悄然而至,为即将成行的走教工作浇上了丝丝寒意,想到几位教师跃跃欲试,急不可待的期待,听着帘外隐隐约约、时大时小的雨声,心中很是不安,曾久久难眠。好在,天悯人意,雨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停了,于是我们一行5人便冒着初秋特有的阴凉出发了。
早晨第一节课在湫山镇双郑小学,近10公里的盘旋回绕的山路,除了兰州张小红老师有点晕车,一路上的颠簸并没有让大家觉得不舒服,反而是车窗外的秋色引起了他们极大地兴趣,路边突兀奇踞的巨石,坡上错落别样的庄稼,山间葱葱莽莽的植被,让青岛的高玉弘老师和兰州的李锡峰老师目不暇接。脚下溪水潺潺闻声,村舍旁大树阴天蔽日,沟渠上小桥倚石而坐,都让他们称奇赞叹不已。
走进校门,在办公室刚放下包,学校的老师们就端来了热气腾腾的茶水,可一转眼他们三位就不见了踪影。还以为都到班上去和孩子们打招呼了,当我在五年级教室里发现到张小红老师时,她已经和班上六个孩子交上朋友了。教室门前我停下了,没有打断她们。我听到了这一天,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孩子们,别害怕,我就是你们的妈妈”,最简单的表达,最亲近的距离,最真挚的情感都汇聚在她几乎哽咽的语气中。这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听到的一位老师给学生说的最暖心的话语。当她出来时,眼眶里漂溢着点点泪花。反复地给我说:母老师,很抱歉。从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孩子,应该给他们准备点东西啊。说着她掏出了兜里仅有的200块钱,说要分给孩子们,可不好分。看到她左右为难的样子,我也不知所措,心中满是感动。
就在这时,忽然看到校门口高玉宏老师和李锡峰老师提着几包东西急匆匆的走过来了,近前一看,原来是他们在上郑村小卖部里给孩子们买的礼物。当他们把一包彩笔、一包作业本、一包铅笔转交给双郑的老师时,我们的心里也感到沉甸甸的。还没有走进课堂,他们就给我们上了一节“示范课”。
为了了解学情,张小红老师给五年级学生准备了一节《小数与单位换算》的复习课。一整天,在张小红老师的课堂上,她只说我是兰州来的老师,对自己的学校和学生,从教经历、荣誉成绩及高级教师的职称等只字不提。始终以一位妈妈的口吻和孩子们交流着,鼓励他们,启发他们。不论是面对双郑的6个学生,还是水晶的7个学生,甚至是包山的12个学生,每一个问题她都要教学生会解决,每一道练习题都要一个一个检查做会。特别是在包山小学,上午最后一节课,已经放学了,她还在指导孩子们的作业,看到她那么专注认真,我在教室窗户旁足足听了20分钟,直到把最后一个学生的练习作业辅导完。放学后,她十分抱歉。她说看到那些孩子们太可爱了,她得把准备的内容要讲完,把每一个孩子都教会,不然会很愧疚的。下午水晶小学下课后,张老师显得有些兴奋,对学生们的课堂表现很满意,上午时那些复杂的心情似乎好多了,她详细询问了每一个学生,需要的学习、生活用品,记了下来,而且告诉学生们她实现自己的承诺。
直到下午,上完最后一节课返校时,我们才了解到,年近五十的她先后做过四次手术,身体还没有完全康复。而且近一周多来,还不太习惯山区农村的生活,总休息不好。虽然一天很忙碌,但这一天是她最充实的一天。每一节课下课后,她都会和每一个孩子拥抱而别,反复告诉他们“宝贝们,一定要好好学啊”,眼中充满着期待和暖暖的爱。不论在那个学校,她一直都用饱含温情的语言打动着每一个孩子幼小的心灵。这就是一位朴实无华认真负责而又充满爱心的支教教师的心胸与情怀。
青岛支教教师高玉弘,标准的山东大汉,四十刚过,高瘦而略显较单薄,很是健谈。但他上课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始终面带微笑,和蔼可亲,只有口令和口哨声。一天来回近几十里,三个学校三节四年级体育课,水晶5个学生,双郑7个学生,包山11个学生,不论有几个学生,他教得十分扎实认真,从准备活动到基本活动再到放松活动,他都一丝不苟。没有体育场地,就在学校院里授课,包山在党员活动中心的广场上课。双郑上课时,做完准备动作,他给学生教原地蹬地跑,效果不是很好。他反复地在地上连续示范好几次,有些剧烈起来时感到头晕眼花,才反应过来,有高原反应。从青岛到湫山镇双郑村,海拔落差将近2000米。这时,他也发现,孩子们缺少常规的专业的体育训练,于是就调整了授课内容,专门训练队列队形,从注意力练习到立正、稍息、向右看齐,从集合散开到队形变换,从两手侧平举到原地踏步,从刚开始的高声大嗓的喊,到下课时的一声口哨,效果非常明显。在水晶上课时,突然间下起了雨,起初不是很大,他正在教准备动作,直到把一套基本的热身动作做完时,雨大起来了,地上已经湿了,他又坚持完整的练习了一遍才转到教室里。放学时,他还特意叫住了两个学生,反复叮嘱回家后一定要把手指甲剪短。听到他对孩子说的话,看到他标准的示范动作,娴熟的训练技巧,一个挨一个地矫正学生练习分解动作的身影,一丝敬意不禁涌上心头,一位不远千里来边远贫困农村支教的老师没有丝毫保留和客套,眼前的陌生的孩子就好像是他的孩子一样,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融洽。
李锡峰老师年龄和其他两位差一两岁,13年教龄,初中、小学都教过,而且得过许多全国、全省优秀辅导奖。他教的是一二年级美术,从九年制学校出发时,他就准备好了画纸和马克笔,他的学生就相对多一点,也小一些,可是,他的课堂上却出奇的安静,孩子们学的异常认真。他先用多媒体展示出要学习的内容,再在黑板上给学生示范,最后让学生画,他来回在教室里指导。特别是对那些画得不好或者不会画得孩子,他一笔一划甚至手把手的教着画,而且不断鼓励、赞扬画得好的学生,下课时,还要把优秀作品在全班进行展示,表扬孩子们。他说,他被这些孩子们可爱认真的模样感动了,真想多来几次,多教给他们一些绘画常识。
一天的走教活动,几十个孩子们,特别是那些留守儿童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那来自千里之外的父爱母爱般的温馨。受益匪浅的还有我们听课的每一个人。敬业的精神,负责的态度,扎实的工作,专业的技能、朴实的作风,担当的品质等都凝注着对孩子的爱,对贫困山区教育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