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天喜的头像

李天喜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4/22
分享

深爱与艺术 ——从“写生灵台”看灵台美术艺术

艾青先生有句经典诗句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深爱定将或必将创造奇迹亦或开辟新的发展局面。无论从文学、艺术学、心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发展过程及结果考究,深爱总是从事创作和推动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深爱而衍生出的发展成就也往往逾越了其社会形态、时态弊端所产生的制约和桎梏,所以爱作为原动力能到达的远方是无法估量的。

在深刻了解“写生灵台”的发展历史和成果亮点之后,作为同样用各种方式在深爱故土和推介故土的“同路人”,我的内心触动很大。寻根灵台、书写灵台、建设灵台需要来自经济基础和精神力量的双向奔赴和全力支持才可以实现跨越式迈进,这是身在灵台或情系灵台的每一个人内心必须深扎的一个核心理念。作为精神价值传达的艺术领域,这种使命感必须要根深蒂固且要牢固恒久。

单从“写生灵台”美术品牌的字面出发,就不难看出,写生灵台是一种不忘本、不忘根的艺术情结,而进一步追溯到其在造型领域的艺术效果,写生灵台便自然而然成为在这种深爱情结中所生发出的艺术创作和艺术创造。所以,我们必须要对“写生灵台”给予高度的颂扬和激励,以促进“写生灵台”创作群体在群众基础、艺术航向上的积极性和积极面,让“写生灵台”落地生花且傲立枝头。

因所学专业知识有限,我个人只能从“写生灵台”的存在意义和本次书画展的呈现风采表象来谈以粗浅认识,班门弄斧之嫌尚有,但故土情结难移,恳请读者大度包容。

一、“写生灵台”,十年磨一剑,情寄故土中

   “写生灵台”生发,始于2014年。时年,在王晓昱的倡导下,孔海平、张双德、闫阿妮和他们的学生王海英、张永强、周刚、王艳一起,受古韵灵台、秀美河川之灵气熏染,遂生成用画笔书写灵台、记录灵台、渲染灵台故土的拳拳之心,他们便开启于灵台乡村小道、山山水水,窑洞、山川河流、草木瓦舍、花鸟草虫、人文和历史遗迹的寻访和描绘之中。从2015年开始,团队成员奔赴庆阳、西安、渭源、兰州等地学习交流提升。后在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参与人员的同力努力下,2017年年底,受县文联、县教育局支持,举办了“家园寻梦”八人油画写生作品展;2019年年底在县文联的主办下成功举办了“家园寻梦”八人油画写生作品展第二季。时至今日,“写生灵台”在不断地学习与提升中达到了概念的新诠释和艺术境界的新创造,2024“写生灵台”展出了39位作者的97件作品,这是“写生灵台”在故土情结孕育中不断成长和茁壮的得力证明。

在历经10年的发展中,“写生灵台”实现了从创作题材、人员队伍、创作成果等方面的不断超越和自我突破,个人创作业绩也十分乐观。就2023年,精品力作成果喜人。有仇君君国画作品《古塬清幽》入展“大美陇原”甘肃青年优秀美术作品晋京展(甘肃省文旅厅、甘肃省文联),国画《清秋》入展仰望秋岳--2022中国画山水作品展(中国美术家协会),国画《湖山清韵》入展第三届“湖南·中国画双年展(中国美术家协会)。朱林涛国画作品《快雪时晴》入展“大美陇原”甘肃青年优秀美术作品晋京展(甘肃省文旅厅、甘肃省文联),国画《红颜枭雄》入选“乡村振兴•绚丽陇原”甘肃省群文优秀书法美术作品展,被评为入会资格作品(甘肃省美术家协会)。王海英油画作品获平凉市第七届崆峒文艺奖二等奖(中共平凉市委、市政府),油画《陇原雪》获七届“平凉画家画平凉”美术书法展美术类二等奖。王晓昱油画作品获七届“平凉画家画平凉”美术书法展美术类优秀奖,入选牡丹主题文化美术书法作品大赛(甘肃省美协),油画《手中粮之四》入选2023乡村美术馆廊建设暨美术作品进农家活动(甘肃省文联、甘肃省美协),油画《陇·麦》入展振兴酒泉种业·服务国家战略--全国“金种子”美术小品展(甘肃省美协)。冯兴业国画《老屋之记忆》获七届“平凉画家画平凉”美术书法展美术类二等奖,国画《秋实》入选2023乡村美术馆廊建设暨美术作品进农家活动(甘肃省文联、甘肃省美协)。周刚油画作品获七届“平凉画家画平凉”美术书法展美术类优秀奖,油画《陇塬夏日》入选2023乡村美术馆廊建设暨美术作品进农家活动(甘肃省文联、甘肃省美协),油画《陇塬往事》入选华夏卷首·羲皇故里——甘肃省第八届十四市州美术作品联展(甘肃省文联、甘肃省美协),油画《不负韶华》入展津甘文旅交融共襄发展盛举“中国羊谷·善美环州”全国油画作品展(甘肃油画学会),油画《陇塬往事2》入选新时代山水——中国油画风景展(中国艺术研究院)。杜一帆油画作品获平凉市第七届崆峒文艺奖三等奖(中共平凉市委、市政府),油画《抗日英雄高永祥》获七届“平凉画家画平凉”美术书法展美术类一等奖。孔海平、杨新奎、张永强、马一鸣油画作品获七届“平凉画家画平凉”美术书法展美术类优秀奖等奖项。

“写生灵台”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和其创作内容的涉及素材来看,也算是对灵台十年发展状况用画笔留下的一份记忆和艺术表达,在乡土记忆和时代风貌、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人文历史和民众生活、产业发展和教育兴盛等领域都有所体现,这些碎片化的记录,不仅体现出了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的担当和使命,更深层次的凝结着作为本土艺术家内心深埋着的厚重的故土情结。“写生灵台”,正是在用画笔、用画家的视觉,在诠释着灵台的蓬勃生机和艺术气息,在满心的热爱与坚持中达成着与故乡的山山水水亲密接触的温度。

本次展出的97幅作品,从画作类型上,大体可分为中国画和油画两种。从创作对象上,有风景和人物两个方面。表现方式大多以写实为主,并融合了现代派造型艺术创新思维的新表达。内容涉及了乡村风景、新农村风貌,灵台的标志性建筑、历史遗迹,灵台的典型地貌,灵台民俗,还有高速公路、电煤场等经济发展建设项目新成果。从作品的展出篇幅和艺术效果来看,灵台县美术领域的发展呈现出了突飞猛进的新势头,本地美术家关注当地人文历史和时态发展的高度自觉性已经达到了一个崭新的热潮,也体现出了文联、美术家协会在支持当地艺术和艺术家发展方面迈出了很大的步子。有句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写生灵台”这个艺术群落真真实实是诚心热爱故土的一群人在各自绽放着自己的光和热而聚焦起来的一缕曦光,它的破土和成长,凝结着支持者、参与者们内心最厚重的故土情,在这种深厚情结的支持下,即使历经十年磨砺,也定乘风破浪,大放异彩。

二、“重彩灵台”,“双剑合璧”绘愿景,协力共图腾起时

县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孔海平先生在序言中写到:“这次展览征集到的作品各具形式,各呈风貌。从技法上来看,既有细致入微、厚重典雅的油画作品,也有笔墨酣畅、意趣天成的国画作品,也有熠熠生辉、精雕细刻的工艺品;从表现理念上来看,既有恪守传统的写实作品,也有超越时空的抽象作品;从绘画题材上来看,既表现了城市的栉次鳞比、山水的秀美怡人,也描绘出街巷的星辰烟火、乡里的安居乐业,但无不处处充满人文的关怀,幅幅憧憬着对未来的向往,它是作者个体感知与时代精神的有机衔接,是画家敏锐观察与内在审美的天然融合。它们也是时代的,民生的,温暖的,是美学的投影,是诗意的栖居。”,作为一个欣赏者,我看到的是灵台美术创作已迈入中国传统美术与西方古新学派融通互促的良好局面,这是灵台美术在多年的传统路子中走出的新篇章。

在近半个世纪的灵台美术行业发展历程中,传统中国画一直是发展的主流,曾与当地民间美术(如:剪纸、刺绣、麦秆画、寺庙彩绘、泥塑、面塑、堆贴画、年画、编织等)相得益彰,共同展现着灵台地域文化的多彩面,学校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方面也常从简单的美术基础起步,很少出现在美术创作领域的多面化高水平发展。然而,“写生灵台”的10年奋进,却让油画这个起源于西方的造型艺术在灵台形成了群落、开创了局面。本次展览中,以王海英、孔海平、刘强、张双德、王晓昱、周刚、杜一帆、张永强、马一鸣、马欢、孙武义、姚龙等为代表的油画创作者创作的作品,有写实主义和照相主义的高度写实化表现,也有古典主义和学院主义的构图美学呈现,有印象主义和立体主义的主观创造性表达,总体呈现出了由表形到表意大幅跨域的创造性美学思想积累和延伸。尤其是王海英、孔海平、王晓昱、张双德的油画作品已经实现了从写实立意到自我美学构建的台阶式迈进;杜一帆的油画作品深得当代油画大师精髓,从色彩运用与构图创造上走出了比较前卫的艺术表达新形式;周刚写生作品,巧取西方油画立体主义、抽象主义的表现方式,让写生作品拥有了独特的造像表达;张永强、马一鸣、马欢、胡红芳采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用忠实于对象的表现手法表现视觉形象,给了灵台真实的生活本质和具象化记忆;刘强采用传统相框画的色彩堆积方式,创造性表现荆山风貌,形成了立体真实的2D空间造像;孙武义大胆采用中国画的造型方式创作油画,给了读者全新的视觉感受和心理冲击;姚龙、曹宏超等老师传承学院派的表现手法,关注灵台时态发展,创作了诸多很有时代感的写生作品,贴近生活,富有亲切感。这些作品,不仅是传承与发展,更是突破与引领,也可以说是灵台美术教育要走向一个新征程的催化剂,其积极意义显而易见。

“写生灵台”既然为赓续灵台传统文脉、描摹自然歌咏家乡的炽热情怀与远大理想,那么灵台中国画群落的艺术创作是绝对不能被轻视的。最让人可喜的是中国画创作群落形成了“承前启后”持续化发展的人才河流。本次展览,中国画作品的占比分量很大,其中刘强、罗维兴、付军明、张双德、王大鹏、冯兴业、杨新奎等在灵台美术行业发展中做出了长期贡献的“品牌型”画家,他们的作品自然无需多言,均拥有自身的作画风格和艺术造诣。其中像刘强、冯兴业、杨新奎等老师所画的中国画的气韵,张双德、付军明、罗维兴等老师在画中的笔墨功底,王大鹏老师善于突破和创新的写意表达都让人不由竖指。然而,最让人欣喜的是本次参展中国画作者,年龄段涵盖了60后、70后、80后、90后甚至延伸到00后,这是一个川流不息的风向标,是灵台美术行业在探索中砥砺前行的最美源流。孟皓、李志华、王明辉、刘虎军、李军、王秀丽、郭宏燕、胡伟、孙瑞丽、罗丹、于雅亚、杨丹、许爱玲等这些国画作者,他们用工笔、写意等创作手段,给了不同层面的“灵台骨相”或雅致或妙趣的渲染与表达。尤其孟皓的《塬上父辈》,是拥有着时代烙印和持久生命力的人像灵魂,算是灵台主力军国画群体中的别致一笔。而且,在“写生灵台”作品研讨会现场,有灵台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组织筹划,有来自于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市美术家协会的参与与批评,有来自西安邮电大学数字与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主任、硕士生导师、博士王永涛先生的参与与指导,“写生灵台”成为了在多条溪流汇聚中的庞大持久不息的源泉力量,“写生灵台”的美好愿景,正在共同的憧憬与协作中渲染着浓墨重彩的艺术分张。

三、“俊秀”灵台,翱翔还需常振翼

在作品研讨会现场,相关评论家从不同层面深刻品析了此次画展的艺术创作现象和结果,提出了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例如关注山水风景多而忽略人文精神表达的问题,例如写生创作在物象具象方面停留多而难以多方面突破的问题,例如国画整体发展不如油画的问题等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这些目前还成为瓶颈的迈步难题必须深思也必须克服,但这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灵台画家群落尤其是“写生灵台”群落不断解放思想、砥砺前行,还需狠下决心,常磨兵刃。同时,我们不能轻视数字化时代带给任何行业的新挑战,不能忽视碎片化的阅读视角带给社会大众心灵上的浅性思考,不能忽视过多的追求留给我们的意蕴不足,不能忽视功利化思维造成思想境界的狭隘桎梏,等等。但恰好,有时候因为追求的太多而会迷失本该正确的路,还是要去芜存精。

一条俊秀的路要走出色彩,需要持久的努力,需要超脱常人的坚持,更需要时时处处的锤炼,最主要的还是要始终永葆“爱”的恒久力,那么,就让我们继续回归关于“深爱与艺术”的话题吧!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不是技艺,而是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的传达;美国作家德莱赛说:艺术是积蓄在苦难和耐劳的人的灵魂中的蜜;杨绛先生说:我热爱艺术,和谁争我都不屑。其实,艺术真正的自发源泉和创作动力都源自于爱,“写生灵台”的更远发展也必须要源自于群落成员自己对自己的爱和当地相关部门和广大群众对他们的爱,爱也是“写生灵台”拥有肥沃土壤的坚实根基和扬帆远航的不竭动力。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热爱故土的一草一木,去热爱自己所热爱的所有,包括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包容和鼓励的姿态去促进一个个成长中的灵魂不断到达彼岸。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实践证明,经济落后和地域限制会缩减处世格局和包容度,也会滋生“鸡肋”思维和自我陶醉。唯有深爱才可融化坚冰,增进融合度,实现共同发展。所以,无论从灵台文艺各领域的哪个角度去出发,都需要确立“融通共进,齐头并进,合力共荣”的成长和发展思维。叶嘉莹先生今年已100岁,终身所有都投入到了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发展与传承事业,正是因为博大的胸怀和深沉的热爱以及上善若水的包容姿态才实现了人生的精神升华和在事业领域的空前辉煌,所以我也想借助自己浅薄的认识谈几点或者能让“写生灵台”更向繁荣的拙见:

一是文联及相关部门及协会群落要协力共爱灵台艺术的各个领域,共发力,同支持,实现在自我肯定和彼此推介批评上的齐头并进与合力超越。二是深刻认识写实与“感发”的共存关系,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承认存在与差距,坚实持久走好每一步,不断突破“小格局”思维,关注灵台发展的不同视角,百花争艳,合力攻坚。三是进一步振奋精神、鼓舞士气,勇于向数字化、时代化新形势迈出步子,利用“个体带动团体发展”的品牌思维去助力同步发展,实现共同辉煌......

自古以来,“恋土情结”深植在中国人的血脉中。落叶归根、故土难离、土生土长,从民间祭祀的土地庙到《流浪地球》中带着地球一起走的“中国式浪漫”……可以说,“乡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底色。灵台,位于额头正中,出自《诗经·大雅》,灵台县地处泾河渭河之间,达溪河横贯全境,良田沃土遍及山川。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文明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丝绸之路的支道之一,“写生灵台”,写出的是灵台人的故土情,生出来的是灵台人奋力拼搏的精气神和灵智韵。今后,有先贤引路,有后辈继往开来,灵台这片土地,定会永远灵音袅袅,灵通四海,不用质疑!

注:该文发表于2024第二期《灵台》杂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